評價預選工程的指標有以下幾個方面: 1.尾礦品位是體現磁選工藝選別特性的重要指標,降低尾礦品位、減少資源浪費是打造效益性預選的一項長期工作。2.尾礦拋尾率:預選工程的效益通過兩個方面體現,長期效益:通過降低井下截止品位、提高回采率、延長礦山服務年限、增大資源貯備。目前效益:通過預選在樺樹溝生產鏈中的介入,回采率得到提高,相應降低礦石單位成本。3.精礦品位提高幅度:品位幅度的提高是多因素形成的指標(1)原礦品位的穩定性(2)原礦的理化特性(3)原礦的平均品位的高低(4)工藝紀律(5)磁選機的選別特性等。
一、預選指標提高的原因剖析及存在問題的對策
(一)預選指標提高的原因:
1.入選原礦的粒級的降低,粒級降低提升磁選機選別特性的有效利用。
2.原磁選機預選原礦的設計處理能力是610t/h,現在進入預選篩分室的原礦只有63%的部分進入磁選系統作為入選原礦,也就是說,目前預選的處理量只接近400 t/h,比以前有一定量的降低,入選原礦的降低,在磁選機的工藝操作上容易實行“臺時處理量適當,布料均衡穩定”的原則。
3.提高井下的回采率,更重要的是通過發揮預選工程職能,相應的增加資源的有效貯量。
4.優化磁選人員的綜合素質,人是決定性的因素。
5.以“質量體系文件”的有效運行帶動質量指標的閉環管理:
質量體系文件主要涵蓋了以下主要內容:
(1)磁選機“下料適中、布料均勻”的原則的實施與控制:
磁選機的有效處理量限制了對下料的客觀要求,東部礦體的圍巖特性相應的影響了磁選機的有效處理量。對磁選機要求“布料均勻”是由磁滾的物理特性決定的,布料太厚表面的礦料得不到有效的選別。
(2)通過洗樣如何實現“增加洗礦批次、完善分擋板與原礦的品位跟蹤”原則
A:洗樣的目的:
通過洗樣掌握入選原礦的品位動態與磁選機分掃板的跟蹤情況,最終實行由于原礦品位的波動。
B:“增加洗樣批次”對質量指標控制的必要性:
不同的礦體由于品位、塊礦率、含硫量等參數有較大的差異,雖然通過2640運輸溜井配礦、兩條曲軌、預選22米礦倉等環節配礦,但品位波動是不可避免的,過去每個班洗20個樣左右 ,現在每個班洗樣按班產量算至少30個樣以上。使“洗礦比”控制在合理的范圍內。
C:通過“洗樣比”實行尾礦品位與拋尾率的優化整合,同時也是實行預選質量體系的核心:
“洗礦比”:用取樣的方式,把磁選機最后一滾分選出的“尾礦”進行水洗,人工挑選出當中的礦石,計算礦石占尾礦取樣量的百分比。
(3)質量記錄在實行尾礦品位與拋尾產率整合優化中的作用:
質量記錄是實行質量體系操作運行的過程管理,通過質量記錄的填寫,最主要的是讓操作人員明白操作標準是什么、如何去操作、操作當中了出現的問題如何用質量體系文件去處理。
(二)目前影響預選指標的因素及整改的對策:
1.原礦品位的穩定性是預選系統實行“洗樣比”不變的外部障礙
在質量體系文件中提到的通過洗樣最終控制“洗樣比”,通過“洗樣比”來完成尾礦品位≤12%、拋尾率控制在6%的雙向優化。前提是原礦品位的波動不能超過±1%,因此,原礦品位的穩定性是決定預選系統質量指標穩定與提高的外部因素和主要因素之一。
2.控制原礦的含水量,發揮粉礦預選成熟的選別特性
按照粉礦預選工藝對原料的要求,含水量≥5%,嚴重影響粉礦磁選的效果。在冬季,原礦含水量超標,粉礦容易結塊、成不規則粉團礦,由于粉礦磁選機的制造特性只能選別粉礦,但此時粉礦的粒級大幅度提高,粉礦磁選機在塊礦磁選的原料狀態下運行。加強采場溜井的源頭管理,注重運、破、選工藝因濕式作用的過程管理,確保濕式作業與水分控制的兼顧。
3.使用磁場測試儀,周期監測磁滾的磁場強度
磁選機的核心部件“磁滾”,由于使用時間的延伸,磁場強度會出現衰減的現象,由于使用方法的差異,會影響衰減的速度。按照預選工藝要求,每半年必須對磁滾進行磁場測試,分析各磁選機磁滾磁強的變化動態,對磁滾磁場最大衰減到20%必須更換,以確保磁選機本質的優良性。購置磁強測試儀:高斯儀,周期測試磁滾的磁場強度,形成每臺磁選機每個磁滾的磁場監測檔案,并形成數據分析、衰減規律、更換磁滾的綜合性報告。
4.購置“紅外線轉速測試儀”,標定磁滾的工藝參數
干式磁選的理論基礎是:當礦料通過磁滾的分選切面時,在離心力、礦料自重、磁場吸力的互相作用下,形成礦料在分擋板前后不同的下行規跡。在更換變頻器、變頻器虛擬運行狀態下,都可能會了出現變頻器的指示轉速與工藝轉速不相符的現象。
5.放寬井下原礦的截止品位,提升預選的綜合效益
目前預選的拋尾率達不到設計要求11%,精礦與入選原礦相比,品位提高幅度達不到一個百分點。原因是入選原礦品位偏高,不利于預選綜合效益的大幅度提升。
6.加快磁選系統的國產化進程,實行設備的低成本運行
磁選機上的控制系統、轉動系統全是美國奧托昆普公司提供的成套進口設備,隨著運行時間的延長,我們對磁選機的控制、維護基本上達到了引進和正常檢修使用的水平。
總之,預選系統發展到目前,經歷了前后七年多的改造與完善,但預選的指標不斷優化、預選與破運系統產能的有效銜接、預選逐步向低成本方向運行是不爭的事實。但預選系統的雙贏效應將是我們以后工作當中不可忽略的重中之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