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為了解決廣播電視覆蓋“盲區”農民群眾收聽廣播、收看電視難問題,國家從1998年開始組織實施廣播電視村村通工程后,進一步推出“戶戶通”工程。寧夏構建公共文化服務體系試點“村村通”、“戶戶通”工程在固原市原州區三營鎮團結村展開,收到了預期的效果,為全國推廣構建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積累了寶貴的經驗和做法。
關鍵詞:試點 村村通 戶戶通 經驗 方法
2011年10月14日,寧夏“戶戶通”雙模接收試點安裝工作在固原市原州區三營鎮團結村完成。設備安裝調試結束后,團結村306戶移民群眾可免費收看、收聽到多套廣播電視節目,以及農業、氣象等服務節目,讓移民群眾能及時了解國家政策、方針,最新農業、科技等信息。此項試點工作也是寧夏廣播電視由“村村通”向“戶戶通”延伸的重要一步。“村村通”跨越到“戶戶通”,借助直播衛星有效地解決了有線電視網絡未通達地區看不到、看不好電視,聽不到、聽不好廣播的問題,因而被老百姓稱為“民心工程”、“德政工程”。
原州區下轄26個鄉鎮280個行政村、87075戶、56萬人。至1998年底,全縣還約有21萬人聽不到廣播、看不到電視。為此,固原縣把“村村通”工程列入工作重中之重,采取國家投、縣上補、群眾集的辦法,從1999年5月開始,到2000年9月結束,全縣對21個鄉鎮的80個行政村建起了廣播電視小型轉播設施,使北十鄉、南六鄉、東八鄉的34萬群眾聽到了廣播看到了電視,全縣廣播電視覆蓋率達85%。同時,將三營電視轉播臺的原有電視米波轉發機型改為多路微波機型。
2011年,完成10370戶及20戶以下盲點自然村廣播電視戶戶通設備的安裝和網上注冊工作,并在我區三營鎮團結村實施500戶MMDS電視信號進農戶和廣播電視直播衛星接收信號雙模結合的實驗,為中央領導提供了衛星與地面數字結合接收廣播電視信號的重要依據。在三營鎮認真實施306戶廣播電視“戶戶通”廣播電視衛星節目與地面數字節目“雙模”接收設備的安裝工作。為全國推廣試點經驗和自治區實施2011年雙模信號全覆蓋積累了寶貴的經驗。雙模接收廣播電視信號試點工作受到國家廣電局、自治區廣電局及固原市和原州區各級主管領導的充分肯定。三營鎮團結村被命名為全國直播衛星廣播電視戶戶通第一村。并先后在中央新聞聯播、焦點訪談、新華網,寧夏新聞聯播、第二財經、新時空,固原新聞聯播等電視欄目和寧夏日報等媒體做了報道。
其成功經驗和做法:一是高度重視,切實加強組織領導。充分發揮領導小組的職能和作用,進一步加大督查工作力度,切實增強各鄉鎮工作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從任務分解、責任落實、時間安排上進行層層細化和完善,切實形成一級抓一級、層層抓落實的工作機制。二是強化宣傳,營造良好工作氛圍。在試點工作的基礎上,采取廣播電視、報紙、網絡、電子屏幕、傳單、手機短信等多種媒體形式進行廣泛宣傳,使其認識到開展此項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組織工作人員深入農戶家中,用通俗易懂的語言和簡易熟練的演示,讓群眾親身體驗直播衛星公共服務帶來的實惠。三是明確責任,完善技術保障服務。及時掌握用戶的意見和建議,并有針對性地加以改進。四是深入調查摸底。對全區廣播電視有線網絡未通達的農村地區進行全面詳細的調查,準確掌握用戶信息。五是加大技術培訓。規范標準,組織技術骨干現場進行安裝、演示演練培訓,使服務隊伍掌握安裝調試和維護的基本技能,為群眾提供便捷、高效、優質的售后服務,真正使直播衛星公共服務工作推得開、管長遠、見實效。六是規范發放程序。協調市、區有關部門和單位,劃分直播衛星服務區域,定任務、定時限,逐村逐戶發放、安裝衛星和地面數字接收系統。根據用戶名,身份證號碼、家庭人口、聯系電話、衛星接收機和智能卡編號逐戶進行捆綁式網絡注冊和發放安裝。七是嚴格網絡操控。聘請網絡公司職員、大學生志愿者、中標企業售后經理等電腦網絡高手,從出庫卡號編碼綁定、注冊分發、電子檔案、開通變更、售后服務和統計公示等各個環節進行周密部署,嚴格管理,確保數據匹配、運載暢通、服務到位、公示及時。八是層層檢查驗收。工程完畢后,各鄉鎮自驗,并由區直播衛星公共服務工作領導小組進行全面驗收。同時建立電子檔案,備案備查,納入規范化管理。汲取三營鎮團結村試點工作經驗,對全區的壁掛和地臥式天線做了分別規定,按照統一布線、統一安裝衛星鍋面、統一調試信號和授權接收數據及填寫五聯單的辦法,進行全面安裝實施。在原州區十一個鄉鎮完成安裝戶戶通64138戶設備。
原州區目前有6萬多戶戶通實施農戶可以清晰收看收聽包括中央電視臺16套節目在內的57套衛視節目和18套廣播節目,此外,川區大部分農戶還可以通過地面數字接收系統收看4-12套包括固原公共、寧夏公共、中央一套和教育臺在內的電視節目,大大提高了廣大群眾了解國內外時事新聞和地方輿情動態的質量,滿足了農戶看地方風土民情、知身邊社情民意的需求。將“村村通”變為“戶戶通”,黨和政府的聲音從此可以更便捷、更順暢地傳到千家萬戶,其功效已經顯現,還將繼續顯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