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以下簡稱《2011年版課標》)非常關注新的技術環境給語文課程帶來的新的挑戰和發展機遇,特別突出了“經濟全球化”“信息技術”“新的交流媒介”這些關鍵詞,提出語文教育一定要符合時代發展,在具有“開闊的視野、開放的心態、創新的思維”的背景下,培養學生“語言文字運用能力和文化選擇能力”。
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技術不再僅僅是工具,而且成為生存的必需條件,我們的認知方式,與他人、世界對話的方式乃至思維的方式也在發生意義深遠的改變:人際交往更加便捷頻繁,社會生活凸顯協同合作的必要性,人們運用語言文字進行交流溝通的內容和形式相比過去有了很大的變化。在這樣的背景下,寫作作為語文課程中非常重要的一個內容,也獲得了很大的發展空間。
一、信息技術帶來寫作方式的變革
第一,基于開放空間的表達與交流。網絡與各種終端的發展,為表達與交流提供了開放互動的無限空間。個人網頁、博客、貼吧、微博等等,改變了“學生-作文本-教師”的封閉空間。學生寫作不再僅僅為了完成老師布置的作業,很多時候他們真正是為表達與交流而寫。寫作成為生活的一部分,因而,寫作就變得更加有趣,更加具有個性,更容易激發創造的愿望與能力。比如,對一個問題有了自己的想法,想與他人交流,可以在自己的博客里作專門的闡述,好友和老師就會來點評。很多建立個人博客的學生,不需要老師布置寫作任務,而把寫作當成生活的一種需要。每天不在博客里寫點什么,似乎生活就少了什么;看到自己的博文得到別人的認同,獲得別人的關注,就增加了自信。再比如,對某一個專題有了自我探究的愿望,可以在“百度貼吧”提問,搜集網絡上的觀點,進行甄別、分析、歸納,再結合自己的研究形成有索引、目錄、條文的專題研究,然后還可以在“百度百科”上發布,讓自己成為信息的建設和提供者。剛剛興起的微博,更是讓很多學生關注和記錄隨時隨地發生的事情。成長在數字時代的學生,利用多種媒體形式自主寫作、自由表達,已經成為他們自覺的行為方式,而不僅僅是老師布置的作文要求。這就真正貼近了《2011年版課標》提出的要求:“寫作是運用語言文字進行表達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認識世界、認識自我、創造性表述的過程。”
第二,基于新工具的寫作方式。毛筆的流暢,改善了“刻畫”寫作思維的過程;鋼筆的便捷又超越了毛筆,可以讓人隨時隨地書寫。電腦的發明,讓十根手指協同作業,提高了速度,復制、增補、刪除、插入等功能,大大減少了寫作中繁雜機械的重復性勞動。而數字技術的發展,又改變了以文字為主的寫作方式。圖文并茂,音視頻合一,都不再需要專業人員來完成。新工具革新了書寫方式和表達方式,更能激發學生的寫作興趣和創造力。
第三,基于新格式的文本創造。隨著網絡與終端的普及,各種適應現代生活需要的新的文本格式,甚至是超文本的格式不斷出現,很快為生活在信息時代的學生所接受。學生可以根據環境、工具和表達的不同需要,采用不同的表達形式。比如,在上學或者旅行途中,只要擁有手持終端和移動的網絡環境,就可以用短消息、微博等形式實時表達和發布自己的所見所聞所感。再比如,為了作中長期的觀察,在擁有數字記錄工具的條件下,作照片和視頻的記錄,然后利用PPT工具模板,制作數字記錄故事,也可以利用視頻工具軟件,制作自己的微電影。短消息、微博、數字故事、微電影等新的連續性文本、非連續性文本,都是符合學生需要、符合現代社會發展趨勢的表達形式。這樣的寫作不但為學生寫作練習創造了有意義、有興趣的機會,也拓展了學生參與社會生活的渠道,增強了他們在未來社會中的生存與發展能力。
二、信息技術促進寫作教學的創新
第一,寫作教學模式的創新。《2011年版課標》在寫作教學建議中增加了這樣的要求:“積極合理利用信息技術與網絡的優勢,豐富寫作形式,激發寫作興趣,增加學生創造性表達、展示交流與互相評改的機會。”的確,新技術帶來了教學環境的變化,也給寫作教學帶來了創新和發展的空間。傳統的作文教學,基本上是按照“教師作前指導,學生自主寫草稿,作中或者作后評改”這樣的模式進行,學生在作文的過程中,基本處于被動地位,作文的過程更多的是練習或者是訓練的過程。信息技術讓教學中的交互得到了增強,為學生提供了更多的參與機會,作文教學的模式可以進行更加符合學生個性的設計。習作主題或者題目的確定,可以利用網絡投票來進行,為基于學生需求的習作奠定基礎。學生擬寫草稿,傳統的模式是老師批閱或者學生交換修改。信息技術的參與則可以非常便捷地把作文呈現在網絡平臺上,比如可以利用班級網頁呈現,也可以在博客上發表,還可以把學生撰寫的紙質文稿通過照片上傳到公共空間。因為呈現的載體是豐富的,便于共享的,所以交互評改和交流的頻率得到極大的提高。網絡平臺故事接龍、微博觀察日記、QQ空間互訪、母親節感恩短信大賽等,都是利用技術平臺拓展作文教學模式的創新案例。隨著信息技術與教育的融合,許多技術被有效應用到作文教學中來。生活場景通過技術可以直接搬到課堂中來,而技術還可以讓這些素材在老師的指導下無限次地、有針對性地得到利用,從而強化并豐富素材,提高習作質量。
第二,寫作過程指導的創新。新技術為學習寫作提供了多種學習支架,教師可以在教學過程中幫助學生+根據表達的需要,選擇恰當的學習支架,進行自主構建,在作文實踐中學會表達。對于觀察、敘事類文章,常見的PPT軟件就是一種很好的支架,可以幫助學生構建清晰的表達順序,形成可視化表達;思維導圖軟件,對于開拓思路,發散思維,以及形成表達結構,是非常好的支架。有一些交互平臺,也可以創造性地應用到寫作過程指導中來。比如,研究性學習平臺為探究類作文的撰寫提供了一個非常清晰的研究和表達的支架:維基百科,為專題信息的匯集和整理提供了一個非常有效互動的平臺。這樣的指導都是基于新技術的,又是基于學生個性化的主動學習的,因而也一定會是生動有效的。
第三,寫作評改方式的創新。網絡雖然呈現的是一個虛擬世界,但因為它開放自由、交互共享,為學生的寫作提供了一個多樣豐富、真實有效的交流互動的空間,進而也必將促進寫作評改方式的改革與創新。在較為封閉的局域網上評改是一種常見的方式,學生參與度大大增強,表達不同意見,提出不同修改方案的機會也大大增加。另外,開放的表達空間,無形中擴大了參與評價的范圍與方式。“寫一封信”這樣的練習,就可以直接用電子郵件真實完成:“寫一份建議書”這樣的應用文寫作,因為有了網絡就有了更開放的平臺;個人博客、QQ空間、專題網頁等等,讓學生的表達成為基于自我生活的需要,表達和對話的對象可以是生活中熟識的人,也可以是互聯網上任何一個人,評改的方式就更加多元開放。因此,在網絡和終端逐步普及的基礎上,利用虛擬平臺,布置真實的任務,促進評改多邊互動,是作文教學變革的方向。
參考資料
[1]《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稿)》,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年版。
[2]《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年版。
[3]余勝泉《技術何以革新教育》,《中國電化教育》2011年第7期。
[4]蔣麗清、薛輝《信息技術與語文課程的整合》,上海社會科學學院出版社2008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