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課程改革一輪下來,反響最大且最難操作的當屬評價問題。《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改動最大的也是“評價建議”部分。我們不妨就修訂前后的內容來逐一對比解讀,探究其修改后的精髓,以便更好地貫穿在平時的教學中,真正實踐新課程理念,有效推進教學的發展。
一、語文課程評價的根本目的——促進學生學習,改善教師教學
(一)改變過于重視甄別和選拔的狀況,突出診斷和發展功能
語文課程評價具有檢查、診斷、反饋、激勵、甄別和選拔等多種功能,其目的是考查學生實現課程目標的程度,檢驗和改進學生的學習和教師的教學,改善課程設計,完善教學過程。應發揮語文課程評價的多種功能,尤其應注意發揮其診斷、反饋和激勵的功能,有效地促進學生的發展。
在修訂前后內容對比中,我們不難發現,語文課程評價的根本目的在措辭上發生了變化。修訂后的課標中,隱去了“考察”“檢驗”等字眼,修訂成了“促進”“改善”。將先前的“不應過分強調評價的甄別和選拔功能”改成了“應該改變過于重視甄別和選拔的狀況,突出評價的診斷和發展功能”。從“不應過分強調”的含糊其辭,變成了“應該改變”的決然態度,并在后面再加一句“突出評價的診斷和發展功能”,這是一種鮮明的評價導向。
那么具體又該如何實踐呢?我們不妨看中間部分。修訂前課標中簡單提到的“語文課程評價的目的不僅是為了考查學生實現課程目標的程度”,修訂后的課標明確提出“語文課程評價應準確反映學生的學習水平和學習狀況,全面落實語文課程目標”,并強調要發揮評價的多重功能,運用恰當的評價方式,注重多元互動,“要根據不同年齡學生的學習特點,按照不同學段的課程目標,抓住關鍵,突出重點,采用合適方式,提高評價效率”。
(二)恰當運用多種評價方式,強調形成性評價,重視定性評價
修訂后的課標補充闡釋了“形成性評價”與“終結性評價”的特點,進而提出“應加強形成性評價”。請看修訂后的闡述:“形成性評價關注學習過程,有利于及時揭示問題、及時反饋、及時改進教與學活動。終結性評價關注學習結果,有利于對教學活動作出總結性的結論。形成性評價和終結性評價都是必要的。應加強形成性評價,注意收集、積累能夠反映學生語文學習與發展的資料,可采用成長記錄袋等各種方式,記錄學生的成長過程。對學生語文學習的日常表現,應以表揚、鼓勵等積極的評價為主,采用激勵性的評語,從正面加以引導。”
“要堅持定性評價和定量評價相結合,全面反映學生語文學習的狀態及水平。”修訂后的課標詳細補充了具體的操作方法:“評價方法除了紙筆測試以外,還有平時的行為觀察與記錄、問卷調查、面談討論等各種方法。語文學習具有重情感體驗和感悟的特點,更應重視定性評價。學校和教師要對學生的成長記錄和考試結果進行分析,評價結果的呈現方式除了等級或分數以外,還可用代表性的事實客觀描述學生語文學習的進步,并提出建議。”評價要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有利于每個學生的健康發展。
“各種評價方法都有其一定的適應性,在評價的客觀性和深刻性上也各有差別,因此,評價設計要注重可行性和有效性,力戒煩瑣,防止片面追求形式。”
(三)評價主體從單純的師生家長擴展到社區及專業人員
修訂后,參與評價的人員明顯擴大。課標在修訂前提出:“實施評價,應注意教師的評價、學生的自我評價與學生間互相評價相結合。加強學生的自我評價和相互評價,還應該讓學生家長積極參與評價活動。”修訂后改為:“應注意將教師的評價、學生的自我評價及學生之間的相互評價相結合,加強學生的自我評價和相互評價,促進學生主動學習,自我反思。”并且補充:“根據需要,可讓學生家長、社區、專業人員等適當參與評價活動,爭取社會對學生語文學習的更多關注和支持。”
修訂后更注重主體的內在需要。修訂前倡導:“在評價時要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促進每個學生的健康發展。要綜合采用多種評價方式,考試只是評價的方式之一。”修訂后強調:“評價要理解和尊重學生的自我評價與相互評價。要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有利于每個學生的健康發展。”
(四)課程評價的整體性和綜合性從單純的三維目標轉向與技能整合
語文課程評價要體現語文課程目標的整體性和綜合性。修訂前倡導:“要從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幾方面進行評價,以全面考察學生的語文素養。語文學習具有重情感體驗和感悟的特點,因而量化和客觀化不能成為語文課程評價的主要手段。應避免語文評價的煩瑣化。”修訂后強調:“全面考察學生的語文素養。應注意識字與寫字、閱讀、寫作、口語交際和綜合性學習五個方面的有機聯系,注意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交融、整合,避免只從知識、技能方面進行評價。”
二、語文課程評價的具體建議——突出學段特點,便于具體操作
“具體建議”在修訂前后發生了鮮明的變化。修訂前只是單純提出“不同的學段應有不同的側重”,修訂后在關于識字與寫字的評價、閱讀的評價、寫作的評價、口語交際的評價、綜合性學習的評價幾部分均針對學段特點提出了不同的要求,力求具體化,更便于操作。下面我們分塊進行對比解讀。
1 識字與寫字的評價改先前籠統的要求為具體可操作的學段目標和內容
從對比中我們可以發現一些鮮明的變化:
漢語拼音重在考查學生認讀和拼讀的能力,此處變化最小,只是加了“講普通話”,也指明了“糾正地方音”。
修訂前后的課標都提到:“評價識字要考查學生認清字形、讀準字音、掌握漢字基本意義的情況,以及在具體語言環境中運用漢字的能力,借助字典、詞典等工具書識字的能力。”但修訂前只是簡單提到“不同的學段應有不同的側重”,修訂后強調了三個學段各自的側重點,明確指出識字教學應該從培養學生興趣著手,繼而過渡到能力,凸顯學生的“主動性”和“獨立性”。
寫字評價修訂前后均提到要“重視書寫的正確、端正、整潔”。修訂前的對象比較寬泛,修訂后則指明“要考查學生對于要求‘會寫’的字的掌握情況”,同時增加了“在此基礎上,逐步要求書寫流利”的要求。修訂后明確了義務教育的各個學段的寫字評價要求,體現出鮮明的層遞性。同時強調各個學段的寫字評價都要關注學生寫字的姿勢與習慣,引導學生提高書寫質量:評價要有利于激發學生識字、寫字的興趣,幫助學生養成寫規范字的習慣,減少錯別字。取消了舊版中“不能簡單地用罰抄的方式來達到糾正錯別字的目的”。
2 閱讀評價修訂后強調精讀和文學作品的學段評價,并增設課外閱讀的評價,
關于“誦讀的評價”,新舊課標都提到“增加積累,發展語感,加深體驗和領悟”。修訂前強調“在誦讀實踐中增加積累,發展語感,加深體驗與領悟”;修訂后強調“重在提高學生的誦讀興趣”,“在不同學段,可在誦讀材料的內容、范圍、數量、篇幅、類型等方面逐漸增加難度”。將興趣和誦讀材料作為評價的標準之一。至于“默讀的評價”,改動較小,修訂后只是拿掉了“應根據各學段目標”這句話。其實根據主體的特點和認知水準,這句話是應該保留的。
關于“精讀的評價”,新舊課標都提到“重點評價學生對讀物的綜合理解能力,要重視評價學生的情感體驗和創造性的理解”。修訂前籠統地提到“根據各學段的目標,具體考查學生在詞句理解、文意把握、要點概括、內容探究、作品感受等方面的表現”。修訂后具體規定四個學段的評價標準,更便于在教學中落實。
至于“略讀的評價”,新舊課標都強調“重在考察能否把握閱讀材料的大意”,修訂前還提到“重在考察能否從閱讀材料中捕捉重要信息”,修訂后則將“重要信息”改成“有用信息”。
下面我們再通過列表的形式比較修訂前后對不同文體閱讀評價的具體建議:
修訂前除了7~9年級有明確的要求,其他幾個學段沒有具體規定。修訂后四個學段考察的側重點均有明確指向。古詩文閱讀的評價,新舊課標都指出重點考查學生記誦積累的過程,考查他們能否憑借注釋和工具書理解詩文大意,變化不大,但修訂后明確規定“詞法、句法等方面的概念不作為考試內容”。至于課外閱讀評價,修訂前課標沒有提及,修訂后增設了評價的內容。
3 寫作的評價修改后明確學段目標并強調關注書寫及現實生活
寫作評價既要關注各個學段的評價,也要重視對寫作材料準備過程的評價,重視對作文修改的評價,采用多種評價方式,科學呈現評價結果。
修改前只是簡單地提及“寫作評價要根據各學段的目標,綜合考查學生作文水平的發展狀況”,修改后則明確四個學段的目標分別是“寫話一習作一表達”,并且特別強調“對于作文的評價還須關注學生漢字書寫的情況”,補充要“引導學生熱愛生活,親近自然,關注社會”。
對于作文修改的評價,新舊課標都強調要關注學生修改作文的態度、過程和方法;通過學生的自改和互改,取長補短,促進相互了解和合作,共同提高寫作水平。修改后在要求前面加上了“要考查學生對作文內容、文字表達的修改”,進一步細化了修改的對象和內容。
至于“重視對寫作材料準備過程的評價”和“采用多種評價方式”這兩塊,修改前后變化基本不大,只是調整表達的順序,使語言顯得更為流暢和精練。
4 口語交際的評價修改后重視提高認識和表達溝通的水平,并增設學段評價
修訂前口語評價要求并不具體,修改后加設了三個學段的評價建議:“第一學段主要評價學生口語交際的態度與習慣,重在鼓勵學生自信地表達;第二、第三學段主要評價學生日常口語交際的基本能力,學會傾聽、表達與交流:第四學段要通過多種評價方式,促進學生根據不同的對象和內容,文明地進行人際溝通和社會交往。”三個學段按照評價的對象和要求層層遞進,逐步落實。
5 綜合性學習的評價修訂后增設學段目標
綜合性學習主要體現為語文知識的綜合運用、聽說讀寫能力的整體發展、語文課程與其他課程的溝通、書本學習與生活實踐的緊密結合。
修訂前提出:“綜合性學習的評價應著重考察學生的探究精神和創新意識。尤其要尊重和保護學生學習的自主性和積極性,鼓勵學生運用多種方法,從不同的角度,進行多樣化的探究。這種探究,既有學生個體的獨立鉆研,也有學生群體的討論切磋,所以除了教師的評價之外,要多讓學生開展自我評價和相互評價。”修訂后增設“應著重考察學生的語文綜合運用能力”,并明確了三個學段的評價目標:“第一、第二學段要較多地關注學生參與語文學習活動的興趣與態度;第三、第四學段要多關注學生在語文活動中提出問題、探究問題以及展示學習活動成果的能力。各個學段綜合性學習的評價都要著眼于促進學生提高語文水平的效率,并有助于他們擴大視野,更好地掌握學習語文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