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計特點]
《與朱元思書》歷來為人傳誦,堪為山水小品文中的精品,富有神韻地體現了“籠天地于形內,挫萬物于筆端”的“吳均體”特質。本設計的主要特點就是通過誦讀涵泳讓學生感受文章語詞清拔、格調清新的特色,領略富春江天下獨絕的奇山異水,從而體味作者物我雙會、悠然獨樂的情致。
整堂課的誦讀涵泳部分主要由三個部分組成:讀順語句、讀通內容、讀懂情意。
讀順語句主要引導學生學習文言句讀。這一環節的設計有三個目的:其一,檢查學生對一些常用文言詞語的理解和積累。其二,讓學生通過斷句把握文章的節奏,初步掌握文言文誦讀的基本要領,包括讀準字音,讀清停頓,從而對文章的內容有個整體感知。其三,通過斷句,了解文章“總-分”的結構形式,理清作者的寫作思路。
本文只有144個字,但作者盡可能揚駢文之長:從文辭看,通篇“句句錘煉無渣滓”,文字精美而又清新樸素;從音韻看,抑揚頓挫,張弛有度;從節奏看,不受“四六”限制,時有所變,自然流暢。讀通內容作為本設計最為重要的環節,就是要通過誦讀涵詠讓學生體會文章這些語言運用的妙處,進而了解作者寫景、敘事、議論的藝術。這部分的設計,重在對課文音韻節奏的分析,重在對學生誦讀方法的指導,重在培養學生的文言文語感。
讀懂情意旨在讓學生在探究質疑的情況下,理會文章的“行氣遣詞”,懂得文章的“命意立格”,明曉文章的體勢神味,體悟作者的情思,然后用自己的語言把這種理解、感受展現出來。這時候的誦讀是一種再現,更是一種表現。
[設計步驟]
一、導入
1.和風,細雨:悠悠江水,時緩時急:青青遠山,爭高直指……那么多親近自然的文學作品,從遠古走來的路上,有的丟失了,有的倦怠了,大凡能夠走向遙遠的,必有其“過人之處”。今天,我們就一起來欣賞南朝梁時期著名的作家吳均寫的一篇文言短文一《與朱元思書》,探尋它能款款向我們走來的無窮魅力。
2.請一個同學介紹題目的意思。
二、感知——讀順語句
1.現在請大家打開課本,自由放聲朗讀《與朱元思書》。注意,仔仔細細地讀上三遍。讀第一遍時,圈畫出文中難以理解的字詞,然后借助工具書疏通;讀第二遍時,爭取把文章念通順,不要有破句和意外的停頓;讀第三遍時,爭取把文章讀得字正腔圓。
2.請一個學生朗讀,其他同學糾音。
3.請大家合上書本,根據PPT呈現的內容為無標點的《與朱元思書》斷句。
提問:你是根據什么來斷句的?
提示:全文只有144個字,但對偶句所占的比重是相當大的。這樣,既避免句式的單調與板滯,又使得文章整飭嚴密,搖曳多姿。
三、品讀——讀通內容
1.教師配樂范讀。
2.誦讀品析。
(1)文章的作者是怎樣評價富春江山水的?我們應用怎樣的語氣語調來讀這八個字?
提示:文中第一段最后八個字“奇山異水,天下獨絕”乃作者對富春江總體的高度評價?!蔼毥^”兩字不僅顯出了作者對富春江山水的偏愛,也透露了作者對友人的一種呼喚,希望友人能讀信后也來一睹這幅美景,放松心情。為此,誦讀時,“奇山”“異水”和“天下”,兩字一頓,還應放慢語速,讀“天下”兩字,可以做重音處理,顯出對比:“獨”“絕”兩字,不能連讀,應一字一頓并延長時值,從而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2)富春江的水究竟“異”在哪里?我們應用怎樣的語氣語調誦讀來體現出這種“異”?
提示:此部分24個字,首先應讓學生理解內容上的動靜對比,然后用有聲語言表達出來:前面兩句話語調相對可以平緩一些,語速可以慢一點,要給人一種蕩舟江上,隨意飄蕩的閑適感;“急湍”兩字,音調可以陡然提升,語速應加快,“甚”“若”兩個虛詞可讀重音。當然,這只是一般意義上的誦讀,如果要凸顯“天下獨絕”的特點,誦讀中還要引導學生展開思考:水流如此迥異是在怎樣的情況下形成的?遇到如此情況,作者的感受如何?同時引導學生了解文言文誦讀的規律:文中需要強調或表達喜悅、憤怒、不平、熱烈等激動心情的文字一般宜提高音調,同時加快語速,增強語勢;凡一層、一段的結束處,音調的處理往往先上升后下降,并在末字有個較長的拖腔,這樣的誦讀就會出現旋律的小高峰,體現文章的意蘊。
(3)富春江的山究竟“奇”在哪里?我們應用怎樣的語氣語調來體現出這種“奇”?
提示:對于“奇山”的描繪,吳均是獨具匠心的,誦讀時也應多加注意。如描寫山勢之奇的句子中,吳均用了12個開口音,從而在音響上表現了富春江的雄奇山勢。誦讀時,每個字都要讀得飽滿有力,“千百成峰”一詞,可以采用連續性重音的方式讀出山的磅礴氣勢。讀“泉水激石,泠泠作響;好鳥相鳴,嚶嚶成韻”一句,要注意平仄安排,可以按古詩詞吟誦的“平長仄短”“平低仄高”的方式讀出;“蟬則千轉不窮”一句,誦讀時要對“則”字做些處理,可以運用“呼應性停連”的方式,延長時值,顯出語句的脈絡,造成抑揚頓挫的美感。“鳶飛戾天者”一句,對“望峰息心”“窺谷忘反”可采用強調性重音的方式,語氣肯定,語調平緩,應體現這是作者發自內心的肺腑之言。整段內容的誦讀,在確定總基調的前提下,為了體現“山之奇”的不同層次,還應注重誦讀時的語勢:“山之勢”語速稍快,語音鏗鏘;“山之音”語速平緩,語音嘹亮:“山之色”語速中等,語音輕柔。這樣就給人一種搖曳多姿、身臨其境的感受。
3.整體誦讀,加深印象。
四、探究——讀懂情意
同學們已經讀出了味道,讀出了韻味。你還能從這短短的144個字中發現一些問題嗎?
1.文章第一段寫的是“奇山異水,天下獨絕”,為什么后來具體描寫時先寫“異水”,再寫“奇山”?
2.為什么作者要提到“經綸世務者”“鳶飛戾天者”?作者寫信的目的究竟是什么?
提示:此環節的目的主要是讓學生在誦讀涵泳的基礎上對文章的寫法和作者的情感有更進一步的了解。第一個問題,主要引導學生體會作者造文的精妙:水中有山,山中有水,山水相映。如“水皆縹碧”,青綠之色,明寫水色,暗襯山色,高山寒樹,倒映水中,相映成趣。第二個問題,主要讓學生在了解相關背景的情況下探尋作者的情懷。魏晉六朝是中國政治最混亂、社會最痛苦的時代,然而卻是精神上極自由、極富智慧、極有藝術精神的時代。大自然成了士人審美活動的重要背景和舞臺,移情山水成了當時的社會風尚。吳均一生仕途不順,梁武帝時他因為私自撰寫《齊春秋》,因為過于寫實,得罪了梁武帝,遭到了焚書免官的懲處,后來他便避世隱居于石門山?!杜c朱元思書》既是作者寄情山水,自明本志,也可能含有勸勉朋友之意。
五、結束語
古往今來,沒有人不贊美青山綠水的,特別是江南的山山水水。錢鐘書說:“人于山水,如‘好美色’,山水于人,如‘驚知己’:此種境界,晉宋以前文字中所未有也。”吳均的《與朱元思書》是其中最為典型的代表,真乃山川文字,相映生輝;經典美文,行吟千古。
你能聲情并茂地再讀一遍課文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