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引言
新世紀伊始,英語教學圍繞兩大轉變開始了重大改革,一是培養目標從單一型英語人才轉變為擁有廣博知識的復合型英語人才。二是考核內容由語法、閱讀轉變為具體語境下語言交際能力的考核。研究性教學作為這一改革的重要舉措,被認為是培養通識人才、創新性人才和應用性人才的有效途徑。但同其它學科相比,英語研究性教學的研究與實踐較為滯后。最典型的問題有:
第一,研究性教學本身具有科學嚴謹性和復雜性,但在實施過程中一些教師把研究性教學簡單化:一些教師打著研究性教學的旗號,在教學中干脆成了“撒手掌柜”,在選題階段對學生的選題意義和可操作性沒有質量監控;在學生自主研究階段,對研究的進展沒有跟蹤和反饋;在學生成果展示階段,干脆讓學生講課,教師沒有適時跟進,為學生提供分析和反饋意見。可想而知,教學質量受到嚴重影響,學生們對“研究性教學”方式頗有不滿,科研積極性和自主創新能力受到挫傷。
第二,一些英語系的研究性教學,英語語言的使用比重小,盡管選題很有意義,但大量使用中文失去了英語系的學科特色和研究性教學的初衷。
第三,研究性教學形式的多樣性決定了評估的靈活性,人才培養目標的特殊性決定了考核重點的特殊。但在實施過程中,評估方式一刀切或者采納傳統的評估方式,從而學生發掘、解決問題和創新能力在考核內容中得不到體現。教學內容和考核內容不一致的測試和評估本身是不可靠、不科學的。
造成這些問題的主要原因有二:一是英語語言教學的復雜性;二是英語師資力量薄弱。語言教學的復雜性決定教師對什么是研究性教學和如何在紛繁復雜的教學情境中實行研究性教學缺乏清楚的認識;專業英語師資力量的薄弱決定了教師在對教師專業技能、教學技能和科研技能進行挑戰的研究性教學面前無法駕馭。
二英語語言教學的復雜性
任何語言的學習不僅限于語言本身的學習,而是和語言所處的社會環境和社會文化不斷發生互動的過程。語言和文化現象非常復雜,涉及的領域非常廣,決定了英語語言教學的豐富內涵和復雜特性。本科英語專業課程分為英語專業技能、英語專業知識和相關專業知識三種類型。英語技能涉及語音、詞匯和語法三大要素和聽力、口語、閱讀、寫作四大語言技能。英語專業知識包括英語語言、文學、文化方面的課程。從一定意義上講,所有英語專業課其實都體現為語言和文化的互動,只是文化內容的多少和側重點不同而已。劉潤清(2010)從以下四個方面論述了英語教學與科研復雜性的原因:
第一,英語的跨學科軟科學特點。英語教學與英語學習的現象紛繁復雜,以語言為載體,涉及內容跨越語言學、心理學、教育學、社會學、人類學等諸多領域,研究經驗和水平不足的教師和學生往往望而卻步。
第二,英語教學情況復雜性和多樣性。如學習的英語是交際中自然“習得”還是課堂學習中“學得”,學習者的年齡、性別、教育狀況、家庭文化背景、學習動機和目的等都會對英語教學產生影響,孤立某些因素是不可能的。
第三,研究方法不同。這里指由于哲學觀點、科研理論和客觀條件不同而引出的方法上的區別。
第四,研究工具的不同。研究者根據自己研究的需要,涉及個性化的研究工具,用來收集數據。工具的不同從一個角度來說,造成研究中意見不統一的混亂。
三我國英語專業師資力量薄弱
高校擴招后,教師隊伍急劇擴張,專業英語師資力量不足的問題十分突出,新設專業點教師資源相對匱乏,教師學歷和職稱偏低,學術研究能力較弱(戴煒棟,2008)。年輕教師比例大,年齡結構極不合理(孫玉華,2010)。同時多數年輕教師教學任務繁重,缺乏進行科研的時間及資源。科研成果少且不突出已成為英語專業的軟肋,這已嚴重影響到英語學科建設。
顯然,英語專業研究性教學無法套用理工類及其它人文類學科的模式,必須結合學科自身的特點,走一條有自己特色的道路。鑒于上面提到的在研究性教學中出現的種種問題,筆者認為當前最重要的是解決什么是研究性教學和怎樣實現研究性教學的問題(張志娟,2011)。研究性教學的定義及維度己在作者的前一篇論文中做了闡述,這里著重介紹實施研究性教學所需要遵循的原則。在此基礎上,進而提出發展英語專業研究性教學的幾點建議。
四英語專業研究性教學的原則
1教學目標為統領
英語研究性教學的使用必須服務于教學大綱和教學目標。相對開放式的教學、對學科前沿知識的探討和創新并不意味著教學毫無章法可言,沒有規劃和設計。研究性教學本質上是教學理念、課堂教學組織形式、知識獲取方式、教學策略的改變,無的放矢、舍本求末是毫無效率和效果可言的。
2語言技能為基礎
高校英語專業的一個根本目標是提高綜合運用英語進行交際的能力(高等學校外語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2007),即在真實語境下用語言進行有目的的交流和意義協商的能力(Savignon,2002)。而研究性教學的目標是激勵學生的學習自主性、積極性、創新性、學習生活化和實踐化,因此可以作為培養學生交際能力的重要途徑。由于缺乏母語環境,再加上長期以來英語教學中以語法-翻譯法或聽說法為主,忽視學生的語用能力,研究性學習課題。如何能夠提高語言技能,使之服務于研究性教學的需要,同時,如何通過研究性教學,提高學生英語學習的積極性和語言技能,都是在研究性教學中需要重視的問題。如果在教學中,教師很少使用目標語,也不強調學生在學習中使用英語,那么必定失去了英語學科的本色。
3多元文化視野的培養和文化比較的視角
語言是文化的載體,語言離不開文化的土壤。英語教學的重點不僅僅是語言工具性的培養,同時要強化其人文性(張紹杰,2010)。因此,英語專業的研究性教學要培養學生多元文化的視野,在研究中,站在國際的高度,不斷進行目的語的文化同本族文化的比較,不斷充實自己的知識體系,綜合不同文化的優勢,吸收新的理念和結晶,研究性教學才更彰顯英語專業的特色,研究的成果才更可能同國際前沿接軌,才更可能有創新。
4提高知識整合和創新能力
現代社會各個學科、各個領域相互交叉。因此,英語專業的各門課程的知識不可能是孤立的。以語言為基礎,英語專業研究性教學可整合各學科領域的知識,不斷提出創新,為學生提供了擴充知識,提高創新的途徑,也對教師的知識權威提出挑戰。
5研究性教學的系統規劃和可持續發展
研究性教學的理論和實踐還不很成熟,在使用的初期階段必然會呈現各種各樣的問題,切不可急功近利、急于求成。研究性教學的使用要根據實際情況,如授課的內容、學生的水平和教師的知識廣度而定。不可否認,研究性教學中存在著許多未可知因素,如:學生研究性學習所選的研究題目、研究方法、研究的最后成果,結合學生個體特征的不同,每個學生完成研究性教學規定的任務所用時間也是未知數。未可知并不等于無法駕馭,教師在靈活機動的原則上,同時還需要進行整體規劃,促進教學的有效性,提高教師和學生課堂教與學的責任感。只有做好研究性教學的系統規劃,不局限于具體某一堂課,從可持續發展的角度看英語專業研究性教學的實踐,循序漸進,才能從根本上促進學生的科研和實踐精神,提高其創新能力。
6教師的主導作用
實施研究性教學過程中出現了一些錯誤觀念,認為研究性教學是為教師減負,教師只要讓學生選題,學生研究,最后出成果就可以了。這種思想反映在實踐中危害極大。研究性教學不是對學生放任自流,而是在承認學生是學習主體的情況下,強調教師的主導作用,因為一方面,學生各方面的知識和技能還不完善,需要不斷指導和牽引。另一方面,較學生而言,教師具有相對完善的知識體系和前沿科學知識。教師不能完全放手,而要步步跟蹤,不斷為學生解惑、糾偏、引導、點評。在這個過程中,教學相長,教師的知識、技能、思維都能得到提高,對其教學和科研都將大有裨益。
7形成性評估原則
學生測試和教師評估會對教學的過程產生反撥作用,反映出教育政策的價值取向。形成性評估原則應該體現在:①學生測試評估體系的相應改革。考核的重點強調學生創新能力、研究能力,而不是具體某一知識點的掌握。如在美國中小學語言教學中提出的基于表現型評估(performance- based assessment)就是針對傳統考試而做的一種改革,用于檢驗學生在真實語境下解決問題和創新的能力。②教師評估的改革。重新定位合格大學英語教師的定義:教與學的統一,理論與實踐的統一、教學和科研的統一(張志娟,2011)。
五對英語專業研究性教學的幾點建議
英語專業研究性教學是我國高校英語教育改革的一次契機,但對于有限的教育資源、復雜的語言教學特點、不容樂觀的師資力量也是一次挑戰。因此,必須將研究性教學作為一個可持續發展戰略,在學校領導、廣大教師和社會輿論之間達成共識,支持在教學中嘗試使用研究性教學。
1政策和管理層面上,要堅持研究性教學的政策穩定性和對改革創新的積極支持
首先,教育政策要有相對穩定性,保證在相當長的時間對研究性教學的傾向性。其次,要對教師的研究性教學給予支持,對實施研究性教學的教師給予一定時間和空間上的靈活性和教學自主性。如根據研究性教學的特點,傳統的閉卷標準化測試和評估不能有效地評估研究性教學中學生的成績,而形成性評估、開放性試題需要投入更多的時間和精力。如要求在同一時間完成開放性試題同標準化試題的閱卷,無疑是對創新的一種懲罰,會打擊實踐研究性教學的教師。
2豐富、廣泛的學習和以研究資源為保障
研究性學習和教學的開放性決定了資源的重要性,而這些都是建立在以人為本的科學發展觀基礎上的。現代化的圖書館、數據庫、網絡資源、有關專家、當地社區、有豐富知識的教師,都是學生研究性學習的寶貴資源。不容否認,豐富、開放的公共資源為其項目完成提供了保障。
3可持續、行之有效的教師培訓勢在必行
實行英語專業研究性教學,高校英語教師的基本功要扎實,知識整合能力要強,對學科前沿的知識有動態的了解,而要做到這一點,可持續、行之有效的教師培訓勢在必行。通過培訓,使教師在相對開放式教學中,幫助學生選取有一定挑戰性、可以從不同角度著手(Wiske, 2005)的研究性題目;能夠應用社會科學研究方法進行研究;對英語學習認知過程、學習理論和英語教學法都有起碼的了解,可以在研究性教序中對學生的學習作出及時、準確的反饋。
4改變學生對課堂的期望值和價值觀
長期的填鴨式教學方式強調知識的死記硬背和機械操練。在其影響下,大多數英語系學生習慣于死記硬背和機械操練,認為英語教學就是一些零散的事實的記憶,不需要任何思考和創造。一旦這種課堂模式受到沖擊,在舊的慣性的影響下,很多學生會滋生不滿情緒。要使學生歡迎研究性教學,首先要改變其價值觀,對什么是成功的教學進行重新定位。
5中小學研究性教學的提倡
高校的英語研究性教學要求有精通專業課同時又懂科學研究的教師,但大多數高校英語教師接受的是傳統形式的教學,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缺乏批判性思維和創造性。這種惡性循環延續下去,后果不堪設想。所以,要以系統的觀點看待研究性教學,在中小學英語教學中也提倡研究性教學,使中小學研究性教學和高校研究性教學相輔相承。
參考文獻
[1]Savignon,S.J.Communicative Language Teaching: Linguistic Theory and Classroom practice [A]. In Savignon, S. (Ed.). Interpreting communicative language teaching: Contexts and concerns in teacher education [C]. New Haven, CT: Yale University Press,2002.
[2]Wiske, M.S. FranZ, K. R. Breit, L. Teaching for understanding [M]. San Francisco, CA: Jossey-Bass.2005.
[3]戴煒棟.解放思想,實事求是,推動我國外語教育事業發展[J].外語界,2008.
[4]高等學校外語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英語組.高等學校英語專業英語教學大綱[M].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10.
[5]劉潤清.英語教學中的科研方法[M].英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10.
[6]孫玉華.高校外語專業課程建議[J].外語與外語教學,2010(1).
[7]楊穎育.試論如何構建英語學科專業特色[J].中國大學教學,2008(5).
[8]張紹杰.全球化背景下的外語教學—行動與反思[J].外語與外語教學,2010(1).
[9]張志娟.研究性教學概念的再認識[J].教育學文摘,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