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以人為本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相輔相成的關系,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堅持以人為本原則,對于大學生工作能力的培養,綜合素質的提高,實現黨的教育方針都具有很重要的作用。因此,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堅持以人為本必須肯定大學生的主體地位,注重實際,強化服務,不斷促進大學生的成長成才。
關鍵詞:高校 以人為本 思想政治教育
黨的十七大再次提出要堅定不移地以科學發展觀統領經濟社會發展全局,堅持以人為本,轉變發展觀念、創新發展模式、提高發展質量,把經濟社會發展切實轉入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軌道。以人為本,堅持科學發展,這是中國共產黨認真總結50多年來經濟建設的經驗教訓、尤其是改革開放20多年來的經驗所做出的重大決策;同時,也是在總結和吸收了古今中外在社會發展問題上的深刻理論成果并結合中國實際所作出的重要決策,是我國新時期經濟社會文化發展的重要指針。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指針。
一
以人為本思想在西方和中國古代都早有過許多精辟的論述。西方國家關于“以人為本”思想的歷史演進過程,從古希臘普羅泰戈拉的“人是萬物的尺度”、阿倫·布洛克的“以人為中心”,中世紀哲學成了“神學的婢女”,人的地位被淹沒,到了近代文藝復興把人對神的崇尚轉向對人自身的崇尚,如洛克、盧梭的“天賦人權”,康德的“人是目的”以及費爾巴哈提出完整的人本主義理論體系,到馬克思唯物史觀的人本主義思想的確立,經歷了一個漫長的歷史發展過程,只有馬克思的唯物主義人本主義思想才是真正科學的人本主義思想,也才能成為我們今天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理論武器。馬克思從人的發展角度把社會的進步概括為三個歷史形態:即人的依賴關系、以物的依賴性為基礎的人的獨立性、以個人全面發展為基礎的自由個性。三個階段是由低級到高級不斷發展的過程。馬克思說道:“人的依賴關系(起初完全是自然發生的),是最初的社會形態,在這種形態下,人的生產能力只是在狹窄的范圍內和孤立的地點上發展著。以物的依賴性為基礎的人的獨立性,是第二大形態,在這種形態下,才形成普遍的社會物質變換,全面的關系,多方面的需求以及全面的能力體系。建立在個人全面發展和他們共同的社會生產能力成為他們的社會財富這一基礎上的自由個性,是第三個階段。第二個階段為第三個階段創造條件。”[1]在第一形態階段,個人沒有獨立性,每個的直接依附于一定的社會團體中,人們之間的聯系只限于一定的時空范圍。到了第二形態階段,形成了“普遍的物質交換”、“全面的關系”、“多方面的需求”以及“全面的能力體系”,在相當程度上實現了“人的獨立性”,但這種“人的獨立性”是建立在“以物的依賴性”基礎之上的,人的發展依然受到物的制約。第三形態階段,由于它是建立在“個人全面發展和他們共同的社會生產能力成為他們的社會財富這一基礎上”的個人的全面發展,人才能真正成為自由、全面發展的人。馬克思進而指出,共產主義才是實現每個人自由而全面發展的社會,“共產主義是私有財產即人的自我異化的積極的揚棄,因而是通過人并且為了人而對人的本質的真正占有;因此,它是人向自身、向社會的人的復歸,這種復歸是完全的、自覺的而且保存了以往發展的全部財富的。”[2]
中國自古迄今也有許多關于人本主義思想的闡述。我國古代以人為本思想的最初產生是與“以神為本”相對立而出現的。從孔子的入世儒學的創立、到程、朱認為“理”為萬物之本,中國傳統文化中“以人為本”思想是源遠流長、一脈相承的。毛澤東早在1945年召開的中共七大上就指出:“在我們黨領導的解放區,不僅社會上的人都必須有人格、獨立性和自由,而且在我們黨的教育下,更發展了他們的人格、獨立性和自由。”“不能設想每個人不能發展,而社會有發展。”黨的十屆三中全會以后,以鄧小平為核心的黨的第二代領導集體,深刻總結了以往的經驗教訓,實現了黨的工作重心的轉移,提出了“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的基本路線。鄧小平多次強調,社會主義的根本任務是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其最終目的是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以江澤民為核心的黨的第三代領導集體把發展提高到了“黨執政興國第一要務”的高度,強調在推動經濟社會全面發展的基礎上,不斷推進人的全面發展。“推進人的全面發展,同推進經濟、文化的發展和改善人民物質文化生活,是互為前提和基礎的。人越全面發展,社會的物質文化財富就會創造得越多,人民的生活就越能得到改善,而物質文化條件越充分,越能推進人的全面發展。社會生產力和經濟文化的發展水平是逐步提高的、永無止境的歷史過程,人的全面發展程度也是逐步提高、永無止境的歷史過程。這兩個歷史過程應相互結合、相互促進地向前發展。”以胡錦濤為總書記的新一屆中央領導集體,在科學總結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經驗的基礎上,著眼于新的實踐和新的發展,明確提出了“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科學發展觀。科學發展觀不僅回答了“為什么要發展”的問題,而且還創造性地回答了“發展什么,如何發展”等重大問題。它豐富、發展和完善了我黨關于社會主義發展理論和“以人為本”的重要思想。
什么是以人為本?這里的本,不是哲學上講的本源之“本”,而是指根本、重要之意。即相對于物、神而言,應以人最為重要。我們現在所講的以人為本,應有兩方面的涵義:一人是發展的根本目的,即發展是為了人。發展就是要不斷滿足人們多方面的需求和促進人的全面發展,要把人民利益作為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正如胡錦濤同志所說的,堅持以人為本,就是要以實現人的全面發展為目的,從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出發謀發展、促發展、不斷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的需要,切實保障人民群眾的經濟、政治和文化權益,讓發展的成果惠及全體人民。而且是發展的根本動力,只有依靠人才能得到發展。歷史唯物主義認為,人民群眾才是世界歷史創造的動力。離開人去談發展,無異于空中樓閣,紙上談兵。毛澤東曾說過,共產黨人的一切言論和行動,必須合乎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為最廣大人民群眾所擁護作為最高準則。江澤民在學習《鄧小平文選》第三卷報告會上的講話中指出,鄧小平“尊重群眾,熱愛人民,總是時刻關注最廣大人民的利益和愿望,把‘人民擁護不擁護’、‘人民贊成不贊成’、‘人民高興不高興’、‘人民答應不答應’作為制定各項方針政策的出發點和歸宿。”在這里,把人民群眾利益作為最高利益,一切為了人民群眾,一切依靠人民群眾中講的人民、人、都是同一個意思。
二
以人為本,關鍵在于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本身就是做人的工作,思想政治教育和以人為本是相輔相成、互為條件的關系。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尤其如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離不開以人為本理念的指導,運用以人為本理念從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將會增強其針對性和有效性。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離不開以人為本
“思想政治教育是指社會群體用一定的思想觀念、政治觀念、道德規范,對其成員施加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的影響,使他們形成符合一定社會所要求的思想品德的社會實踐活動。”[6]由于思想政治教育是培養人的活動,一切工作都是圍繞著育人進行的,特別是高等學校,它是直接以培養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所需的人才為目標,是人才培養的搖籃,更是與學生的成長成才密切相連。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任何一項活動都要始終貫徹以人為本思想。首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須要用以人為本思想作為工作的指導理念。用以人為本思想指導,也就是要用科學發展觀來指導。以人為本,就是要肯定人的作用,重視人的價值,承認人的主觀能動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要做大學生的教育工作。大學生是一個特殊的群體,年輕、有活力、接受新知識較快,思想活躍,有一定的主見,獨立性強。做這個群體的思想政治工作,光靠以前的說教、管理等方式是行不通的,那樣做只會事倍功半。而必須切合學生實際,從學生的角度去真正了解學生、關心學生、做學生的良知益友,解決學生的實際問題,才能達到教育之目的。其次,以人為本思想是實現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目標的必然要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標是培養社會主義的“四有”新人,而要大學生真正成為有理想、有紀律、有文化、有道德的人,真正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樹立愛國主義、集體主義和社會主義意識,摒棄個人主義、享樂主義和拜金主義等不良習氣,需要扎扎實實地從學生立場出發,充分滿足學生的正當需求,給出學生們創造良好的學習環境才能達到。
(二)以人為本也離不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以人為本理念只有通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才能得到貫徹落實。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種立足于解放人、開發人并實現人的價值的活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就是要為了學生實現全面發展。它的整個過程都貫穿著塑造大學生健全的人格、確立高尚的道德的活動。高校中其它方面的工作如專業教學、科學研究等,只是較多地注重學生知識的學習和積累而較少地關注學生思想狀況。在思想政治教育實踐活動中,才能更好地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確立大學生的遠大理想和目標。大學生終極價值目標的實現,如謀生的技能、敏銳的洞察力、較強的判斷力和創造力以及與人交往過程中的相互平等、互相尊重、善于合作、樂于助人等等素質的養成,都離不開思想政治教育者的努力,都要通過思想政治教育來最終實現。同時,運用以人為本理念可進一步增強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以人為本,在更多情況下體現的是個人的地位和價值,要求每個人都必須得到他人和社會的尊重和重視,個人的正當利益得到實現,個人合理的需求得到滿足。思想政治教育運用這樣的理念去指導就可以在最大限度內調動大學生的積極性,充分挖掘學生們的潛能,在教育實踐過程中,不斷改變學生的思想和行為,使大學生更切合時代發展的要求。
(三)以人為本為價值核心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將極大促進高校育人目標的實現
以人為本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一個問題的兩個方面,兩者互相結合,融為一體。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堅持以人為本的理念和原則,時時刻刻從大學生的實際情況出發,堅持把培養高素質的適應社會發展要求的人才作為工作的基本準則。強調人重于物、德重于智,尊重每一個學生的生存和發展的權利,密切關注每一個學生的共性和特性,以人的培養為根本目標,以人的自我完善為核心,才能培養出不僅體格健康、學識豐富,而且心智健全、人格完善的社會有用之才。
三
以人為本,是當前倡導的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核心內容。它要求我們的執政黨堅持權為民所用,情為民所系,利為民所謀。中國共產黨源自于人民群眾,服務于人民群眾,是廣大人民群眾根本利益的代表,除了人民群眾的利益,黨沒有特殊的利益。這對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同樣是適用的。《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見》中在講到大學生培養目標時指出,要以大學生全面發展為目標,深入進行素質教育。加強民主法制教育,增強遵紀守法觀念。加強人文素質和科學精神教育,加強集體主義和團結合作精神教育,促進大學生思想道德素質和健康素質協調發展,引導大學生勤于學習、善于創造、甘于奉獻,成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社會主義新人。這也就給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指明了方向。高校教育以育人為目標,歸根結底還是圍繞著人的發展問題,要把學生培養成適應社會發展的新人。以人為本理念的提出,給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提出了新要求和新挑戰,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只有在堅持以人為本原則為指導才能實現黨中央提出的育人目標。
(一)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必須從師道尊嚴向以學生為主體轉變
以人為本,最根本的也就是重視人的價值,肯定人的作用,承認人的主動性和創造力。在高校,所謂的以人為本就是指在思想政治工作中以學生為本,把大學生作為思想政治教育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從學生的根本利益和要求出發,促進廣大學生全面健康自由發展。在傳統的教育理念中,教師是一個學校的根本,一切工作要圍繞教師來進行,在學生中要倡導師道尊嚴,學校、教師對學生要嚴加管教,學生只能聽從學校和教師的安排,不得有個人的主觀能動性發揮。這樣,導致學生們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創造性受到了嚴重的壓制。以人為本,就是要以學生為中心,學校、教師的所有工作都是為了學生的成長成才。學生的全面發展是學校和教師的根本任務。只有學生的主體性、積極性發揮了,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功能才能得以實現。
(二)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必須從重管理向強服務轉變
大學生正處于人的生理發育從未成熟向成熟的過渡時期,也是一個人的人生觀、世界觀逐步形成的關鍵時期,他們年輕、有朝氣,但處事經驗還不足,遇到挫折時心理承受能力不強,有時會因一些很小的事而喪失對自己的信心,甚至喪失生活的勇氣。以往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更多的是強調管理,更多的是制定各種政策、采取各種措施進行管、壓,在學生條例里看到最多的字眼是“不準”。把大學生像中學生一樣進行管理,很少去研究大學生的生理心理狀況,不注重大學生內在的需求,因而培養出來的大學生雖有知識但缺乏起碼的能力,在走上工作崗位后很長時期內無法適應社會的要求。用以人為本理念指導大學生的思想政治工作,就要求:一是了解大學生的現實需求。隨著年齡的增長和社會的發展,大學生的需求也在不斷變化,作為思想政治工作者,必須對大學生的現實需求有一個全面了解,才能做到有的放矢。二是切實解決大學生的實際困難和問題。思想政治教育不是一種說教,而是要與現實緊密結合的。以人為本,就是要真正解決大學生的困難,無論是生活中的困難、學習上的困難,還是其他方面的困難,只要在可能的范圍內都應盡力去想辦法解決,以滿足學生的生活需要、精神智力發展需要、道德品性養成需要、解決學生的心理困惑以及人生道路選擇上的迷茫,真正把大學生這個“人”的培養問題放在首位。
(三)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必須從單一注重學生學習成績向努力促進大學生綜合素質的全面發展轉變
《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民日報社論中指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以理想信念教育為核心,以愛國主義教育為重點,以思想道德建設為基礎,以大學生的全面發展為目標,堅持以人為本。除了專業知識的教育外,對大學生還要注重人文知識、科學精神、思想道德、健康素質等方面的教育。尤其要注重對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根據大學生的身心發展特點和教育規律,注重培養大學生良好的心理品質和自尊、自愛、自律、自強的優良品格,增強大學生克服困難、經受考驗、承受挫折的能力。說到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以人為本,無非包括兩方面內容,一是關心學生的健康成長;一是促進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從以人為本出發去從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就可以使人們處在一種和諧的心理狀態,而人只有在和諧愉快的心態下,才樂于接受教育,心甘情愿地去完成屬于自己的任務,人的整體素質也才會得到提高。那種只看重學習成績,不管學生綜合能力培養的行為,只能給學生帶來無窮的后患,學生在未來走向社會后將很難適應社會發展的要求。
參考文獻:
[1]馬克思恩格斯全集[M]第46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104
[2]馬克思恩格斯全集[M]第4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94—98
[3]毛澤東文集[M]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416
[4]江澤民文選[M]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295
[5]人民日報[N].北京:1993.11.3
[6]邱偉光,張耀燦.思想政治教育學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4
作者簡介:
鄭漢杰(1982- ),男,浙江金華人,講師,主要從事學生思想政治工作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