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烈婦傳》是唐代文人李翱的一篇經典之作,寫的是一位小城的縣令之妻,在叛軍壓境的危機時刻,毫不畏懼,對丈夫責以大義,獻以良計,讓他發動胥吏百姓,懸賞以激勵士氣,并身先士卒,終于以弱勝強,擊退了叛軍,保全了一城百姓的生命和財產。作者用他那平正謹嚴的文筆為我們塑造了一位臨危不懼、識見卓遠、勇敢果敢的女英雄形象。該文語言簡潔、議論有力,不僅被收錄到蘇教版的高中語文教材中,而且也經常被拿來作為測試題考查中學生文言文閱讀能力。但關于下面一句話的理解,在筆者考查的多份試卷中表述卻很不一樣,大體可概括為以下四種情況:
楊氏責之曰:“君不在,則人誰肯固矣!與其死于城上,不猶愈于家乎?”
A 第一種理解:“跟那些士兵一起戰死在城上,不勝過死在家里嗎?”持這種觀點的有杭州學軍中學2010學年高三年級第二次月考參考譯文、南昌二中2010~2011學年度上學期第三次考試高三語文試卷參考譯文、中山市小欖中學2012屆高三語文上冊月考檢測試卷參考譯文,等等。
B 第二種理解:“你即使死在城上,豈不是勝過死在家里嗎?”持這種觀點的有重慶一中2010年度期末考試語文試卷參考翻譯、南京六中2010屆高三學情分析樣題語文試卷參考譯文、南京市南師附中2010屆高三學情分析樣題參考譯文,等等。
C 第三種理解:“如果死在城上,豈不比死在家里有意義嗎?”持這種觀點的有江蘇省鹽城市三星級高中2009屆高三上學期第一協作聯考語文試卷參考譯文、武漢市2010屆高中畢業生五月供題訓練參考譯文、郭預衡主編《中國歷代散文精品》注釋譯文,等等。
D 第四種理解:“難道在城樓上戰死,還不比(因城破而)死在家里強嗎?”持這種觀點的有2005年溫州市高三第一次適應性測試語文試卷參考譯文。
對中學生而言,他們能對文章內容有如上理解已經很不錯了。但從語言教學或者研究的角度來看,上面后三種譯文卻很值得討論。對比上面各家的參考譯文可以看出,各家的分歧主要集中在“與其死于城上”這一句,而且重心又落在“與其”二字上。第一種理解是把“與其”看成一個介賓短語,是“跟(與)他們(那些士兵)”的意思;第二、第三種理解是把“與其”看成一個連詞,但又有兩個不同的對應詞,一個是“即使”,一個是“如果”:第四種理解則是把“與其”看成一個語氣副詞,跟“難道”相對應。那么到底哪一種譯文最符合原文呢?我們傾向于第一種觀點,下面來陳述我們的理由。
從當下共時的層面來看,“與其”確實表現為兩種不同性質的語法單位:一種是詞,一種是短語。當用為詞時,它表示的是“在比較兩件事或兩種情況的利害得失而表示有所取舍時,用在舍棄的一面”,如:
(1)與其委曲求全,討好別人,我寧可守著孤獨。
(2)與其讓外國人用我們的原料來發財,不如讓我們俄羅斯人自己用自己的東西來營生致富。
這種用法從先秦時期就已開始,如:
(3)若不幸而過,寧僭無濫。與其失善,寧其利淫。(《左傳,襄公二十六年》)
而且,在各個歷史時期“與其”均用于表達舍棄的一面,并沒有“如果、即使”等假設或讓步用法。我們考察了教育部語言文字應用研究所計算語言學研究室開發的古代漢語語料庫(約一億字語料),對檢索到的2399條語料進行了逐一分析,證實了這一點。我們又對《辭源》《常用文言虛詞詞典》《漢語大詞典》《古漢語虛詞詞典》《古代漢語虛詞詞典》《古代漢語詞典》《古今漢語詞典》《古漢語大詞典》等八本有影響的古代漢語工具書作了認真檢索,發現它們對“與其”的解釋基本一致,即“表達取舍關系時舍棄的一面”。這就很讓我們懷疑用“如果”或“即使”來翻譯“與其”的合理性,在語言研究中我們常常以“例不十,法不立”來提醒研究者要小心看待孤立的語料,如果“與其”真的具有這一義項,那它肯定不會僅僅體現在一個作家的作品中,更不會僅僅應用一次就銷聲匿跡。從詞義發展系統性的角度來看,把“與其”翻譯成“如果”或“即使”并不可取,那樣做有很明顯的隨文釋義的隨意性,并不利于對詞義的準確認識。
第四種觀點更是脫離了語言發展的實際,因為自先秦就已開始詞匯化歷程的“與其”并無作為副詞的用例,這在上述檢索的語料以及調查的工具書中也得到了驗證。
另外,從文章的整個語境來看,第一種解釋也更為合理。作者在文章中極力贊頌的正是楊氏的剛烈品性,如果把“與其”翻譯成“如果”“即使”或“難道”,那么楊氏對丈夫責以大義的高大形象就會受到損害,那樣其話語的出發點就不是責備丈夫因為一點小傷而逃跑,而是為丈夫的個人利益考慮,勸慰丈夫戰死在城上更有利一些。不僅如此,把“與其”理解為“如果”“即使”或“難道”等意義,也跟前后楊氏責備丈夫的其他句子在語氣上不連貫,“君不在,則人誰肯固矣!”語氣是何等嚴厲,而后面如果出現“如果”“即使”或“難道”等表假設、讓步或反問的詞語,語氣突然從嚴厲的責備轉為和緩的勸慰,也不符合話語的連貫性。因此,我們認為“與其死于城上,不猶愈于家乎”的正確理解應為:“跟他們(那些守城御敵的士兵百姓)一起戰死在城上,不比(你一個人)死在家里更有意義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