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素質教育指出,大學生終身體育教育主要是對其意識進行培養,關注學生的愛好和專長,從多方面豐富學生的體育知識,陶冶情操;學校構建良好的體育文化氛圍,培養學生熱愛體育活動和欣賞體育的能力,從而激發學生對運動的興趣,使之養成鍛煉身體的習慣。
關鍵詞:終身體育 體育意識 意識培養 大學體育
1.終身體育的意識概念
1.1 終身體育的意識概念
終身體育的意識是指人們對終身進行體育鍛煉的認知、習慣和能力的總稱。終身體育的意識主要有以下幾個特點:一、內隱性。終身體育意識本身是看不見摸不著的,但這種意識能引發一系列的體育行為。而體育意識和體育行為又不能等同,終身體育意識是內隱性的。二、客觀性。終身體育的意識是存在于人腦中的一種自然機能和屬性,這種意識的來源是客觀存在的。三、社會性。任何人的終身體育意識都不是與生俱來的,它是在長期的社會生活中,與他們接觸交流溝通的相互作用下,通過大量的體育活動逐漸積累,逐步形成。四、能動性。終身體育的意識能夠支配和調節人們對體育和體育活動的意志和情感體驗,能夠限制或推動人們的體育活動,能在體育活動中,對自己和活動提出要求。
2.促進大學生終身體育意識形成的對策
2.1 激發學生運動興趣
從行為科學角度來看,所謂運動興趣是指人積極探究體育運動或參與體育活動的傾向,這種傾向帶有強烈的目的性。任何一種行為的產生都是有原因的,同時又帶有目的性。人的興趣愛好不是與生俱來的,而是在社會實踐中逐漸培養發展起來的,這是一種后天形成的行為傾向。學生而言,他們的運動興趣是多樣的,有的興趣很是短暫,也有些已經成為一個人心理特征的穩定興趣。直接和間接興趣的關系是非常密切的,而且兩者能夠相互轉換。在體育教學中缺乏直接興趣,會使教學枯燥無味。例如,學生練習800米跑,比較單調枯燥,缺乏自然的直接興趣,但這是耐力素質項目之一,必須達標才行?;诖?,學生就會自覺地把注意力控制在這上面。所以,直接興趣和間接興趣的有機結合是激發學生運動興趣的重要手段。因此,教師在進行體育教學過程中,充分挖掘學生內在的興趣愛好,做到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調動他們運動的積極性。鼓勵學生在運動中充分地表現出自信和運動才能,讓他們切身感受到體育運動對他們自身體質的效果。
2.2 關注學生運動愛好和專長的形成
目前學校體育教育存在的一個最大問題,就是多數學生自離校后,與學校的體育也相揖別。學生在校園里學到的一些體育運動的技術和方法,在他整個人生的體育生涯中只是很小的一部分。在學校學了幾年的體育,一出校門便將體育運動拋諸腦后,究其原因主要有兩點::一是學生所學的內容繁雜而不實用,二是忽視了學生終身體育的意識培養。針對此問題,在新的高等學校體育教學改革要求從教學思想上把以往的強制性改為自主性,把強調在校期間的階段性學習效果提升為追求階段性與長遠性效益相互結合,注重對學生終身體育意識的培養。大學校園內,體育教育要把學生的興趣、愛好、專長放在首位,不能要求學生樣樣都學,這樣的結果就是樣樣都不精,最終也難以形成一項愛好和專長,不能很好地形成堅持體育鍛煉的習慣。相反,學生有了自己的愛好和專長,他們就會在自己的專長運動中獲得成功感,體現自我價值,進行學習也參與體育運動的積極性也得到提高,同時養成良好的體育鍛煉的習慣。
2.3 構建校園體育文化氛圍,培養大學生高尚的體育情操
構建校園體育文化氛圍是實施“素質教育”, 培養大學生終身體育的意識和完成學校體育任務的重要途徑。校園體育文化具有豐富的體育知識和運動文化,能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精神、集體主義精神,能促進大學生終身體育的意識形成和教學質量的提高。比如,組織校園體育節活動,在體育節期間,利用課余活動時間,開展體育文化宣傳教育、體育比賽、體育專題講座、體育圖片資料展示等活動,可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大學生對體育活動的興趣;組織好課外豐富多彩的體育活動,來提高學生的鍛煉意識和積極性;上好體育課,充分利用體育課時間,加強體育技能的學習,介紹鍛煉身體的方法及內容,從而增強校園體育文化氛圍。
3.結語
總之,對大學生終身體育的意識培養是一個系統工程,既要關注學生在校學習期間的階段性效益,又要追求學生走出校門后的長遠效益。就其培養過程而言,激發學生運動興趣是關鍵;關注學生運動愛好和專長的形成,養成良好的鍛煉身體的習慣是根本;多渠道豐富學生的體育知識,使他們對體育的目的和意義有更加明確的認識,為他們形成終身體育的意識是基礎;構建校園體育文化氛圍,陶冶學生情操,培養學生熱愛體育活動和欣賞體育的能力是條件。
參考文獻:
[1]李凌.試論高校體育教學與心理健康教育[J].西安體育學院學報, 2004 (2): 82-84
[2]姚成軍,吳寶才.論體育教學中的身心教育[J].西安體育學院學報, 2000 (17): 147-148
[3]王淳,魏景芳.身心健康教育新理念構想[J].中國學校衛生, 2004 (5): 592-593
[4]苗鵬.高校體育教學中的社會行為及其心理效應[J].黑龍江高教研究, 2004 (2): 158-1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