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眾所周知,通識教育來源于西方的普通教育或自由教育。通識教育的興起,“首先是因為高等教育中存在著過分專業化的實用性傾向,引起共同知識和經驗的缺乏;其次是為了適應社會和科學技術的迅速變化,加強畢業生對未來職業流動的適應能力,必須打好一個寬厚的基礎;再次是為了促使學生關心自然科學發展的社會后果,避免人類的危機。通識教育的最終目的,是幫助學生超越個人利益的局限,關注全人類。”[1]
一近年來通識教育課程建設已取得的成績
(一)課程建設理念逐步清晰
2006年6月修訂的《廣州大學通識類選修課管理規定》明確指出:開設通識類選修課是深化教學改革,拓寬學生的知識面和視野,優化學生的知識結構,加強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培養全面發展的高素質人才的一項重要舉措。開設通識類選修課的目的是向學生展示不同學科領域的知識及在這些領域內探索的形式,引導學生獲得多種不同的分析方法,理解這些方法是如何運用,以及他們的價值所在,強調的是能力、方法和性情的培養。2009年6月,為更好地實施通識教育,提升本科人才培養質量,培育我校通識教育的品牌和特色,學校決定開展校級精品通識教育課程立項建設,明確要求:(1)突出人文精神和科學精神,傳統觀點與現代新論并重,知識廣博,思想深刻,富有哲理。(2)有利于學生在最基本的學科領域掌握認識和改造世界的不同思路、視角與方法。(3)有利于在人文、社會和自然科學領域培養、拓展學生的問題意識與國際視野,打破學科壁壘,促進不同學科的交叉與滲透。(4)有利于培養學生的思辨、批判和創新能力。這些要求使我校通識教育課程的目標定位更加清晰。
(二)政策和制度保障有力
我校自合并組建開始,就嘗試搞通識教育,立項建設系列“經典導讀”課程,學校高度重視,對這些課程給予了較高的建設經費投入,每門課程10萬元。2009年實施的校級“精品通識教育課程”,從學生選課、教師工作量計算、相關教材出版等方面給予政策傾斜,每門課程均給予了一定經費的支持。
(三)過程管理嚴格規范
我校將對精品通識課程實行動態管理,每2~3年考核評估一次,考核不合格的課程淘汰處理。精品通識教育課程的建設本著“建設一批、優中選優、成熟一門,評定一門”的原則推進,寧缺毋濫。2010年1月立項建設《教育與人生》等32門精品課程,在2010年9月起實行分類管理,管理更加精細到位。
(四)發展趨勢較好
無論是學校教學管理部門還是學院,對通識教育課程的認知都在進一步深化,教學管理正在走向規范,教學資源投入也在進一步增加。
二通識教育課程建設面臨的困境
(一)教師對通識教育的重要性認識不足
李曼麗博士認為,通識教育是高等教育的組成部分,是所有大學生都應該接受的非專業性教育;就其目的而言,通識教育旨在培養積極參與社會生活的、有社會責任感的、全面發展的社會的人和國家的公民;就其內容而言,通識教育是一種廣泛的、非專業性的、非功利性的基本知識、技能和態度的教育。我們相信,作為高校教師,我校教師對通識教育的重要性應該有比較成熟的認識,但落實到現實中,相當部分教師對通識教育的重要性認識明顯不足。其中的主要原因在于,學校雖然重視教學,但在事關教師切身利益的職稱晉升、特崗評聘等方面更多地還是以科研業績考評教師,許多教師寧愿將更多的精力放在科研上。同時,專業教師的專業本位主義思想依然比較流行,在專業課與通識教育課程的選擇上,往往將專業課程擺在優先位置,只有在工作量不足等情況下才會選擇通識教育課程的教學,教師并沒有將通識教育課程教學視為自己的當然義務。
(二)通識教育課程的開設與通識教育的教育理念之間存在距離
“通識教育課程的著眼點不在于傳授嚴格的科學知識和訓練具體的職業技能,這包括科學事實、邏輯演繹的理論、實際技能與職業道德修養等。通識教育課程的功能重在教化,即要學生建立正確的信仰、價值觀、人生觀、世界觀等,通過通識教育課程使學生對人類文明的豐富性和多樣性有深切的體驗與感受”。[2]我校通識教育課程的理念清晰,但目前開設的課程有些是“選修課程”而非完全意義上的“通識教育課程”,這些課程具有實用性和操作性,但人文特質不明顯,與通識教育的理念之間存在距離。
(三)通識教育課程的優質師資配置不夠
目前,該校通識教育課程的師資主要由三部分人員構成,即專業教師、實驗中心教師及教輔或機關單位具備教師資質的行政人員。目前,開課教師較多地來自一些專業少、學生少的學院,由于本身工作量不夠的學院。同時,實驗中心、教輔或機關單位的部分教師,本身并無上課工作量要求,對通識課的開設也比較積極。總的來看,通識教育課程高資歷和高職稱的師資比例偏低,這直接影響了通識教育課程的開設質量,同時也影響了課程對學生的吸引力。
(四)學生對通識教育的認知存在缺陷
相當部分學生對通識教育課程的意義認識不足,完全從功利心態對通識教育課程進行解讀,認為通識教育課程與自己所學專業無關,將通識教育課程理解為好玩的休閑放松課程,或者將通識教育課程僅僅理解為獲得學分的手段,是否容易獲得學分成為有些學生的選課標準。由于對通識教育課程的教學要求不明確,有的學生無限制地盲目選課,造成大量資源浪費。
三提升通識教育課程建設質量的策略
(一)通識教育理念的普及化
通識教育理念不應該僅僅為教學管理者所有,而應該貫注到全體教師之中。一種先進的教育理念傳播離不開擁有一定行政權力的知識分子的鼎力支持,大學的教學管理者往往就擔當著這樣的角色,如在我國通識教育理念傳播過程中,最著名的楊叔子院士曾為華中科技大學的校長,甘陽教授是中山大學的博雅學院院長。但一種教育理念傳播僅僅只有管理層的理解是遠遠不夠的,要讓教師特別是專業教師理解其教育價值。“我們的教師不能消極被動地簡單適應學生膚淺的要求,僅僅滿足于這種功利性教育,而應該以此為基礎,注意激發學生向更高更深的人類文化靠攏的熱情,從而全面地進一步地提高大學生的素質,解決好學生興趣與通識教育目標完整性之間的矛盾。”[3]一個大學的通識教育做的好,一定是許多教師與領導共同努力、共同實踐的結果。香港中文大學設有“通識教育模范教學獎”。日本東京大學要求該校負責通識教育的學院中從事科學前沿研究的教授必須開設通識課程。因此,推進通識教育的課程建設,必修完整激勵措施和配套政策,使全體教師達成重視、研究、投入通識教育的共識,讓教師將通識教育視作自己的工作職責。
(二)通識教育管理的專門化
在我們國家,通識教育一般由教務處負責實施,其優點是有利于統籌專業課程和通識教育課程的統一管理與協調。不足則是,由于教務處將主要精力放在專業課程建設上,通識教育課程容易被邊緣化。調研大陸及周邊地區通識教育做的比較好的幾所學校進行了比較,發現它們的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各個學校都有專門的機構來負責通識教育課程,并不是純粹地由教務處來負責組織,具體如表1。
(三)通識教育課程設置的專業化
通識教育課程的專業化并不是說用專業課程代替通識教育課程,而是指通識教育課程的課程性質的專業化和課程教師素養的專業化。通識教育課程的課程性質專業化強調的是課程性質與通識教育理念的吻合,要突出課程的文化特性和價值特性,避免通俗性和工具性對通識教育課程的侵蝕。通識教育課程的專業化必然要求公共選修課程的優化,將更多的公共選修課程改造成通識教育課程,是通識教育課程建設深入推進的必然選擇。通識教育課程教師素養的專業化強調的是教師的業務能力,“不管談多么高深的理念、做多么復雜的規劃,通識教育最終都是要落到教師的個人教學實踐上。如果沒有教師的個人實踐,不管談多少理念、做多少方案,其實都是無效的。”[4]大師和名師深刻的學術思想、嚴謹的治學態度、為人處事的方式以及他們的名氣都會對學生產生吸引力,引起學生求知、求真、求美的興趣。因此,激勵更多地優秀教師參與學校的通識教育課程教學,是推進通識教育課程建設的當務之急。
(四)通識教育教學管理的嚴格化
對通識教育課程實現嚴格規范管理是保證教學質量的基本前提。具體可從三個方面著手:一是建立嚴格的準入制度,對入選的通識教育課程在課程性質、教師素質等方面進行更嚴格把關,通過招標的方式鼓勵教師名師和知名教授參與通識課程建設,為保證招標立項建設的精品通識課程建設團隊的高素質以及課程的順利開出,取消課程內容相似的課程;二是建立嚴格的課堂質量監控制度,及時跟蹤任課教師的教學情況,淘汰一批學生容易拿“營養學分”的課程;三是建立嚴格的成績考核制度,注重學生上課考勤,鼓勵教師將學生閱讀、課堂發言、小組討論等納入學生成績考核范圍。
參考文獻
[1]柴義江.美國學校思想政治教育及其對我們的啟示[J].教學與管理,2006(11).
[2]王義遒.大學通識教育與文化素質教育[J].北京大學教育評論,2006(7).
[3]萬秀蘭.國外通識教育的方式及其啟示[J].湖北大學學報:哲社版,1995(9).
[4]甘陽.通識教育:美國與中國[J].復旦教育論壇,2007(5).
表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