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加快高校體育教學改革的進程,本文運用文獻資料法、邏輯分析法和歸納演繹法等研究方法,對高校體育教學改革和存在的問題進行分析,認為要確立“終身體育、健康第一”的指導思想,明確高校體育教學的目標,編寫適合高校體育教學目標要求的體育教材,提高高校體育師資隊伍的整體素質。
學校教育主要目的是促進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體育是學校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學校教育的重要手段之一,其本質是增強學生體質、鍛煉堅強意志、培養良好的習慣,是促進人的社會化的有效過程。高校體育是培養現代合格創新人才的重要課程之一,對培養大學生強健的體魄、完整的個性、機敏的應變能力,發揮著重要作用。高校體育是學校體育的最后階段,在終身體育教育中,高校體育是最后一個環節,起著承前啟后的“橋梁”作用。高校體育對全面推進素質教育,進一步加強學校體育工作,切實提高廣大青少年學生的健康素質,促進青少年學生的全面發展,具有深遠的意義。本研究主要運用文獻資料及歸納演繹等方法,對近年新疆高校體育教學改革研究及實踐進行總結,提出相關措施,以期為新疆高校深化體育教學改革,推動實踐進程提供參考。
一目前高校體育教學存在的問題
1教學觀念與方法落后
多年以來,我國的高校體育教學一直沿用著前蘇聯的指導思想和教學模式,在教學實踐過程中,主要表現為重技術輕理論,重教學形式輕教學效果。偏重于競技體育,而忽視了體育文化對學生身體和心理的影響以及體育學習能力的培養。在教學中沿襲“填鴨式”的講授方法,學生對自己學習的內容沒有選擇權和自主權。教師按同一教學模式去衡量和評價個體存在差異的學生,過分地強調統一性和規律性,忽視了多樣性和個體差異性。因而使得大部分大學生喜歡體育卻不喜歡上體育課,甚至逃避體育課,久而久之使得高校體育課程教學目標難以實現。
2體育課程結構體系不合理
高?,F行的體育課程結構,是按照舊《綱要》要求來設置的,主要由普修課和選修課組成。大一是普修課,主要以提高身體素質、普及運動技術為主,多以教學班為單位分派教師上課。二年級以選修課為主,可以按照個人意愿選課。三、四年級是利用業余時間參加選修課,大部分學校不開設體育課。就內容設置來看,大學階段還是沿用了中小學開設的教學內容,這種教學內容的設置有一定的弊端,結果是體育內在性質沒有很好地挖掘,至今也還沒有建立起系統的體育學科知識,忽視了大學生的認知水平及體育需求,造成了一種怪現象的出現,就是學生喜歡體育但不喜歡體育課。
3體育教學的目標不明確
教學的目標即教學的目的、宗旨和趨向。其主要突出的是教學的育人目標?,F行的高校體育教學中,大多是按照教學內容的特點,遵循常規體育教學的思路,有序地向學生傳授體育知識、技術、技能。盡管教學考慮到個體的興趣,但是問題的關鍵不在于教學形式的變換,而在于教學的目標不確定,讓學生掌握和提高現有的運動技巧和技能的同時,還要求學生掌握新的運動技術,教學的重點、難點把握不到位,教學的中心環節與現實脫離,忽視最基本的運動目標,忽略了健身能力的培養,這正是教學目標不明,思路不清晰的表現。
4教師缺乏對先進教學理念的深刻理解
教師是一切改革措施和方案的執行者和落實者,教師的教學理念和對體育教學的認知水平,直接影響著教師的思想和行為,直接關系到整個教學改革的成敗。高校的體育教學應與時俱進,學校應根據體育教學改革的要求,經常性地開展課程教學改革的教研活動,讓教師學習相關法規、文件,共同討論和交流改革中出現的問題、學術觀點,以便做到提高認識、更新觀念。
二高校體育教學改革與發展的趨勢
1確立“終身體育、健康第一”的指導思想
我國傳統的體育教學一直沿用前蘇聯的教學模式,只注重階段效益,經歷了從體質教育、技能教育、全面教育、能力教育、競技教育、快樂教育之后,直到本世紀九十年代,終身體育思想才逐漸得到教育界人士的認可。因為起步較晚,又缺乏目的性、計劃性、系統性和科學性,樹立終身體育的教育理念方面與發達國家相比仍然存在著一定差距。2002年8月,國家教育部印發了《全國普通高等學校體育課程教學指導綱要》,這一綱要的實施打破了傳統的教育理念,給各級各類學校留出了較大的研究和討論空間,同時也為在全國各類學校實施體育課程內容體系終身化改革提供了必要的條件。高校體育隨著社會的變化正確地定位,主要方向以“終身體育、健康第一”為宗旨。在高校終身體育理念做指導的定位,進一步確立了體育教育的教學目標、措施、方向和發展思路。終身體育理念對體育的地位、角色及功能作用的確認,對高校體育具有現實的指導意義。所以高校體育以“終身體育、健康第一”為指導思想,是高校體育改革發展的必然趨勢。
2充實高校體育教學內容
體育教學內容改革的重要特征是多樣化和彈性化。教育部1990年制訂了大學生體育合格標準和國家體育鍛煉標準,并于2002年7月4日,國家體育總局和教育部制訂了學生體質健康標準(試行方案),2002年教育部又印發了全國普通高等學校體育課程教學指導綱要。依據以上要求,教師在選用教材內容時應充分考慮大學生的身心特點、認識規律,注重知識性、趣味性,同時要根據大學生的心理特點,合理確定教材的廣度和深度,處理好全面與重點、健康性與知識性、繼承性與時代性、統一性與靈活性、目的性與趣味性的關系,力求建立一套科學的、有校本特色的教材體系。體育課程建設應以學校、社會和家庭的三者結合體為重點,廣泛開展能夠滿足不同層次需求的課程內容。體育課程設置上必須體現其整體性、連貫性,從長遠角度考慮高校體育課程結構的內在聯系,使體育理論知識與運動技能、運動方法訓練相結合。體育課程必須強調其實用性,使得高校培養出的學生走出校門仍具有運動意識,積極參與健身運動。
3樹立正確的目標導向
體育教學改革的目標在為培養學生身體和技能發展的同時,還必須養成意識、能力和習慣,并獲得心理和感情上的滿足,即體現“多功能”的特點。讓每一位大學生能找到自己參與運動的位置,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來安排自己的運動項目,這是使大學生參與運動的最好前提。提倡“人人參與、人人爭優”,正面引導學生,使得教學活動最大限度地貼近教學目標,取得最佳效果。選擇合理的教學內容、科學安排體育運動負荷,傳授體育理論知識、培養學生的體育意識、掌握健身的技能方法,以及使學生學會“自主、自練、自評”的方法,從全面提高學生的體育素養的理念出發,加強體育課程目標中的“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這一重要維度。從當今社會對大學生的素質要求出發,對體育基本知識和運動技能進行了新的要求。體育課程目標的表述中,描述性的、彈性的居多,硬性指標較少,這為我們的體育教學留下了創造的空間。
4加大體育師資隊伍的培養力度
高校體育教師由于各種因素的影響,對待教學改革持不同的態度,同時在接受的程度和時間上存在一定的差異。應該重視體育教師的全員培訓和進修學習,要把理論知識的更新和技能培訓結合起來,使體育教師這個群體能在較短時間適應新的教學需要。在現有條件下,要盡可能多地投入經費,改善學校的體育場地、器材條件。教師必須克服自身缺點,積極主動去適應教學環境的變化,積極優化教學理念和師生關系。多層次、多形式的培訓、研討活動,可有力地促進教師重學習、重反思、重實踐、重研討的教研風氣的形成,還可以讓一些有經驗的老教師對年輕教師和新教師進行輔導,教學“一幫一”,互相觀摩,共同研討教學。還可以組織開展各種觀摩課和說課比賽交流經驗等活動,達到資源共享、優勢互補,從而保障教師的專業成長。
總之,全面貫徹落實素質教育理念,以“終身體育、健康第一”為指導思想的體育教學改革正在新疆高校全面開展,體育教學目標除應關注學生身體健康的發展以及鍛煉方法和運動技能的傳授外,還應培養學生良好的心理品質和社會適應能力。
要重視體育健康課程標準的執行力度,利用高?,F有體育設施,豐富體育課程的教學內容,以滿足大學生不同的興趣和需求。適當增加符合地方特色的運動項目,擴展大學生選擇運動項目的領域,并適當開設一些適合運動水平偏低學生的項目,以多樣化的內容與組織方法,增強學生的體育意識,培養大學生的體育能力,使每一位在校大學生掌握2到3項運動技術。
加強體育師資隊伍建設,開發、引進人才資源,自學、培訓一起抓,改善高校體育教學水平,使教師熟悉教學業務,培養適合時代發展需要的體育教育人才。構建科學的體育教師培訓體系,注重教師教育的教學模式,以及教學實踐活動的組織、實施等方面。
參考文獻
[1]劉堅.中國大陸基礎教育課程改革[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8.
[2]曲宗湖,等.論我國高校體育改革的發展與構思[J].體育科學,1998,18(2):6.
[3]趙升,范凱斌.普通高校體育教學改革研究評述[J].山西師大體育學院學報,2011,26(3):61.
[4]張紅堅,等.淺析改革開放三十年高校公共體育課程改革回顧與反思[J].天津體育學院學報,2008,19(3):65.
[5]羅建國,趙亮.高等學校創新型人才培養與制度創新[J].大學教育科學,2004(2).
[6]赫冀成.教學科研融合構建創新型人才培養體系[J].中國高等教育,2005,(20).
[7]周濟.注重培養創新人才增強高水平大學創新能力[J].中國高等教育,2006.
[8]李飛.構建高校創新人才培養模式的思考[J].理論導刊,2005(1) .
[9]劉新貴.以人為本的核心是以人的才智為本[J].人力資源,2004(2).
[10]顧文興.創新與創新體系[M] .上海:上??茖W普及出版社,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