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上個世紀初,葉圣陶就提出閱讀教學要“潛心會本文”。用現代閱讀教學理念來看,“潛心會本文”就是學生直面文本,和文本對話。“潛心會本文”的目的不僅是理解課文,還在于提高學生與文本對話的能力。因此,教師不光在課前要深入鉆研教材,實現教師與文本的對話,教學中也要推動學生與文本對話,讓學生傾聽作者的心聲,表達自己的感受,提高語文素養。
一、潛心涵泳,培養傾聽能力
對話首先是傾聽,讓學生學會傾聽,應引導學生從“本文”著手,潛心涵泳,透過文章本身的語言文字,體會作者所要表達的思想感情。但當前一些閱讀課堂滿足于對語言文字淺嘗輒止,而急于模仿表達,使閱讀流于膚淺,甚至曲解文章,導致誤讀。
例如《伯牙絕弦》一課,以往有一種處理方式,即根據文中句子(“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鐘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設計仿寫練習:伯牙的琴聲還會表現哪些情景,子期又會怎樣贊嘆?于是,學生說:“伯牙鼓琴,志在炊煙,子期日:‘善哉,裊裊兮若炊煙。’”
我們如果進一步思考:古人說:“仁者樂山,智者樂水”,高山流水中寄寓著古人的志向和情懷,子期聽出了高山和流水,是聽懂了伯牙寄予在山水之中的這份情懷,聽懂了伯牙的心聲。正因如此,“高山流水”才被引為知音的象征,千古傳頌,并非“炊煙”之類可以同日而語。忙著去仿寫,看似豐富了孩子的感受,而實際上是讓他們的理解狹隘化了。
因此在教學中,我們應該引導孩子們聚焦關鍵詞句“泰山”“江河”,除了要讀懂字面的意思,還要引導他們反復誦讀,聯系相關詩文(如《望岳》《將進酒》等),領會“泰山”與“江河”在自古以來文人墨客心中的象征意義。
潛心涵泳,需要充分閱讀,要“知其然”,更要讀出“所以然”——為什么作者寫這些?這樣寫有什么好處?在與文本對話之初,要先傾聽文本,把握文本的主旨,感受文本表達的精妙。如果沒有引導學生充分傾聽文本,而急于模仿表達,那是一種浮躁的態度,是舍本逐末的做法。
二、個性表達,豐富閱讀想象
不同的讀者對文本的解讀是有差異的,教師應尊重這種差異,發揮學生在對話中的主體作用,促進對話能力的個性發展。在引導學生與文本對話時,要留出學生讀書與想象的時間與空間,還要讓學生有機會表達自己的獨特感受。
例如《梅花魂》一課對外公的一段語言描寫,表達出他心目中的“梅花之魂”,由于語言比較概括,有的教師運用課件展示大量的梅花圖,用直觀手段幫助學生理解梅花的品性。在學生未對課文的文字進行充分揣摩的情況下,這種脫離文本語言的展示,對學生閱讀能力的提高作用不大。實際上,外公對梅花的贊美語言正是培養學生閱讀想象能力的好材料。我在教學這一段時,留出充分的閱讀時間,引導孩子們借助課文中的語句,聯系生活實際展開想象,描繪各自心中獨特的“墨梅圖”:
師:再讀讀這段話,根據這段話想象:假如你是一位畫家,你會畫出一幅怎樣的梅花圖?
通過閱讀想象,學生將文章抽象概括的文字變得具體形象:
生1:我會畫在一個滴水成冰的冬夜,陡峭的懸崖絕壁之上,有一片雪白的梅花盛開著,風越大,它開得越燦爛,越迷人。
生2:我想畫大雪紛飛的野外,有一株梅花,在風雪里傲然挺立。厚厚的積雪覆蓋在樹枝上,但梅花沒有被壓垮,粉紅色的花瓣在雪地里特別地鮮艷。
生3:我想畫一幅這樣的畫——空中鵝毛大雪片片飛落,百花都凋零了,在一塊巖石的縫中伸出了一枝紅艷的梅花,一朵朵都在寒風中笑得很燦爛。
我們看到,學生描繪的畫面不是停留在梅花本身的美麗,而都在有意識地突出并贊美梅花的精神。他們通過想象,豐富了對課文相關文字的感受,進一步理解了外公心中的“梅花之魂”。
葉老說:“文學作品往往說出來的只是一部分,還有一部分所謂言外之意,弦外之音,必須靠我們的想象,才能夠領會它。”因此,我們在教學時,要點燃學生對文本的熱情,著力引導學生聯系生活實際,激活閱讀想象。過早的直觀展示,只會干預學生的思維,扼殺學生的閱讀想象能力。
三、披文入情,鑒賞語言魅力
閱讀教學要重視作品的熏陶感染作用,要觀照課程目標的三個維度,著眼于學生語文素養的整體提高。葉老在《語文教學二十韻》中說:“唯文通彼此,譬如梁與津。”葉老的話告訴我們:文章的語言文字是理解內容和思想感情的“唯一”橋梁和渡口,把握內容和體會思想感情始終離不開文本的語言文字。
但是,我們常常看到有的閱讀教學,在大致了解到文章的主旨之后,為了升華主題,棄置原文,急于引入同主題或同作家的大量閱讀資料。隨著其他文章的大量引入,學生的注意力被分散,文本本身的感染力被沖淡。
比如《卡羅納》一課,有的老師找來大量描寫愛心的文章,大段朗讀,以期掀起課堂情感高潮。其實課文中就有許多表達情感的精彩語句,與其另起爐灶,不如創造機會讓學生再次走進文本,欣賞與品味語言,獲得深刻的情感體驗,感受并習得表達情感的方法。在這個環節,我請學生再次靜靜地讀課文,畫出其中最能打動他們的詞語或句子,反復品讀,并簡單地寫一寫自己的感受,交流從中品味出了什么。
學生在自讀、批注的基礎上,抓住了人物的言行以及神態等描寫來談自己獨特的心得。有的抓住文中老師的話,感受到老師用了兩個“不許”,是人們最不忍心看到的兩個情景,這等于在卡羅納的傷口上撤鹽;有的抓住同學們的眼神,體會到“默默地望”“屏息凝神地看”等是大家體會到卡羅納的難過,一時想不到辦法安慰他,都用眼神安慰他……
在品讀感悟的基礎上,我引導同學們學習文章的表達方法,展開想象的翅膀,續寫故事:第二天,卡羅納又來到班級,此時,老師、同學又會怎么做呢?可以用語言表達愛,也可以用動作、神態傳遞愛。
引導學生反復品味、鑒賞文本的語言,比走馬觀花地去讀其他表達關愛的作品要更有收獲。因此,在走進文本,感受作者“寫什么”之后,要引導學生再次與文本對話,將關注點轉移到表達上,從閱讀感悟到品味鑒賞甚至模仿練筆,從感性升華為理性。
讓我們記住葉老的提醒:“甚解豈難致?潛心會本文。”只有閱讀才是閱讀課之本,只有在閱讀的過程中,才能切實提高閱讀能力。我們要摒棄熱鬧浮夸的教學風氣,為學生騰出專心閱讀的時間,營造安靜讀書的氛圍,讓孩子們親身投入語言環境,直接閱讀語言文字,讓閱讀課中充滿瑯瑯的讀書聲、默默的涵泳、靜心的感悟、靈動的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