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重視漢字的書寫教學,第一和第二學段要求“感受漢字的形體美”和“用毛筆臨摹正楷字帖”,第三和第四學段要求“能用毛筆書寫楷書。在書寫中體會漢字的優美”和“臨摹名家書法,體會書法的審美價值”。2011年8月,教育部發布過《關于中小學開展書法教育的意見》,要求全國中小學校按照課程標準開展書法教育。在語文教學的框架內開展書法教育。如何處理書法學習與語文教學的關系、書法教材怎么編才符合課程標準的要求、中小學生如何選擇范帖?圍繞以上熱點問題。本刊邀請相關專家逐一解答。
民族文化之根存在于語言文字之中。開設寫字課是我國小學的優良傳統。我上小學的時候低年級普遍開設寫字課。在高科技時代,不但不能削弱寫字教學,還應當加強。
我認為寫字有如下功能:
首先,寫字是學習能力的基礎。學習能力主要是以識字、閱讀、運算三種能力為核心的。在識字階段,既要重視字的認讀,又要重視字的書寫,沒有動手寫就印象不深刻。規范、端正、整潔地書寫漢字是進行書面交流的基本保證,是學習語文和其他課程以及形成終身學習能力的一項基礎工程。
寫字還是一個習慣養成的工作。做學問要有良好的習慣,良好的習慣從什么時候開始?從小開始。從哪里開始?從寫字開始。一筆一畫,規規矩矩,不但要寫得正確,還要寫得美觀。寫字的過程就是培養孩子一絲不茍、精益求精的學習習慣的過程。
寫字還可以修身養性,提高審美情趣和文化品位。我國書法藝術源遠流長,在世界上獨樹一幟,是人類文化藝術寶庫中的一朵奇葩。中國書法作為一門藝術、一種文化,會永遠流傳下去。在全面推行素質教育的今天,搞好書法教學,不僅能使學生掌握書法
學書法也是學文化
光明明:在中小學階段,開展書法教育的目標是什么?
歐陽中石:現在,國家提倡從中小學開始就開展書法教育、開設書法課,這很好,對于書法文化傳承是十分有利的。但我要重點提出來的,是我們不光要練書法,還一定要重視書法文化,把文化放在首位,我一直是這樣理解的,教學中也是這么倡導的。我們開展中小學書法教育,目標一定要明確,有天賦的孩子將來成為書法家當然好,但主要目的不是培養書法家,而是更好地傳承我們的中華文化。育人才是關鍵。
歐陽啟名:我們在編寫書法教材時,重視融入中國書法文化和道德文化,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接受中華文化熏陶,養成品格。具體而言,前面提及在識字中滲透漢字文化是一個方面——這樣做的目的除了輔助識字,也是想通過教材,讓學生接觸中國源遠流長的漢字文化精髓。通過滲透書法歷史、相關知識、書家事跡,讓學生了解到中國有如此精深的書法文化,由此激發他們對中國文化的認同感,同時提升文化素養??梢哉f,這不僅是一部書法學習用書,也是一本很“有文化”的書、“育人”的書。
建議初學者臨習《等慈寺碑》
光明明:中小學生初學書法,首先要碰到選帖的問題。市面上的書法教材多以顏、柳、歐、趙四家碑帖為范本。對此您有什么建議?
歐陽中石:我在《書法初步》一書中曾建議初學者用《等慈寺碑》作為范帖,現在還是這個觀點。因為它在風格上承上啟下,代表了楷書從魏碑向唐楷的過渡,還有行書的筆意。正因如此,學了《等慈寺碑》以后,無論再學魏碑或成熟的唐楷,還是轉學行書,都非常方便,有左右逢源之妙。
歐陽啟名:我們尊重了先生的意見,在書法教材中選用了《等慈寺碑》作為范帖,并且請臨習此帖的書法家參與編寫,根據中小學認知水平和先生的漢字認知理論悉心選擇范字,并在書寫指導上作了創造性的處理。大家可以注意到,在學習《等慈寺碑》的筆畫時,教材的第一頁用照片的形式出示了該筆畫的詳細運筆過程,很形象,也很直觀,初學者容易模仿。這也符合我國目前中小學書法教師匱乏、專業水平不高的實際,方便了教學。另外,與毛筆字部分相適應,我們也請專家模仿《等慈寺碑》的筆意臨寫了小學階段的硬筆字,供學生臨寫。這樣避免了以往教材中毛筆字學一種體,而硬筆字又學另一種體帶來的弊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