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主要闡述了中國民族傳統文化與西方競技體育文化之間的關系,中國的體育文化和西方的體育文化之間有著相互矛盾也有相互補充的地方,最后提出了兩者之間存在矛盾的意義,為我們進一步深入認識中西方體育文化的關系提供一定的幫助。
關鍵詞:中西體育文化 沖突 互補 關系
1.中西方體育文化的沖突
中國民族傳統體育文化與西方體育屬于體育文化中的兩個不同體育文化體系,盡管是兩個平等發展的文化體系,但是,它們的特點也大相徑庭,所以對立是絕對存在的,主要有以下幾點:
(1)中國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的根源于中國傳統的古典文化理論,例如五行、陰陽、八卦、“天人合一”等;而西方的競技類體育文化則注重外在和分析,著眼于人類與自然相互抗爭的觀念,在這種觀念的引導下不斷地發展和形成。傳統的中國體育文化是注重人與自然的和諧統一,這種體育文化中包含的是感覺和經驗成分,比較模糊;然而西方的體育文化是將數種醫學科學相互結合,主要有實驗、解剖學、生理學等醫學科學。中國體育文化注重運動的節奏,神韻,通過外在表現體現內涵,表現和諧和朦朧的美,這種文化比較隱晦抽象;而在西方的體育文化中,運動的速度和運動的力量是十分重視的,體現的是形體美。
(2)中國民族傳統體育文化講究禮儀,融合著娛樂成分和表演性質,運動項目更加注重一個人的內在精神修養,把健康和長壽作為目的,追求身體和心靈合二為一,動靜相互結合的養生之道,這樣,運動中的競技成分自然消減。而西方競技體育文化較為驚險,具有很明顯的競爭性,同時體育的健美和趣味性質也較為明顯,這種體育文化在追求全面發展的時候忽視了對運動者的思想道德的修養,容易產生暴力。西方體育文化追求的是力量與速度,而中國民族傳統體育文化追求的是健康和長壽。
(3)中國民族體育文化中體育鍛煉講究身體從外到內,從表面到內心的一個升華,通過身體運動來提升內心,進而塑造人的品格,這種文化明顯的向人格塑造方向傾斜;而西方的競技類體育文化注重人的身體勝過注重人格,運動展現的是人身體本身的價值,體育最重要的意義就是對人體的培養,人在運動中塑造完美體形,實現人生。
2.中西方體育文化的互補
在歷史的發展長河中,體育文化從產生到發展是個不斷發展變化的過程,體育文化經過時間的積累,在經驗中選擇變化,文化與文化間的碰撞交融,最后形成。體育文化以一種動態的方式存在社會中,所以中西方體育文化的交流過程中,雙方定會吸收對方文化中的精華部分,并內在統一化。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的表現:
(1)追求倫理道德觀念
隨著現代社會經濟的迅速發展,一國的政治也對外逐漸對外開放,這個時候中國的政治文化也得到勃興。在這樣的新的政治環境中,中國民族體育傳統文化中也加入了很多新鮮血液。
(2)相互移植對方的優秀運動項目
西方開始移植中國的一些運動項目如武術、氣功、秋千、踏青等,隨之西方競技類體育一統天下的形勢也被隨之沖破。同時西方的足球、籃球、乒乓球等諸多球類項目和田徑類體育項目都深入中國,得到了我國廣大人民的認可和喜愛。
(3)中國傳統養生思想為西方所接受,西方競爭觀念為東方所認可
中國的體育屬于保健體育,它包含著豐富的人體科學內容,如現今對人類保健仍有很重要意義的一些辯證思維,如身心的統一,動和靜的相互結合,內外的相互協調統一。西方體育文化中所表現出的競爭觀念與社會需求一致,也被中國人民所認可和接受。
3.中西方體育文化矛盾存在的意義
(1)推動體育事業進步的動力
體育文化是人類文化溝通交流的產物,任何一種文化都不能脫離開世界文化的范圍。人類體育文化屬于休閑文化的一種,體育文化的產生和發展需要大家的共同參與。在任何時期,任何一種體育文化的存在都渴望與外界進行溝通交流,從而學習吸收其精華部分,以此推動整個體育事業的發展。當今社會,西方體育文化逐漸滲透到中國的各個地方,全國上下掀起一股健身熱潮,西方的競技體育項目受到全國人民的喜愛。
(2)維系體育文化發展的連續性
中國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之一,中華文化有五千年的歷史,雖然年代悠久,文化卻從沒中斷過,這其中頻繁的內外部文化交流起了重要的作用。幾百年來,西方體育文化與中國民族傳統體育文化不斷地進行交流碰撞,經過長期的磨合研究,我們都從對方的文化中獲得新的血液,體育文化中加入新元素使得發展的空間更大,生命力也更強。體育文化中新鮮血液的加入必然使得世界體育文化得到更長期更廣闊的發展。
(3)調節各地區體育的平衡發展
世界各地方的地理條件差異,自然環境和社會條件的不同使得各地方的體育文化發展也得不到平衡。各種體育文化之間的對立和統一對調節世界體育文化有著積極的意義。中國民族的傳統體育文化與西方的體育文化是相互對立統一的,所以這兩種文化能夠相互的影響、借鑒。這種東西方體育文化相互交流的方式和手段,使得世界體育的文化體系得到完善,人類體育的功能和結構得到拓展。
參考文獻:
[1]孫鴻.中西方體育文化比較研究[D].河南師范大學,2006
[2]高琦.中西方體育文化的互補與融合[J].安順學院學報, 2011, 13(2):60-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