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企業的全球化發展,一是要有合適的外部環境,二是國內合適的制度環境,三最重要是企業的全球化能力。當前,就企業的跨國經營的能力和績效而言,中國企業與歐美跨國公司依然差距巨大。研究如何打造具有全球競爭力的中國企業有著特別的意義。
關鍵詞:企業 全球化 能力 鍛造
企業全球化就是指一個企業的生產經營活動不局限于一個國家,而是面向世界經濟舞臺的一種客觀現象和發展過程。其主要目的是通過國際市場,去組合生產要素,實現產品銷售,以獲取最大利潤。就單個企業來說,企業全球化是指企業的生產全球化、銷售全球化和管理全球化。企業的全球化發展,一是要有合適的外部環境,二是國內合適的制度環境,三最重要是的企業自身要達到“走出去”的水準,也就是說企業的全球化能力。中國企業全球化之路,一方面要堅定地走出去,另一方面要積極謹慎評估風險,謹慎前行,量力而行。
一、中國企業全球化的歷程
改革開放之前,我國有一些帶有政策背景的外貿公司,像華潤、招商局等等,但當時這些公司涉外業務的主要價值是換取外匯。改革開放之后,企業獲得了貿易自主權,于是把一些標有自己品牌的產品賣到國外去,這也算是全球化,但仍然與現在我們說的企業全球化沒什么傳承。真正有關系的是1992年之后,那時首鋼開始去智利買一些礦產資源,再后來就是TCL和聯想這樣的跨國收購。但是TCL、聯想等企業在全球化之初其管理者實行的是“獨裁式”的擴張決策,與現在的企業全球化不同,現在的企業全球化策略更強調決策的均衡性,并逐漸形成以面向國際化運營區域與業務職能為軸線的矩陣化管理模式。
中國企業真正的全球化發展是從2001年開始。以2001年中國加入世貿為起點,中國企業的全球化征程走過了波瀾起伏的十年。十年來,中國企業“走出去”方興未艾,突出表現為海外投資額的迅猛增長,對外直接投資(非金融類)從2003年的29億美元增長到2011年的601億美元。商務部2012年8月16日發布的最新數據顯示,1-7月,中國境內投資者共對全球117個國家和地區的2407家境外企業進行了直接投資,累計實現非金融類直接投資422.2億美元,同比增長52.8%。其中對拉丁美洲增長67.7%,對亞洲增長63.1%,對北美洲增長56.5%。2012年8月15日畢馬威發布的《中國經濟全球化觀察報告》顯示,“2012年1-6月共宣布117起中國企業海外并購業務,其中披露金額的有87起,交易總額為216.27億美元。”與此同時,這十多年中,中國的制度環境和國際環境都發生了很多變化,尤其是金融危機以后,全球的經濟政治格局演變,有點彼消此長的意味,也為中國企業提供了很多機遇。
不過,“走出去”只是企業全球化的第一步,就跨國經營的能力和績效而言,這些中國新興跨國公司與歐美跨國公司依然差距巨大。當然,此間也有一小批中國領先企業在國際化舞臺上異軍突起,成長為全球行業競爭中的重要力量。一些優秀的、市場競爭性的中國企業已經通過自身不懈的努力和學習,具有了跨國公司的基本要素,包括資源的國際性配置等。如聯想,可以說已經是一個國際性的企業了,海爾、華為等,也都開始具備跨國公司的雛形。2011年9月20日,《中國企業家》雜志首度推出“2011中國企業國際化指數暨中國企業國際化50強”。華為、聯想、中化集團分列前三名。從硬指標看,海外資產最多的中國企業是中石化,2010年海外資產達5225.83億元;海外資產占比最高的是中化集團,2010年海外資產1484.48億元,占全球總資產比重70.20%;海外收入最高的中國企業是中石油,2010年海外收入7369.89億元;海外收入占比最高的中國企業是尚德電力,2010年海外收入196.04億元,占全球總收入比重94.69%。但還有一些中國企業所在行業可能技術難度沒這么高,也不那么受關注,但還是威脅到了西方傳統主流的企業。當然,在國際上拓展比較好的企業在國內市場占有率和利潤率也都比較高。
二、中國企業全球化存在的問題
近幾年,海外投資額的迅猛增長確實讓中國企業成為全球競爭者矚目的焦點,不過,這只是中國企業全球化的入門費而已。就企業的跨國經營的能力和績效而言,中國企業與歐美跨國公司依然差距巨大。在觀念、機制、知識產權上差距很大。通過整合全球范圍的資源、技術、人才、市場等要素,中國大企業有望跳過跨國經營階段,直接向全球化公司轉型,還存在很多問題。
1.缺乏創新能力。全球化時代,企業創新的周期越來越短,創新成果的保鮮期也越來越短。實質上,全球化是一場新的利益角逐形式,誰在這場比賽中始終不渝地走在創新者的前列,誰就是最終的獲勝者。在全球化的進程中,中國企業的創新壓力非常大。這是因為,創新管理首先基于對人性的極度尊重,是對人類精神的深層次的挖掘。創新管理的背后,是管理者的全球化理念和創新精神,是對失敗的包容,是企業整個管理系統的有效支撐。這些,中國企業做到者寥寥。當前,中國企業的創新努力更多是產品層面的創新,在創新管理方面,普遍缺乏經驗和累積。
2.缺乏產品品牌能力。產品品牌競爭力日益決定著企業核心競爭力。中國雖然已經成為無可爭議的制造業大國,許多產品的產量、質量都已經具備了全球競爭力,但大量的企業為國際名牌做OEM,在國際市場上中國貨等同于廉價低質的總體印象并未有根本性的扭轉,品牌競爭力偏弱的狀況也沒有根本改觀。以服裝企業為例,在國際市場上90%的服裝是中國生產的,但是我們沒有著名的品牌。珠江三角洲生產了全球60%知名品牌的服裝,但是我們只能賺取加工費。在世界500強名單上僅有15家中國企業的名字,在權威機構評出的100個全球最有價值的品牌中仍沒有一個中國品牌上榜。
3.缺乏企業管理能力。大多數企業還沒有按國際慣例完成現代企業制度的建立,管理體制和管理模式并不能很好地適應企業國際化經營的需要,致使企業對外投資夭折或虧損。我們的企業到境外投資并不是基于所有權優勢基礎上的一個競爭,很多還是去尋找資源,但出去后發現市場難做。很少有中國企業擁有搜尋并購目標的專業團隊,缺少能用于海外并購的復合人才。沒有能夠語言過關,通曉當地法律,熟悉產業技術,擁有較高管理水平的優秀人才。例如中國承包商在非洲修建道路、水壩和住宅,也時常因過度依賴中國勞務人員和物資而引發當地的不滿。又如TCL收購阿爾卡特的手機業務以慘敗告終,基本原因在于該公司事先未預料到整合成本之高,之后又發現其手機產品在國際市場上缺乏競爭力。
三、中國企業全球化能力的提升
全球化的前提是具備國際競爭力,唯有能在全球市場進行競爭,中國企業才能自立于世界優秀企業之林。中國造就一批全球領先企業的根本出路在哪里?怎樣才有可能發展成為領先的世界級企業?經過30多年改革開放的錘煉和全球金融危機的洗禮,中國企業已經發生了巨大的變化,此時研究這些問題,研究如何打造具有全球競爭力的中國企業有著特別的意義。通過多種途徑有效整合為企業的追求和能力,推動中國更多企業在全球化進程中取得成功。
1.企業全球化理念的轉變。全球化對于每一個企業來說可能都很遙遠,但是今天卻離每一個企業很近。我們要走向全球,除了需要像運通、GE那樣把觸角延伸到全球,更重要的是要多一些理念上的東西。企業要想在世界舞臺上經久不衰,應該立足于企業戰略發展,適應全球經營規律、確定全球化思想、塑造全球化理念。與世界一流企業相比,我國跨國公司仍存在缺乏商業模式創新、引領產業發展能力等國際化理念。從一個中國企業變成一個國際的一個全球化的企業,原來的這種經營的體系,原來的經營的觀念,特別是作為企業的核心團隊,企業的領導人,必須要實現一個轉變,這個轉變做不到的話,企業的全球化很難成功。在這個轉變當中,還是要重新學習很多東西,對全球化業務真正的理解,才能夠在競爭中能夠不斷地鞏固,把自己取得的市場在這個基礎上有發展。
2.提升企業品牌力。企業要想在未來獲得更高的發展平臺和更大成長空間,就必須在保持傳統優勢的同時,進一步立足知識產權的突破,加快自主創新步伐,盡快完成在品牌、產品、服務、營銷、技術、管理、人才等方面的升級,進而推動更多的中國品牌盡快實現全球品牌的跨越。但是歐美等發達經濟體由于先發優勢,在諸如生活消費品方面已經具備相當成熟的市場和消費理念,對本地品牌也有著很深的優越感,因而對外來品牌和文化具有成見及所謂的“品牌歧視”。這使得中國企業品牌競爭力在全球范圍的提升更加困難。具體而言,對于企業全球化中品牌的提升,要在注重產品質量、公司形象、提升企業價值形象、強化品牌資產等幾方面傾力打造。第一位的是產品質量,由于市場競爭的需要,中國企業相當一段時間內所采取的成本領先原則,造成了產品質量低下。要提升品牌力,企業產品必須走向優質高價。同時,要加大產品的自主知識產權,企業家有責任向世界證明中國人是一個有創造性的民族。此外,強化全球化的品牌,要有持續性的全球品牌宣傳推廣。
3.企業自身管理能力的提高。而管理主要是管人,企業自身派出去的人和當地的人。當地吸引外資很大一個需求是希望能解決就業,在這一點上到非洲和到美國都是一樣的。例如天津聚龍在印度尼西亞做得不錯,就是因為他們明白去尋求資源的同時,還要為當地做貢獻,跟當地政府和民眾都形成了一種很好的關系。當然因為被管理的人大多是農民,還不是很復雜,但像中信最近要收購法國里昂證券不是很被看好一樣,被管理的人是高智能的員工,如果不能很好地駕馭和管理,收購完成了他們都走了怎么辦?所以企業走出去需要有一種國際化的管理能力。中國企業走出去的過程中要逐步提高發展成國際競爭力,這需要一個過程。
參考文獻:
[1]付碧蓮.中國海外并購 “四大懸念”貫穿2010年.人民日報,2010年1月21日
[2]張邦松.中國企業國際化:行百里而半九十.經濟觀察報,2011年12月3日
[3]華觀發.中國企業全球化缺乏什么?.21世紀經濟報道,2009年9月28日
[4]《中國企業家》研究部:《中國企業國際化大掃描》.中國企業家,2011年第9期
[5]練琴.專家熱議:中國企業國際化面臨的變化與挑戰.中國經濟時報,2011年10月24日
作者簡介:
劉斌(1968- ),男,湖北浠水人,東莞理工學院工商管理學院副教授, 主研方向:企業管理、信息系統、電子商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