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新形勢下高職院校學生管理工作內涵有所延伸,大學生的心理問題較為突出,高職院校教育體制結構出現新變化,這些方面構成新時期高職院校學生管理工作的時代特點。我們需要因應這些特點,改進和完善學生管理工作,更好地履行高職院校教育職責。
關鍵詞:高職院校 學生管理 時代特點
一、學生管理工作的內涵有所延伸
過去對學生管理內涵的理解較單純,認為管理就是維持秩序,讓學生聽話,管理的要求是把學生管住,管死,不出事。事實上,從這幾年的實踐來看,局限于這樣的理解就不夠了。學生管理工作的內涵理應包含更豐富的內容。學生管理工作涉及面廣,綜合性強,涵蓋學生的行政管理、生活管理、學習管理、思想管理等方方面面。學生管理過程實質上也是教育、引導、規范和服務的過程,既是一項管理工作,也是一項教育工作,具有管理科學和教育科學中所包含的規律。大學生管理工作在一定意義上體現了學校的管理水平和辦學水平。在高職院校學生管理中,經常出現認識不到位,教育與管理不能有機結合,陷于具體的事務管理,忽視或淡化了管理的教育功效的狀況。因此,要把這項工作抓好,要求管理者自身要有較高的素質。
二、高職院校學生的心理問題較突出
高職院校大學生存在諸多影響成才的因素,其中以心理問題較為突出。首先表現為缺乏遠大理想,過于功利化。大學生處于開始獨立人生和走向成熟的重要階段,人生觀的確立呈多元性、多層面、且動蕩不定。少數大學生理想淡化,成才愿望消退,往往強調所謂個人價值,只希望向社會索取,而不愿多做奉獻。大學生的情緒處在最豐富、最強烈、最復雜、最動蕩的時期,對事物的判斷經常失去客觀性,容易偏重其陰暗的一面。虛榮心強,盲目追求物質享受是大學生心理不成熟的另一個重要表現。在高職院校的大學生中,有很多偏遠地區的學生,他們通過刻苦努力,從鄉村、小城鎮考入高等學府,進入消費水平比較高的城市生活,這對沒有經濟收入的學生特別是貧困生難以適應。貧困生往往產生自卑、絕望等不良情緒。部分大學生依賴心理重,無法應對挫折。大學生中獨生子女占絕大多數,遠離父母獨立生活之后,潛意識中依然在尋求依賴,
三、如何因應時代特點改進學生管理工作
1.高職院校的學生管理工作應強化自己的特色。管理與教育相互滲透,在管理過程中實施教育的目的,把教育的理念落實在管理行動中。突出學生意識的培養,突出忠誠意識的養成。高職院校應通過抓日常管理工作,使學生在校期間就養成良好的政治思想素質。
2.應多組織一些集體活動,增強同學的集體意識。實踐工作中,有效的戰斗力大都來源于集體行動。對思維活躍、精力旺盛、求知欲強的高職院校大學生群體,內容恰當,形式多樣的集體活動的教育效果是很顯著的。
3.多和同學談心,多和家長聯系,調適、導引學生的心理狀態。平時應多和同學接觸,一方面可以及時了解他們整體現狀,督促、增強和改善各方面的工作,另一方面也可以及時發現并將一些不良傾向和危險的行為消除在萌芽狀態,防止重大惡性違紀行為的發生。同時,應多和學生家長聯系,及時反映學生在校的情況,借助學生家長的作用共同教育好學生,并且可增加對學生個人情況的一些了解。
4.加大培育校園文化的力度。校園文化是大學的血液。良好的校園文化,能于潛移默化中緩沖教育制度變化帶來的震蕩,使學生適應和理解新的體制,找到自己的努力方向,有利于管理層調整節奏,開展工作。校園文化作為高校個性化的集中體現,其包含的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對學生品行的陶冶、人格的塑造和全面素質的提高,具有非常巨大的作用。校園文化是學生管理工作的土壤。高職院校校園文化對于政治、紀律都有較高要求的現代人才的養成教育,更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目前高職院校校園文化與快速發展的時代相比,特別是與其他普通高校相比,尚有較大差距。我們要加大培育校園文化的力度。做到有目的、有計劃。同時,要充分發揮學校、教職工在培育校園文化中主導作用,既要注重辦學中的自發積淀,又要注重主觀積極的培育,加速校園文化的形成和完善;教學科研設施、食堂公寓和文體活動、樓館、場所等物質文化要抓,教師、學生的行為規范、價值觀等精神文化也要抓,并要做到兩手抓、兩手都要硬。
5.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注意避免教條化,否則不僅不能達到我們滿意的效果,反而會使學生產生反感情緒。大學生朝氣蓬勃,思想活躍,他們不完全成熟,卻又有相當的分析能力,要結合他們的這些特點開展工作。為此,本文建議嘗試三個結合,即將思想政治教育與專業知識教育相結合;將常規的政治思想理論教育與社會的熱點、難點問題相結合;將教師通過課堂教學引導學生認識問題與通過開展各種活動發揮學生自我教育功能相結合。通過多種多樣的教學和活動,提高學生明辨是非的能力,對社會上一些不良甚至違法的現象形成正確的認識,避免各種可能的違紀行為出現。
參考文獻:
[1]鄒毓文,韓志敏.班導師制——高職院校實施育人為本的實踐與思考[J].四川工程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2(01)
[2]朱權.高職院校學生管理法治化問題研究[J].河北青年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11(03)
[3]王海山,蘇偉立.基于“以人為本”的高職院校學生管理模式研究[J].中國成人教育.2011(18)
[4]魏芬.基于以人為本的高職院校學生管理[J].科技創業月刊.201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