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職教育是高等教育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培養的人才質量高低直接影響到我國經濟發展進程和國民素質的整體水平。高職院校所培養的人才不能完全定位在“技術型”或“技能型”的單一目標上,而應該在注重學生專業能力培養的同時,注重素質教育。[1]在高職院校全面實施素質教育,是擺在職教工作者面前的一個重要而緊迫的課題。因而,素質教育作為體現現代教育發展方向和要求的教育理念,理應統攝高職院校整個教育教學的全部過程和各個環節。結合高等職業院校的辦學特色、學生認識水平,高職院校實施素質教育應統一部署,靈活安排,整體推進,形成全方位、多元化的素質教育實施路徑。
一學科教學:高職院校實施素質教育的主渠道
課堂教學是學校教學工作的中心環節,也是素質教育最經常、最有效的教育場所。課堂教學的質量是體現素質教育質量的主要方面。高職院校實施素質教育,就要以注重學生全面發展的素質教育思想觀照課堂教學組織與實施的全過程,使各學科課堂教學滲透素質教育的思想,全面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同時,根據各專業各學科的特點,有重點、有側重地強化某一方面的素質。
(一)德育課陣地:著眼提高學生的思想道德素質
高職院校必須高度重視德育課程教學在思想政治素質培養中的主渠道作用,堅持以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為指導思想,培養學生高尚的道德品質和文明的行為習慣。高職院校的德育課教學應從素質教育的理念和德育的內在規律出發,根據高職院校的辦學特點和學生思想實際,確立高職院校德育的總體目標,突出和強化高職教育特色,增強德育的實效性和針對性。為此,對高職院校德育課的課程設置和內容安排應進行理性審視和深入改革,在德育課教學中,一方面要加強歷史唯物主義和辯證唯物主義教育,提高學生的思想認識水平,樹立科學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強化集體主義和愛國主義教育,突出民主法制教育和紀律教育,強調當代和諧社會所要求的文明誠信教育與個人道德、家庭美德和社會公德教育;另一方面,根據高職教育職業指向性強的特點,應進一步加強艱苦創業教育和職業道德教育,結合當前我國各行業的特點和相應的職業道德規范,著重培養學生的創業意識、敬業精神,養成愛崗敬業品質和職業道德意識。
(二)文化課陣地:著重提高學生的科學文化素質
高職院校擔負著培養在生產服務第一線工作的高層次實用技術人才的重要職責。這類人才不僅應具有扎實的專業技術知識和嫻熟的專業技能,還應該具有富于創新的素質和自我規劃能力,對社會職業環境的變動具有較強的選擇性、適應性。因而,高職人才的培養不能過分拘泥于狹隘的專業知識與技能教育。目前,我國高職院校在教育過程中普遍存在素質教育觀念淡薄、教學形式單一、專業設置狹窄、人文教育缺乏等問題。[2]因而,加強科學文化基礎知識學習,既反映了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和教育教學改革對高職教育的客觀要求,也是高職院校大力提升學生學習品質與能力、確保專業教學順利進行的現實需要和全面提高學生綜合素質與職業能力的實踐抉擇。為此,高職院校不應拘囿于狹隘的職業知識與技能的教育與訓練,而應著眼于給學生打造深厚、扎實的可持續發展的文化基礎,全面提高學生的科學文化素養,培養科學精神和人文情懷。在教學實踐中應堅持基礎文化課程與專業課程的辯證統一與互補,防止兩種傾向:一是隨意降低文化課程的教學標準和要求,忽視文化基礎教育;二是盲目加大文化基礎課程比重,削弱專業知識培養和專業技能訓練。高職院校應根據各專業特點和學生全面發展的需要,開設必要、必需的基礎文化課程,特別是適應面廣、綜合性強、對學生的長遠發展具有基礎性價值和普遍性意義的課程,包括自然科學和人文科學的基礎通識課程。在文化課程教學中應突出學生學習能力、知識應用能力和實驗動手能力的培養。同時,有關教育行政與督導部門應切實加強對高職院校文化基礎課程教學的專業指導和質量的監督檢查。
(三)專業課陣地:著力培養學生的職業技術素質
高等職業教育與普通高等教育相比有著鮮明的職業針對性,以培養學生的較強綜合職業能力為特色。因此,高職院校要繼續發揮它的辦學特色優勢,在課程安排上突出專業課程,加強專業技能訓練,使學生為就業做好充分的職業知識與技能準備。學生只有掌握了專業理論和專業核心技能,才能具有走上職業崗位的關鍵專業能力。[3]專業課教學應堅持為當地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服務的方向,積極改革教學模式,充分利用現代化教育技術,培養學生獨立思考能力和動手能力,以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培養為核心,切實增強學生就業能力和適應職業變化的能力,達到素質教育的目的和要求。為使學生具備可持續發展的基礎,除應保證學生有較高的文化起點外,還應著眼于學生掌握寬厚的專業基礎知識,使專業課教學內容上從面向單一專業工種擴大到面向行業崗位群,體現寬基礎的特點,注意與相鄰、相關專業課程的廣泛交叉與滲透,以利于超越與創新。
二實踐教學:高職院校推進素質教育的突破口
實踐教學是高職院校重要的和基本的教學組織形式,是實現高職院校人才培養目標的重要手段和途徑。高職院校素質教育的諸多特色和本質特征,正體現在實踐教學的各個環節和過程中。可以說,實踐教學不僅是職業教育本質的體現,而且是培養人才綜合素質尤其是專業技術素質的突破口。
(一)連接理論與實踐:實踐教學在高職院校素質教育中的優勢
高職院校的實踐教學是一個相對獨立,并與理論教學密切聯系、并行不悖的體系,從其類型與結構上看,包括實驗教學、教學實習、生產實習、專業勞動、技術推廣、社會服務等環節,從其管理與實施上看包括實踐教學的計劃管理、實踐教學基地建設、實習指導教師隊伍建設、專業技能規范制訂、實踐教學考核制度建立等層面。在實踐教學中實施素質教育就是在實踐教學進程中的各個階段和管理與實施的全過程滲透素質教育思想,全面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把學生培養成具有扎實的知識技能、過硬的實踐能力和良好的個性品質的高素質人才。實踐教學具有教學形式的多樣性和教學場所的開放性的特點,形式上可采用現場教學、演示教學、教學參觀,也可選擇教學實習、生產實習、生產勞動、頂崗勞動等形式,地點可以設在教室、學校實習工廠、農場,也可在農村、廠礦、賓館等企業單位,時間上可靈活掌握,內容上可適當安排。這一特點說明實踐教學處于連接理論與實踐的特殊位置,是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促進學生手腦并用、知行結合的關鍵環節,因而它在全面素質教育中的優勢和作用是普通教育所不能比擬的。
(二)培養職業素質與思想道德素質:實踐教學在高職院校素質教育中的職能
高等職業教育的任務主要是幫助學生完成職業角色的社會化,促進他們從潛在的勞動力轉化為現實的勞動力,提高勞動生產效率,使他們成為合格的“職業人”。因而,高職院校實施素質教育應以強化學生的職業素質為主,著重培養學生的職業能力。[4]
由于實踐教學具有鮮明的職業針對性,必須根據不同的職業崗位能力要求,確定教學內容與組織形式,因而在職業素質培養中居于關鍵地位。使學生掌握專業操作技能是實踐教學的主要任務之一,實踐教學不僅能使學生全面掌握基礎文化知識和專業知識,而且在專業技能訓練和職業實踐活動中有利于學生熟練掌握所學專業的操作技能和就業技能,并達到一定的技能等級水平,發展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和職業實踐能力。在實踐教學的組織和管理全過程中,應密切結合職業活動的實際需要進行,各實踐環節都要明確本環節在培養學生職業技能中的地位與作用,實踐教學的計劃、大綱、實施方案、內容、組織形式、教學方法、考核標準與辦法等都要依據職業技能規范的要求來制定,對專業所需的最基本的技能進行有針對性地、嚴格、規范、全面、系統地訓練,使學生掌握從業必須的職業素質,培養學生初步的綜合職業能力。
合格的職業技術人才,必須具備良好的思想品德素質和職業道德修養,才能勝任崗位工作,而思想道德素質的培養除了通過日常的教育外,實踐教學是實施德育,培養良好思想道德素質尤其是職業道德素質的重要渠道。例如敬業精神、職業情感、職業紀律、適應能力與合作精神,一絲不茍、認真負責的工作作風等,都必須通過實踐環節,在現場勞動和實際訓練中逐步得到培養。實踐教學有利于樹立學生正確的勞動觀點,養成良好的勞動習慣,培養艱苦奮斗的作風和辯證唯物主義的觀點,在實踐教學中要使學生通過親自參加生產勞動和社會實踐,樹立熱愛勞動、勞動光榮的觀點,培養勤儉樸素、艱苦奮斗的工作作風和為祖國經濟建設無私奉獻的精神和責任感。實踐教學還有利于認識與實踐的結合,知與行的統一,從而提高高職學生的認識能力和綜合運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的能力。
三校園文化:高職院校浸染素質教育的輔佐途徑
創造良好的校園文化環境,不僅是高校學校管理的重要課題,還是培養適應社會主義現代化要求的有理想、有文化、有道德、有紀律的公民的根本需要。加強校園文化建設,有利于營造良好的教育氛圍和環境,潛移默化地促進學生綜合素質養成,是鞏固和擴大第一課堂素質教育成果的重要途徑。
(一)校園文化活動對學生素質養成的潛移默化影響
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活動對高職院校學生的素質養成具有潛移默化的影響。它在教育內容上融知識、品德、娛樂于一體,在教育形式上匯新穎、靈活、多樣為一爐,與課堂教學相比,校園文化具有教育目的的全面性與隱蔽性、教育內容的廣泛性與靈活性、教育方式的的自主性與多樣性等特點,有利于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激發活動的積極性和獨立性,在活動中春風化雨、潛移默化地全面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和個性品質,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道德風尚、價值取向,在活動中形成責任意識與集體觀念,并使學生在第一課堂與第二課堂的結合中培養和鍛煉創新能力、實踐能力、管理能力。
(二)校園文化建設立足于高職院校素質教育的路徑選擇
各高職院校在校園文化建設中,應根據自身實際情況,結合培養目標、專業要求、客觀條件及學生身心特點等,因地制宜、因校制宜地設計與發展校園文化,使其物化形態、觀念體系、規范框架和活動內容、形式和方法等均適合各自學校的特點和文化層次。根據高等職業教育的性質和辦學宗旨,高職院校校園文化建設應與職業定向教育結合,與職業道德教育結合,與職業情感培養結合,與職業能力培養結合??傊瑯嫿w現特色、富有活力的校園文化,以充分發揮校園文化在素質教育中的積極作用。校園文化活動的形式應靈活多樣,如:開展各類知識和技術培訓活動;舉辦系列文化素質教育專題講座活動;開展各類學生社團活動,如書畫社、文學社等;開展專題讀書及書評、影評活動;開展各類文化競賽活動;開展專項文體活動如科技文化藝術節、校園歌手大賽等等。[5]
四職業指導:高職院校深化素質教育的重要橋梁
(一)從學校到社會:職業指導在提升學生素質中的橋梁作用
職業指導是整個職業教育理論和高職教育工作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在指導學生學用一致、材盡其用,優化與提高勞動者素質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高職院校雖然與市場和社會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但畢竟不等于社會,學生從校園走上社會,需要一個過渡的過程,職業指導正是這一過程的橋梁,它可以培養學生初步的職業能力,增強對未來職業的適應能力,是高職院校實施素質教育的有效舉措。高職院校對學生不僅要著眼于提高其思想品德素質和文化素質,而且應結合現實經濟社會生活對學生實施職業素質教育,幫助他們樹立正確的職業觀和職業理想,傳授職業知識,培養職業技能以及適應職業變化的能力等,全面提高受教育者的素質。[6]
(二)從做事到做人:職業指導貫徹于素質教育的多層面
教學生學會選擇。高職院校學生最終要從學校走向社會這一完全不同的環境,面對復雜多元的社會,他們常常會對要做出升學或就業的選擇感到無所適從。在職業指導實踐中應引導學生充分了解社會的特點和需要,并對自己的情況進行真實客觀的認識與定位,找出存在差距,明確努力方向,在此基礎上,結合自身的興趣的潛能培養自己的特長,完善自己的個性品格和心理素質,增強自身職業規劃能力和靈活的適應調整能力,在知識、技能和心理上為擇業決策做好準備,對今后的職業走向做出大致的規劃和設計。
教學生學會學習。終身學習時代的到來,使學習能力成為當代社會每一個人必備的素質。通過職業指導要使學生認識到終身學習的重要性,終身學習已經成為當代人的一種生存方式,如果沒有養成持續學習的習慣和能力,及時更新自己的知識與技能,我們會很快因為知識陳舊、技能老化而在激烈的職業競爭中被淘汰,面臨失業的風險;而掌握獨立學習的方法和技巧,及時更新自身的知識儲備和專業技術,則可以提高自己的職業適應能力,扭轉在職場競爭和工作環境中遭遇的暫時劣勢,走出一片柳暗花明的新天地,從而增強學生學習的自覺性與主動性,培養自主學習能力,提高學習效率。
教學生學會做人。教學生學會做人是教育之本。教育關注的絕不僅僅是智力的培養和知識的灌輸,更重要的是人格的教育。職業指導是連接學校與社會的橋梁,在培養學生個性和社會品質培養上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一方面,可通過職業設計、課堂教學、專家講座等方式,讓學生深入認識社會、了解職業,明確社會的職業分工及其各自的價值和意義,樹立正確的職業觀、人生觀、價值觀,學會正確處理個人理想與社會需要的關系,做一個對社會真正有用的人。另一方面,通過心理咨詢、職業咨詢等形式,引導學生在面臨職業挫折時學會正確認識自己,積極調適心態,處理好各方面的人際關系,以促使他們身心健康發展。
參考文獻
[1]方婷婷.高職院校素質教育改革之初探[J].經濟研究導刊,2010,(14):221-222.
[2]李蘊慧.加強高職院校素質教育的研究[J].時代報告:學術版,2011,(5):63.
[3]姜國俊.論加強高職院校素質教育的必要性及對策[J].教育與職業,2010,(12下):99-100.
[4]郎群秀.職業學校素質教育理論界說與實踐策略[J].職業技術教育,2008,(13):16-18.
[5]王永強.論職校學生文化素質教育的途徑與方法[J].新職教,2000,(9):6-7.
[6]王揚南.實施素質教育積極開展中等職業學校職業指導工作[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02,(9):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