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美國高等教育學生資助管理部門及相關協會的學生資助研究工作
1867年美國成立的教育部(US Department of Education),從組織到實踐為高等教育學生資助發展作出很大貢獻,其中包括大量的資助調查和研究工作。教育部的中學后教育辦公室包括三個部門,政策、規劃與改革辦公室(Policy,planning and Innovation),負責中學后政策改革、立法提議、預算公式及發展預測;高等教育項目辦公室(Higher Education Program),負責國際教育項目管理、研究生獎學金和學校發展潛力分析等;認證與地方聯絡辦公室(Accreditation and State Liaison),監督認證機構及50個州的聯邦援助項目。教育部的全國教育統計中心(National Center for Education Statistics),主要負責高校圖書及財務運轉、教師的工資和任期、學生人數及學費等[1]。這些教育部門相關單位收集、分析和匯報并公布的教育數據,是政府、科研以及新聞媒體研究教育的主要數據來源,學生資助數據及分析是其中的重要組成部分。
美國高等教育學生資助相關協會,包括全國高等教育貸款理事會(National Council of Higher Education Loan Programs)、全國學生資助管理者協會(National Association of Student Financial Aid Administrators)、全國教育機會協會(National Education Opportunity Associations)、全國州助學與資助協會(National Association of State Student Grant and Aid Programs)等,也都有關于學生資助的相關統計及研究。如全國州助學與資助協會每年都會有關于全國各州學生資助情況的調查報告,2011年發布的是第41份年度調查報告,內容包括2009-2010年各州資助的金額,基于需要及學業成績資助的比例和金額,貸款、助學金、勤工儉學、獎學金等類型助學資金的比例和數量,各種資助的橫向和叢向對比情況,以及一些相關的分析等[2]。全國學生資助管理者協會則每年都有學生資助相關研究的項目資助,項目資助目的在于通過對學生資助相關問題的研究和發展的支持,為學生資助立法者、資助機構專業人員和其他相關人員提供信息。
二美國高等教育學生資助研究的相關期刊和出版物
教育部的學生資助辦公室和高等教育學生資助相關協會,都有大量關于高等教育學生資助的出版物。這些出版物包括高等教育學生資助的相關文件政策,資助具體的管理和操作,以及各種相關研究等內容,是高等教育學生資助研究成果的集中體現。出版物為立法者和資助專業人員提供信息,也為學生提供申請資助的指導。
教育部的學生資助辦公室的資助出版物,由辦公室的資助專業人員信息中心管理,有紙質出版物和電子圖書館等大量的高等學生資助相關資料。紙質出版物分為一般類型出版物(General Publications)和操作類型出版物(Processing Publications),一般類型出版物主要包括資助審計指引,會計、記賬、賬戶保存,資助咨詢和輔導,資助項目指引,貸款利率,貸款欺詐率,以及聯邦學生資助手冊等內容;操作類型出版物主要包括資助軟件開發及應用,各類資助的技術操作指引,家庭預期貢獻值指引,學校電子操作指引,以及資助申請指引等內容。電子圖書館出版物則包括各種資助的介紹、不同資助項目的具體操作、資助人員的培訓、資助人員工作手冊等內容更為豐富的出版物,主要分為項目類(Publication by program type)、實用類(Publication by functional type)和文件類(Publication by document type)共一百多種[3]。
高等教育學生資助協會如全國高等教育貸款理事會(National Council of Higher Education Loan Programs)、全國學生資助管理者協會(National Association of Student Financial Aid Administrators)、全國教育機會協會(National Education Opportunity Associations)、全國州助學與資助協會(National Association of State Student Grant and Aid Programs)等協會也有相關的高等教育學生資助信息或期刊等出版物。如全國學生資助管理者協會定期出版的《學生資助雜志》(The Student Aid Transcript)和《學生經濟資助期刊》(The Journal of Student Financial Aid)等刊物都是有較大影響的高等教育學生資助出版物[4]。
美國高等教育學生資助各種相關出版物,有利于資助工作者的交流和學習,促進了高等教育學生資助研究工作的開展,使高等教育學生資助實踐理論不斷豐富和發展。
三美國高等教育學生資助研究工作的意義
1宏觀政策的研究促進美國高等教育學生資助法規和制度的建設和改進
社會公正是美國高等教育學生資助發展的內在動力,不同的正義觀形成了不同的學生資助政策。同時,美國的學生資助的相關政策以及之后的多次修改,都是在特定社會經濟條件下,在相關理論及理念的指引下,以較為充分的專門調查和研究為基礎制訂的。
1947年杜魯門總統高等教育委員會《為民主服務的高等教育》報告,以高等教育民主發展為口號,提出“給十至十四年級有才能的,但由于經濟困難而不能繼續學業的學生提供資助的時代已經到來”等大學生資助政策建議,對此后美國高等教育的民主化和大眾化產生了重大影響[5]。這些資助政策建議是基于總統高等教育委員會的調查和研究而提出的。當時的調查和研究指出,根據智力測驗分數的分析,至少49%以上的人有能力完成14年的教育,至少32%的人有能力完成高等文理或專業教育。而1940年美國高校入學的人數僅占適齡青年的16%(約210萬人),此意味著,美國另有一倍的青年人沒有得到應有的高等教育[6]。正是在這種調查和研究的基礎上,他預見了美國高等教育的大眾化發展趨勢,果斷提出了大學生資助的政策建議。
1957年蘇聯的人造衛星率先上天極大地刺激了美國人,美國人重新對教育進行思考和研究。根據對教育的調查研究,當時兩份重要研究報告,一份來自艾森豪威爾“總統委員會”,一份來自洛克菲勒兄弟基金會,均提出要反思杜魯門“總統高等教育報告”及其影響,并建議要增加聯邦、州及地方各級政府的教育撥款。于是在1958年美國通過了《國防教育法》,成為聯邦歷史上對全國承擔的最大的一項教育義務,也開創了最早的聯邦教育資助體系[7]。
1965年美國通過了《高等教育法》,徹底奠定了聯邦的高等教育政策的基礎,標志著美國學生資助的法制化建設的完成,聯邦的大學生資助開始有了系統的標準和完整的體系,開創了聯邦大學生資助的新時代。該法案同樣是在人力資本理論和大量的研究基礎上制定的。1960年,美國芝加哥大學教授西奧多.W.舒爾茨提出人力資本投資理論后,采用收益率法測算了人力資本投資中最重要的教育投資對美國1929—1957年間經濟增長的貢獻,其比例高達33%,這一結果受到很大重視。另外總統的教育問題研究小組也得出了類似的結論。他們對參加“國家優秀獎學金”的學生以及未進入大學的學生進行對比調查,結果發現,在這15萬未完成高等教育的學生中,有一半學生的家庭教育預期貢獻(Expected Family Contribution,EFC.即家庭的教育支付能力)在300美元甚至更低。超過四分之三的男生及過半數的女生,如果要獲得更多經濟收入,就必須走大學之路。該委員會對1958年國防學生貸款項目也做了研究,研究表明,該項目資助了30多萬名學生,若沒有該項目的支持,其中90%的學生將無法完成大學學業。當時教育署的“人才工程(Project Talent)”課題研究從學生能力角度分析,前50%男高中畢業生中,有37.5%的家庭年收入低于3000美元的學生將無法升入高校學習,對女生而言,情況更為糟糕,前50%的學生中,有57%來自年收入低于3000美元家庭的學生無緣大學之門。正是這些相關的調查和研究,使人們了解了大學生資助的現實需求,取得了學生資助的共識,形成了教育資助的理念,從而為1965年的《高等教育法》的通過奠定了堅實的立法基礎[8]。
1958年的《國防教育法》和1965年的《高等教育法》是美國學生資助發展過程中具有里程碑意義的資助政策和法制,它們就是在大量相關研究的基礎上形成的。1965年《國防教育法》被納入《高等教育法》中,此后《高等教育法》的多次修改,也均是在客觀實際的基礎上進行的。正是大量的調查和研究,促進了美國高等教育資助法規和制度的建設和改進,保證了美國學生資助政策的合理性,從而與美國高等教育的大眾化和民主化發展相輔相成,有力地推動了社會的發展和進步。
2微觀技術的研究使美國高等教育學生資助管理體系更趨完善
政策和法規給學生提供接受高等教育平等機會的保障,但如何以更簡便的方式將助學金分配給真正需要的學生,也是實現學生資助公平目標的重要內容。在美國學生資助發展過程中,除了政策制定的相關研究,學生資助技術操作的研究也受到同樣的重視。
在美國學生資助發展過程中,對于資助的分配大多以院校作為橋梁和紐帶,由聯邦作為供給者、擔保者和監督者給學生進行分配,這過程中包括學生申請及資格審查、家庭預期貢獻計算、借貸及院校各方責任等技術和管理問題。美國大學生資助政策發展到20世紀80年代已經達到了相對穩定,其主要問題也就較集中于具體的操作管理層面。當時資助分配過程的主要問題包括:①聯邦學生資助系統不是鼓勵家庭進行教育儲蓄,有些家庭的全部財產也不足以抵押學生貸款;②一些公平問題。人們批評學生資助系統復雜,冗長的表格令人生畏,而且收取管理費。③人們質疑為何富裕家庭的子女也能享受資助。④80年代由于通貨膨脹所加劇的房價上漲,致使一些家庭的房屋不動產增值,這在很大程度上形成了一種新的中產階層,即住房富裕,卻沒有錢。但是,若按傳統的需要分析方法,他們不能享受資助。⑤對獨立學生的界定也存在爭議。因為獨立于父母的學生會收到更多的資助,標準的寬嚴就會有數百萬美元的差異。⑥管理方式的復雜。
進入20世紀90年代后,隨著學生資助人數的增加,出現的問題也更為復雜。其中最為突出的就是營利性學校學生的貸款拖欠問題。研究認為,90年代初各類高校學生貸款違約率分別為:公立四年制高校為7%,公立二年制高校為14.5%,私立四年制高校為6.4%,私立二年制高校為14.3%,營利性學校為30.2%。高等教育資助基金會是負責聯邦擔保學生貸款的55個中間管理機構之一,其規模龐大,但在1989年卻損失4400萬美元,1990年的前10個月又損失了4000美元。參議院調查小組也對大學生貸款問題進行了調查,結果顯示學生的拖欠數額已從1980年財政年度的2.63億美元上升到1990年的24億美元,也即貸款拖欠已從1980年的16%上升到1990年的45%。同時,當時的調查顯示商業銀行每年從學生貸款中獲利十億多美元,這些主要是來自聯邦的擔保。
因此,在學生資助政策修訂過程中,資助方法手段等技術內容的修訂也成為重要的構成部分。如1992年修訂的《高等教育法》規定了學生申請資助使用統一的“聯邦大學生資助免費申請表”,并重新建立了計算家庭經濟標準的聯邦方法。新計算方法大幅降低了家長和學生的預期貢獻值,賦予學生更大的貸款資質。為了降低學生貸款的運營成本,1993年的《學生貸款改革法》擴大了直接貸款試點范圍,法案要求至少60%的擔保貸款在五年內都應轉為直接貸款。針對學生貸款的拖欠和欺詐等問題,1993年國會通過了《國家與社區信托法》,規定學生可以為其大學教育或職業培訓借錢,而以社區服務項目的工作進行償還。包括直接貸款和社區服務在內的這些措施,在降低學生違約方面取得明顯成效。1994年,美國教育部長理查德向外界宣布,大學生貸款違約率連續三年直線下降,為納稅人節約了數百萬美元。2010年,教育部又啟動了學生網上直接申請資助項目。申請資助的學生進入國內稅收總署的網站,獲得收入信息并直接導入他們的申請中。這個項目有效地減少了佩爾助學金發放的失誤,使2011年的失誤率由2010年的3.12%降為2.7%,減少了300萬美元的錯誤發放。
美國高等教育學生資助發展過程中,人們對學生資助有關管理和操作等問題的調查和研究,促進了資助方法和手段的改進,從微觀層次上保證了準確、公正地將資助分配給需要的學生,使高等教育學生資助管理體系更趨完善,取得了較為成功的結果。
四啟示
1充分認識資助研究工作的重要意義
高校學生資助工作為廣大有需求的學生提供幫助和服務,需要從廣大學生及社會和高校發展實際出發。高校資助工作只有加強調查和研究工作,才能保證資助工作真正了解學生的需要,了解資助工作對學生的幫助程度,了解資助工作對學生、高校乃至整個高等教育的影響,了解資助工作存在的問題和不足。從而一方面為學生資助政策的制定和調整提供理論和實際依據,使政策制定符合社會發展要求,切實幫助有需要學生,一方面為資助政策的科學和有效執行提供實踐理論,使政策執行不斷規范化。資助工作從政策到實施是一個系統工程,研究不僅有助于政策的合理制定,還有利于提升資助工作的科學性和效率,從而保證資助工作能夠更好體現國家資助政策的目的,使資助管理工作更加專業化。
2打造我國學生資助研究工作的平臺
資助研究工作的深入全面開展,關鍵在于資助管理工作各級領導的重視。資助工作各級領導應充分認識資助研究工作的意義和必要性,制定相關政策和措施,鼓勵資助工作人員開展資助研究工作。首先要為資助人員提供開展研究工作的條件,包括開展資助課題立項工作,為資助研究提供經費;其次要定期召開資助研究工作交流會議,促進資助工作人員的交流,使資助工作人員了解資助工作的進展情況,了解資助工作成果及存在問題,確定資助工作的研究方向;再次要創辦資助研究工作相關刊物,為資助工作研究人員提供系統展示資助研究成果的陣地,同時要獎勵優秀資助工作研究成果,充分調動資助工作人員參加研究工作的積極性。
3加強我國學生資助工作研究成果的應用
資助工作的專業化發展,既包括資助政策的不斷發展和完善,也包括資助政策實施手段和方法的不斷規范。資助政策理論和實踐研究等的應用,是資助工作不斷發展完善的保證。資助研究成果的應用,與資助研究工作的開展一樣,在于資助工作人員的努力。因此,加強資助工作研究成果的應用,一方面資助工作應為工作人員組織各種定期的學習和培訓,為資助工作人員訂購相關資助研究刊物,讓資助工作人員了解資助研究動態,掌握資助研究最新成果,這是資助研究成果應用的前提;另一方面要加強資助管理工作的規范化管理和評估。要根據資助研究工作進展,提高資助工作的規范化管理要求,同時不斷加強資助工作的評估,檢驗資助工作的實踐,堅持理論聯系實際,根據資助研究成果,不斷應用研究成果完善資助政策和改進資助管理工作,使資助工作在資助研究成果的指引下不斷向專業化方向發展。
參考文獻
[1]Overview of the U.S Department of Education [DB/OL].(2009-06-30).[2012-2-11] http://www2.ed.gov/about/what-we-do.html.
[2]41Annual Survey Report on State-Sponsored Student Financial Aid 2009-2010Academic Year.National Association of State Student Grant and Aid Programs.[DB/OL].(2011-3-9).[2011-12-8]http://www.nassgap.org
[3]Federal Student Aid,publications. [DB/OL].(2007-08-30).[2012-2-11] http://ifap.ed.gov/ifap/publications.jsp
[4]Members,NASSFA.[DB/OL].(2010-08-30).[2012-2-11] http://www.nasfaa.org/Landing.aspx?id=871,2012-2-26.
[5]續潤華.美國創建高等教育強國的歷史經驗及其啟示[J].河北師范大學學報,2011,13(12):5-10.
[6]王英杰.美國高等教育的發展和改革[M].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260.
[7]張維平,馬立武.美國教育法研究[M].中國法制出版社,2005:313.
[8]楊克瑞.戰后美國聯邦政府大學生資助政策研究[M].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8: 65-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