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行知先生指出:“我以為好的先生不是教書,不是教學生,乃是教學生學。”學習是一個不斷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的過程。教學過程中如何讓學生主動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在潛移默化中逐步培養思維能力呢?筆者總結出如下兩點做法:
第一,創設問題,引導學生主動探索。
問題是思維的出發點,有問題才會去思考。教師根據自己對教材的鉆研和掌握,結合學生實際認知水平,有針對性地提出幾個環環相扣、步步深入、帶有挑戰性的問題,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促使他們積極思考。以問題為主線來組織和調控課堂,可以充分調動學生主體性,促進學生自主學習。例如學習《龍的傳人》時,我引導學生:“看了課題你有什么問題要問嗎?”學生紛紛提問:“什么是龍?”“‘傳人’是什么意思?”“誰是龍的傳人?”……這些問題其實就是課文的主要內容,加上教師的點撥、引導,學生能順利解決。顯然,這部分內容若以“教師講解明白”為主,學生就只是一個被動的接受者,而若以“學生探索明白”為主,學生就變成了主動探索者。
第二,放開手腳,讓學生唱主角。
畢竟學生才是學習的主體,要把課堂時間還給學生,讓學生唱主角。學生通過自己的求索,能夠體驗到發現知識的興奮感和完成任務的自信心。因此,教師應增強學生的主體參與意識,使課堂“活”起來。我在教學《威尼斯的小艇》一課時,為了讓學生能主動參與到學習中去,讓他們自己找合作伙伴,然后用自己喜歡的學習方式去選學一部分內容。任務布置后,孩子們的學習興趣很濃,都爭相表現自己,課堂上有的讀,有的畫,有的演,有的講,積極性非常高。“船夫的駕駛技術好”一段,有的學生拿出自己的文具在桌子上比畫,還有學生帶著自制的小艇上黑板操作。學習“小艇的作用”一段,有的學生聯系生活實際,邊讀邊想象,以導游的身份給大家介紹各類人物乘坐小艇的情形。學習“人們坐在小艇里的感受”時,孩子們也聯系自己的生活實際談出了自己的感受。再如在學習《負荊請罪》一文時,我讓學生在理解課文大意的基礎上,進行講故事比賽,目的是訓練學生的表達能力、概括能力。之后要求學生聯系故事情節分析評價人物性格。學生們爭著表達自己的見解,課堂氣氛異常熱烈。藺相如委曲求全的大將風度讓學生產生了強烈共鳴,學生認識到要想打個“翻身仗”,需要大家齊心協力。學生在發言的過程中鍛煉了邏輯思維能力和口語表達能力,我對學生發言的肯定使學生獲得了成功的精神體驗,自然而然,激發了他們學習語文的興趣。
總之,課堂是語文教學的主陣地,要創設各種問題情境,讓學生真正唱主角,這樣才助于完成語文課的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