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教育創新目的在于人才的培養;雖然教育創新比以往有所進步;但還遠遠不夠。本文僅就教育創新中如何提升目標思維、主體思維、超越思維、逆向思維和求實思維,使之在整體上全面實現教育創新,使教育更適合當前時代發展的需求。
關鍵詞:教育創新 思維 師生
通過教育創新實現各類需求人才的培育,已經成為世界各國人們的共識。中國在發展和建設過程中,提出了教育改革與發展要以創新為主題,培養高素質的具有創新精神和能力的全面發展人才;可是在實際操作中教育創新卻是很復雜的過程,包括教育體制、教育模式、教育理念、教育內容、教育方法、教育手段等多方面,多層次的創新。筆者認為:我們教育創新在突破和超越原有的思維模式上有所進步;但還是遠遠不夠,還需要提升一些思維。在教育活動中,一定的思維模式是教育者連結受教育者,作用于受教育者達到教育目的,實現教育理想的中介。在新的歷史時期,要使教育工作者增強創新意識、提高創新能力、進行創新實踐,最終真正實現理想的教育創新,必須注重提升思維模式。
一、目標思維與教育創新
目標思維源于人類存在的基本活動方式——實踐,人類實踐活動的特殊性在于:一切實踐都是在人積淀著關于客觀世界的規律性認識基礎上,實現預設目的、愿望、要求,目的性構成了人實踐活動的核心,是實踐的出發點,同時實踐活動本身就是人的計劃、理想、愿望的外化過程。
在實施教育創新中,目標提升是教育創新實踐的內控因素,它不僅是確立教育理念的價值前提,同時也規定了開展教育創新的方向、基本任務和要求。因此,提升目標思維是教育創新取得成功和起重要作用的前提。目標是教育者進行教育活動所預期達到結果的超前反映,它是教育者開展系列教育活動之前預設要在一定工作階段的奮斗方向,是在教育實踐展開過程中不斷回應和解決理想與現實,主觀與客觀等矛盾關系所引發種種問題,從而激發教育者勇往直前追求目標,達到目的。但是由于教育創新內容極其豐富;因此教育創新的目標思維也涉及多層次、多目標序列,無論是教育體制,教育模式,教育理念的創新,還是教育內容、教育方法、教育手段的創新,以及教師與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和創新水平的提高,這些都是目標。這種思維方式說白了就是大目標思維。教育創新是需要有過程不斷完成,只有通過各個階段目標和部分目標,才能逐漸接近和達到最終目標。可見,實施教育創新,必須心懷把握目標思維,只有這樣才能完成教育在培育中華民族創新精神和培養創新人才方面的歷史使命。
二、主體思維與教育創新
主體就是指有意識、有意志,并能動的在社會實踐中認識和改造客觀世界的人。人的主體性就是對客觀世界的認識和改造活動中表現出來的特性。人是以主體的方式存在、活動和把握世界,并把外部世界按照自己的意愿、想法、理想變成屬于他的對象;可見主體具有客觀性、目的性和能動性。主體思維就是在人的活動中充分確立主體、關照主體和弘揚主體的思維狀態。創新就是發揮人的主體思維,任何創新活動都是人憑借一定理念在實踐活動中首創性地對客觀對象進行舊質形態向新質形態轉化的活動。當然要經過創新主體的感知、判斷、決策、理想實踐等自覺地、能動的、創造的思維活動,才能轉化為現實成果。因此,創新活動更要發揮人的主體性及主體思維,特別是教育創新。
主體思維就是人在活動中要充分確立主體、發揮主體的思維狀態。任何創新活動都是人憑借一定理念在實踐活動中創造性地對客觀對象從舊到新的轉化活動。在這個活動中,人要充分調動和優化知識,采取積極的態度,運用前沿性、探索性和開創性思維,形成前所未有的結果。教育創新活動更要發揮人的主體思維。在創新中呈現出的“專業有專攻”的教師,正是為創新提供的手段和方式。在教育活動中,人既是教育的主導者,又是教育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教育實踐需要人去做、去完成,同時其最終目的也是在于人,是為了人的全面發展和完善。因此,教育具有鮮明的主體性,尤其是教育創新。其中,無論是教育理念的選擇,教育制度的確立,教育模式的構建;還是教育內容、教育方法、教育手段的實施都需要人充分調動具有自覺性、能動性和創造性,即主體思維活動。并且運用于具體實踐操作中的結果,通過這種主體思維,實現教育的整體轉型,主體思維是教育創新的重要條件。在我國建設現代化建設的今天,急需大批創新型人才,加快教育創新提升的步伐,必須不斷地強化主體思維。給創新型人才培養的土壤,使更多的教育創新人才脫穎而出,以創新教育發展創新教育。
三、超越思維和教育創新
現實的人總是不滿足于自己的現狀,總是渴望超越自己存在的現實,把不符合人理想的現實變成人所要求的理想的現實。這正是人的生命活動的超越性,使人擺脫了動物行即自然性的糾纏,創造了屬于人的世界。人總是要不斷地超越自我,創造生活。人的超越性生命活動顯示了人類思維的“超越性”即超越性思維,人的現實的存在活動中,以對現實生活的不滿足,構想和創造出超越現實,祈求理想的思維活動,顯然這是由人的本性決定的。要不斷地超越自我,創造生活;最重要的是發現和產生新關系,形成新組合和新模式,它的思維過程是通過對慣常狀態和結構的突破,對新狀態和結構的選擇與重建,最終以新思想、新觀念和新方法等形式的新質態表現出來,這凸顯了人的自我超越性,它是超越思維最直接的本質特點。
在教育活動中蘊藏著人的自我超越本性,從教育人和培育人的過程看,超越不僅是教育活動所必需的,而且是教育發展的固有張力。特別是在面對今天迅速發展的世界政治、經濟、文化和科技,培養創新人才尤為重要。我們可以看到傳統教育已經有所改進,但仍然需要教育創新;教育創新要適合社會要求。教育創新就是對原有教育的超越,它需要實施教育創新的教育主體,包括個人主體和集體主體,進行具有前沿性、探索性、開創性的才活動,以某種超越現實的理想性去審視和引導自己的教育活動,使教育創新成為現實行為。我們發現很多的中國人只有在外國的環境中才顯示出他們的更高的創新才能?這是耐人尋味的,值得深思的問題。我們是不是缺少有效的創新人才培養機制系統,以及在教育創新培養體系上和人家還有距離,影響了創新人才的培養。我們說現實的教育創新是人的超越思維引領、促動和實現的,提升超越思維是教育持續的重要動力,我們要重視和強化超越思維,在教育機制和體系上有所突破,才有可能真正在教育活動中讓教育人才達到真正創新,形成大量的原創性研究和實踐成果。
四、逆向思維與教育創新
所謂逆向思維,亦稱反向思維,是指一般,傳統的或慣常的思維方向相反的一種思維。它是創造性思維的基本形式之一。它主要表現在對事物作用過程的順序逆過來去思考;對事物發生的結果逆過來思考;對處理事物的某種條件逆過來思考;對處理事物的某種方式逆過來思考。它是沿著事物發展的軌跡回溯探究,是與正向事物相反的一種思維方式,是逆著邏輯的常情、常規、常理而進行的思維。現在的學生頭腦靈活,觀念也比較超前,對昔日的一個模式做事已經不再滿足,他們喜歡思考,不再從一個角度思考問題,他們不再盲從于他們的老師,他們敢于懷疑、敢于提問,使得習慣于“學生聽話,聽指揮”的教師感到有些不適,甚至覺得不夠禮貌。值得一提的是:我們習慣于正向思維的指引下所采取的手段。那么,我們可以換一個角度,換一種思維去考慮問題,在教育創新中提升逆向思維是可以應用的。因此,作為教師必須適應新時代發展的要求,不斷更新觀念,不斷提高素質,勇于接受利用創造性思維中的多種思維方式,嘗試從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問題,解決問題,一定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五、求實思維和教育創新
辯證思維是我們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活動中最常用的一種思維方式,它對在歷史發展著的認識活動及人的存在方式的系統反思,是人特有的思維定勢,它關于發展和聯系的觀點,關于對立統一的觀點,關于量變質變的觀點,關于辯證與否定的觀點,以及歸納與演繹、抽象與具體、本質與現象、必然與偶然、原因與結果等,是我們觀察、認識、評價事物的基本方法。特別為教育創新提供了深層次的方法論基礎。辯證思維可以從哲學高度為教育創新活動提供解決問題的思路與策略。大家知道教育創新是多重因素分化、重組、創建過程,其中隱蘊多重矛盾,比如:傳統與創新、理想與現實、主體與客體、一元與多元、分化與整合等。這些問題只有通過辯證思維來分析、處理和化解,才能在思維的附體中形成理性出路,才會使教育創新成為可能。辯證思維在整個教育創新過程中具有不可忽視的方法論作用;所以在實施教育創新中需求辯證思維強化求實思維。
人只有在實踐活動中,不斷感悟事物的本性,隨著事物的變化和發展,才能看清事物,才能獲得科學的認識,也才能認清事物的本質。馬克思主義的基本精神是“實事求是”,毛澤東鄭重指出:“‘求實’就是客觀存在著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觀事物的內在聯系,即規律性,‘求’就是我們去研究。”鄧小平根據中國的實際,總結了我們黨的歷史經驗教訓,他在“實事求是”前加了“解放思想”,并說:“只有解放思想,堅持實事求是,一切從實際出發,理論聯系實際,我們的社會主義現代化才能順利進行,我們黨的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理論才能發展。”我們知道,教育活動在本質上是具有實踐性,所以在實施教育創新中,只有不斷地解放思想,才能更新觀念和做法,才會從舊的模式和框框中跳出來,大膽探索,積極創新,堅持實事求是,才能在教育創新過程中,真正做到一切從實際出發,做到思想和實際相符,從人的切身教育需求出發,才會發現新情況,研究新問題,解決新問題,摸索新途徑,找出新方法,總結新經驗,把握教育發展的客觀方向和規律,才能使教育活動在理論與實踐結合中真正創新,使教育實踐真正跟上時代發展的步伐。我們可以這樣說,“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能激發人的主動性和創造性,是我們今天實施教育創新的良好基礎,教育在這一思想的激勵下有了大的進步、飛躍和發展;但還不夠,有些人才的流失是可惜的,不應該的。留住人才,在祖國發展中發揮作用。堅信在教育創新的推動下,創新教育一定能承擔起知識技術創新以及創新人才培養的偉大歷史使命。
以上闡述了在實施教育創新中需要提升的五個方面,它們相互聯系、相互制約、相互影響,共同構成了教育創新的橋梁,我們只有充分認識、把握和運用,才能使教育創新的內容和成果更豐盛,更完美,更適合今天快速發展的時代要求和需要。
參考資料:
[1]鄧小平.文選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43
[2]毛澤東.選集(合訂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7.759
[3]方同義.和目的性:作為一種思維方式的理論闡釋[J]浙江社會科學(杭州)20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