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是社會文化重要的集結地和發散地,建設好校園文化對于高校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促進學生德智體美勞的全面發展,培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合格接班人和建設者意義重大,對促進高校及社會和諧的發展也具有重要意義。大學校園文化是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一所學校的靈魂,也是學校建設的重要內容。徐州工程學院作為一所地方高校,以培育特色校園文化建設為載體,以學校的可持續發展為目標,圍繞應用型人才培養目標,秉承“格物致知,敬業樂群”的校訓精神,人才培養質量顯著提高。
一認準自身辦學定位是重要條件
定位就是要找準自己在我國高等教育體系中的位置,也就是要明確究竟要辦成什么樣的學校,培養什么樣的人。只有定位清楚了,人才培養才能有明確的目標,圍繞培養什么樣的人,造就什么樣的校園文化來為之服務。
辦學定位不是一個抽象的概念,而是通過制定學校的發展規劃來具體體現的。合理的定位有助于學校教職工尤其是領導層高屋建瓴地去認識并把握高校建設中的各種具體問題。如果一所高等學校不能找準自己的位置,發揮自身的優勢,培養自己的特色,就不能取得快速發展。
徐州工程學院作為一所新升本地方院校,在確定辦學定位上考慮地方特點和需要,為地方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服務,為當地重點培養各類合格的本(專)科層次的應用型人才。服務地方的特色觀,是新升本地方院校科學發展觀的重要組成部分。因為學校的發展離不開地方經濟和社會發展,必須把學校的發展與地方經濟、社會及教育的協調發展當作一盤棋。只有這樣,學校的發展定位才能與時代同步,與社會需求相契合。基于這樣的理解,徐州工程學院適應區域經濟發展需要,提出了應用型本科人才培養目標,概括為:立足蘇北、面向全國,培養應用型人才,重點服務當地經濟社會發展,以服務求發展、以質量求支持、以特色求生存的發展理念。正是由于自身定位明確,學校近年來取得了長足的進步,在江蘇同類高校中名列前茅,發展勢頭強勁。
二以特色校園文化為載體提高人才培養質量
(一)加強創新創業教育,提高人才培養質量
黨中央、國務院十分重視高等學校創新創業教育工作,《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與發展綱要》明確指出,要大力推進高等學校創業教育工作。高校是國家創新體系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知識創新的主力軍、科技創新的生力軍、制度創新的重要方面軍。高等教育要努力培養大批具有創新精神和創業能力的高素質專門人才,主動適應國家經濟社會協調發展和人的全面發展需要。徐州工程學院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認真貫徹落實全國教育工作會議精神和《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著眼于應用型人才培養,積極探索個性化教育模式,提高創新創業教育水平,取得了明顯成效。
1高度重視大學生創新創業工作
建立健全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長效機制,加強創新創業教育師資隊伍建設,設立系列專門課程,搭建個性化教育平臺,成立創新創業基金,資助創新創業實踐項目,積極共建校企(地)合作創業平臺,扎實推進創業實踐項目,使學生的創新創業熱情不斷高漲,創業能力得到進一步提升。
2與徐州市政府合作,成立“徐州創新創業教育學院”
以在校大學生和在徐(州)就業創業的高校畢業生為主,面向社會各個群體,緊密結合徐州市主導產業和新興產業發展需求,進一步健全具有徐州特色的創業教育和指導服務體系。與當地政府合作成立“徐州創新創業教育學院”,培養具有創新創業精神與職業素養的中高級人才,推動更多大學生自主創業,進而更好地為徐州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服務。在學校創業教育實驗中心基礎上,建成了制造業企業資源規劃沙盤實驗室、創業準備實驗室、仿真對抗實驗室等實訓室和KAB大學生創業教育項目、SYB創業培訓課程等理論培訓室。以創新創業教育學院的成立為契機,徐州工程學院進一步加強電子科技、影視動漫、能源環保、精密機械、文化傳媒等行業的創新創業教育與培訓,完善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課程體系,努力將創新創業教育學院建設成集理論教學、學術研究、虛擬體驗、項目對接、實體經營和專家咨詢“六位一體”的全景式大學生創新創業實訓中心,為振興徐州老工業基地,加快創新型省份和創新型國家建設貢獻力量。大力宣傳大學生創新創業政策,積極組織相關講座、政策答疑和經驗交流會,鼓勵更多的學生敢于創業、勇于創業。
學校大力開展創新創業教育,有助于大學生樹立創立事業、成就事業,服務于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人生觀和價值觀;有助于提高大學生服務國家人民的社會責任感、勇于探索的創新精神和善于解決問題的實踐能力;有助于激發大學生學習興趣和創業熱情;有助于促進大學生個性化發展和綜合素質的提高。從而豐富了校園文化建設的內涵,促進了人才培養質量的提高。
(二)以學生公寓區“兩站”建設為載體,扎實推進學風建設
學風建設是高校校園文化建設的重要內容之一,徐州工程學院把建設學生公寓區“兩站”(學生黨員工作站和老黨員工作站)作為深入推進校園文化建設的重要載體,不僅把學生公寓區建設成為溫馨和諧的生活區,更把其打造成為創先爭優的學習區和推進學風建設的第二陣地,進一步夯實了學生公寓區黨建工作基礎,促進了公寓區環境育人和學風建設功能的發揮。
1探索建立“兩站”組織,實現黨建工作全覆蓋
為了加強學生黨建工作,在學生公寓區成立學生黨員工作站,在14個學院設分站,并規定各基層黨委、支部要建立學生黨員和入黨積極分子公寓社區檔案,把學生在公寓區的表現作為入黨考察的重要內容。為了充分發揮學生公寓管理人員在黨的基層組織建設和學風建設中的重要作用,學院黨委還成立了公寓老黨員工作站。站內17名離退休黨員干部通過組織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幫扶助困、愛心募捐等形式多樣的各類活動,不斷提升公寓教育、管理和服務水平,促進學生的健康成長。
2充分發揮“兩站”作用,著力打造“學習型”公寓
為了將公寓區轉變為學生學習成長的第二課堂,學生黨員工作站以優良學風宿舍創建為抓手,將學風建設陣地延伸到公寓區。經過幾年的實踐,建立起了學期初申報、中期測評、年度總評的優良學風宿舍評選制度。通過制定宿舍學習計劃、召開學習經驗交流會、實行優良學風宿舍“一幫一”助學等活動,進一步加強了學風建設。老黨員工作站成員帶領廣大外聘人員,積極投身到公寓學風建設中。他們自發捐款設立資助基金,常年幫助幾位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對于學習有困難、沉迷網吧的學生,他們則以長輩的身份對其進行思想教育,幫助他們轉變學習態度,提高學習成績。在“兩站”成員的共同努力下,2010至2011學年,共有720個學生宿舍申報優良學風宿舍,占全院學生宿舍總數的24%。
經過多年來的“兩站”建設,學校廣大職工增強了責任感,提高了自身職業道德修養。學生中違規違紀明顯減少,學習動力增加明顯,校園和諧氛圍濃郁。“兩站式”公寓管理已經成為徐州工程學院特色校園文化的名片之一。
(三)推進“非遺”進校園活動,傳承民族文化遺產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民族歷史的沉積,是民間文化的瑰寶,是全人類歷史文化的“活化石”。在當今社會飛速發展的今天,“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獨特性賦予了我們神圣而光榮的歷史使命。作為地處淮海經濟區第一大市,徐州工程學院整合校地資源,積極開展挖掘、整理、保護和傳承徐州市歷史文化遺產工作,弘揚文化內涵,打造文化品牌,擴大徐州的知名度與影響力,提升當地文化“軟實力”,促進地方經濟、文化綜合實力的全面振興。
徐州工程學院整合全校人文學科力量,在淮海經濟區60余所高校中率先建立“淮海地區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中心”和“非物質文化遺產文獻信息中心”。在此基礎上建立人文社會科學教授和地方文化研究專家、藝人一起進行聯合研究,整合研究隊伍。
把徐州山水文化、戰爭文化、民間文學、民間音樂等納入教學、科研與學科建設,將開設一系列面向全校的公共選修課。首創“1+1互動模式”,即安排一個專業教師與一個民間藝人共同開設一門課,建立傳承人與高校教師聯合授課制度。打造學科建設基地,建立蘇魯豫皖“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中心。搭建更為廣闊的研究平臺,拓展研究視野。
學校加強區域文化特征研究,以非物質文化遺產挖掘、研究與傳承為重點,推進“非遺”進校園、進教材、進課堂。“非遺”傳承人來校現場技藝展示,逐漸成為學校的校園文化特色。以區域文化研究為視點,不斷凸顯文化傳承功能。
(四)開展“校企地”合作,提升服務區域社會經濟發展能力
服務地方社會經濟發展作為高校職能之一,也是高校校園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地方高校更應該緊緊依托地方資源,深入開展校企地合作,為地方經濟社會發展做出貢獻。徐州工程學院作為一所地方應用型本科院校,學校將校企合作,產學研深入推進和成果轉化作為工作的重中之重。校企地合作成為校園文化建設的一道亮麗風景線。
1提高認識,認真組織貫徹實施科技服務社會“校企聯盟”行動計劃
科技服務社會“校企聯盟”行動計劃,提出了科技服務社會的新要求,而做好這項工作,也是學校實施“特色強校”戰略的內在需要,充分認識科技服務社會的重要性,學校緊緊抓住“加快振興徐州老工業基地”的歷史機遇,立足學校定位,積極投身于地方經濟社會發展,堅持“服務地方創特色、做貢獻、求發展”,校領導帶隊,深入銅山縣、豐縣、邳州市、新沂市、九里區等縣(市)、區、深入開發區、經委、發改委、淮海經濟區辦公室等部門和單位,深入江蘇艾德太陽能科技有限公司、工程集團、維維集團、園林局、徐州市地震局等企事業單位,圍繞產學研合作舉行交流洽談,充分了解地方經濟發展現狀和企業急需解決的技術需求,商討建立全方位的合作,加強溝通,建立聯系,搭建平臺,謀求合作,深入開展工作,取得明顯成效。
2圍繞重點任務、結合地方需求,切實做好科技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發展
為更好地為地方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服務,學校樹立面向市場、面向企業、不斷創新的觀念,擴大合作領域,提高合作層次,結合徐州市產業優勢和資源優勢,發揮學校主干學科服務功能,開展多種形式的產學研合作,切實做好科技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發展。一是緊密結合地方經濟社會發展中的理論和實際問題,積極開展研究工作;二是圍繞特色產業、加強產學研聯合,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發展,圍繞工程機械和特種車輛等主導產業,建材、食品、化工等支柱產業以及光伏等新興產業,主動與企業合作,聯合攻關,努力實現科技創新與地方經濟建設需求的對接,取得了豐碩的成果;三是為建設和諧社會和實現可持續發展服務,積極開展社會發展與民生領域的關鍵技術應用研究和綜合示范推廣。
由于學校與當地社會聯系日益緊密,校內學術氛圍不斷濃厚。通過主辦、承辦高水平、高層次學術會議和評審會,邀請社會上知名專家、工程師來校講學,舉辦了一系列“教授論壇”和“博士沙龍”,高校服務地方經濟發展的校園文化氛圍日益濃厚。以培養區域經濟社會發展所需要的高素質應用型人才為目標,學校重視加強實習基地建設,培養學生的實踐動手能力,不定期召開“教學實習基地建設研討會”,從而有效推動學校實習基地建設。為提高人才培養質量奠定良好基礎。
特色的學校文化是一種能動的教育力量,是學校持續發展的精神原動力,它可以極大地凝聚人心、團結力量。徐州工程學院作為一所地方高校,正是得益于打造特色校園文化,取得了長足的進步,只有擁有特色文化的校園,才是煥發時代生機和活力的校園、才是可持續發展的校園。
校園文化建設是一項長期系統的工作。大學生是校園文化建設的主體,是校園文化建設所必須依靠和充分發揮的力量,而大學校園文化的終極目標應該是服務于人才培養,促進學生健康人格的形成和構建。因此,根據研究現狀,結合學校實際,進一步理清大學校園文化的核心內涵,將有助于明確大學校園文化的重點,創建有個性有特色、適應人才培養需要的大學校園文化。這也是當下所有高校的努力方向。
徐州工程學院認真結合自身辦學定位,堅定不移地貫徹培養應用型人才辦學目標,緊密結合地方經濟社會發展,培育特色校園文化,人才培養質量顯著提升,2011年學校正式獲教育部批準加入第二批國家“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就是很好的證明。
參考文獻
[1]陳淑芳.構建特色校園文化引領學校持續發展[J].吉林省教育學院學報,2011(11).
[2]陳敏,等.寧波廣播電視大學特色校園文化的創建與探索[J].寧波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1(9).
[3]徐彥俐,等.打造特色校園文化構建可持續和諧校園[J].林區教學,20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