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特殊教育已經成為我國教育事業中極其重要的一環,在新形勢下,其課程設置對特殊教育的質量有最直接的影響,對特殊教育的健康發展有重要作用。本文通過對高校特殊教育課程設置中存在的問題進行分析,旨在探討新形勢下高等特殊教育課程設置的新方向。
建國60年來,我國的特殊教育走過了一條不尋常之路,在全面貫徹落實《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之際,重新審視高校特殊教育專業課程設置,探討其發展方向,必將有益于我國高等特殊教育的發展。
一我國高等特殊教育課程設置存在的問題
1培養目標轉變導致課程設置目標和方向模糊
隨著我國教育制度的改革,師范教育格局也隨之改變,高校特殊教育專業原本的培養目標由為中等特殊師范院校積極培育師資團隊向為特殊學校直接培育師資團隊轉變[1]。原有的課程設置從根本上發生了變化,使課程設置的目標和方向變得模糊。這種根本性變化對于以往局限于接受一般性特殊教育及心理教育,卻很少接受基礎性課程,如數學、語文等學科性較強的特殊教育專業的學生,則很難勝任特殊學校中教師的工作。
曾經分配到特殊小學負責教學的畢業生業已無法駕馭中學的課程,更何談現今那些專業對口的大學生。教學實踐也表明,更多的特殊學校更愿意選擇專業對口的大學生,如數學、語文、計算機等專業的優秀畢業生,而缺少專業課程知識和能力的特殊教育專業的學生在現實的就業對抗中已顯得形單影孤[2]。
2課程孤立發展,內容落后,難以調動學生學習興趣
特殊教育專業各種新理論不斷發展,但高校對特殊教育課程內容的選擇則相對落后,更缺少積極地更新教學理論和教學模式,致使高校教師無法按照課程的發展盡快地調整教學戰略。我們在對國內幾所高校特殊教育專業的師生進行相關調查時表明:40%的學生認為教師所講授的知識比較落后,導致很多學生喪失對學習的積極性;而25%的特殊教育專業的教師卻認為在課程學習過程中,有很多學科知識在實際教學中并無太大作用。這說明在校期間,高校學生用自己的寶貴時間配合教師演繹著陳舊的知識理論的學習,而畢業后在工作中,繼續花費大量時間和精力去學習新的理論,毋庸置疑這是一種時間和精力的巨大浪費。
此外,在高等特殊教育專業中,教師所授課程內容相對單一,陳述方式陳舊,對課程之間的關聯把握粗糙,重復講授現象嚴重,嚴重阻礙學生的邏輯形成和思維發展。
3課程結構不合理,影響學習效果
目前,高等特殊教育專業中,必修課占據比例相對較大,選修課程則較小,且類型也很少,總的呈現出一種選修課教學流于形式的趨勢,學生少有選修課的挑選,很大程度上抑制了學生的個性發展需求,使其內在潛力難以挖掘。
理論課與實踐課分配不科學。往往是理論課占據大多數學時,實踐課則占時較少[3-4]。即使是實習,一般也就占用總課程時間的10%,且實習多在畢業前夕進行,這讓幾乎完成全部理論學習的學生何以在學習理論時與實踐結合?理論學習的效能難以提高和發揮,故常導致知識遺忘,在實習中表現為大量查閱書籍和咨詢老師等現象。一旦其走上工作崗位,仍需花大量時間重新學習、摸索和探究,大量的重新學習,這不但降低其自信,更使其在工作中出現急躁、焦慮的情緒,影響其工作質量。
4強調課程質量,忽視學生個人發展
高等特殊教育專業目標是為社會培養優秀的特殊教育工作者,但在其培養過程中,往往過重強調專業課程質量,重視其是否符合特殊教育工作者的培養要求以及是否具備教師的素質,忽視了學生個人素質的發展。例如,在高校的具體教學過程中,對學生的人文素質課程安排較少,偶爾穿插與語文、數學、政治、英語等課程,匱乏哲學、藝術等課程,乏善上述人文課程的教學安排,阻礙了學生的個性全面發展,缺少人文氣韻,何談全面發展?此外,高等特殊教育專業課程也奇缺個性化的課程設置,導致學生學習動力不足,身心發展受到抑制,無法調動積極性。
目前,高等特殊教育課程設置中對于學生思維能力和邏輯能力的培養也未給予應有的重視。學生缺少對學習、生活中的問題發現力,不善于提出疑惑,這必然限制其思維發展。這些均有礙社會對特殊教育工作者的要求。忽略個人素質的全面發展,最終必然影響特殊教育事業的發展。
二我國高等特殊教育課程設置的新方向
1重視專業理論,發展多項技能
高等特殊教育專業的課程設置,必須重視專業理論,且專業理論的學習不能模糊不清,應系統全面。學生不僅要掌握專業理論知識,洞悉專業課之間的聯系,而且要培養相當的綜合素養。以此為前提,著重打造學生特殊教育的專業特長或者課程專長,盡可能地讓學生擁有至少一項特殊教育的專業特長。
并且,對學生的技能要求也需按多方向和綜合培訓。新形勢下,社會發展要求特殊教育專業的課程設置在學生扎實掌握基本理論后,在實際的工作中必須進行相關的理論實踐,實現向多技能和綜合發展,具備較高的技能和一項以上專業特長。
于此,高等特殊教育專業的課程設置的方向尤顯重要,它應當幫助學生確立清晰完整優化的學科,結合實際地協助學生選擇自己的強項和發展特長。科學的課程設置必將賦予學生今后的教學和實踐,提高其工作效能,增強其職業競爭力。
2課程設置向系統化、結構化發展
高等特殊教育學校,課程設置必須嚴謹科學。每一學科的安排都需合理而細致,不應出現忽視和偏頗。課程設置必須周密計劃,從培養目標出發,按照具體教學方向,根據學生的需要和能力進行相關的課程設置。在教育理念上要不斷更新,適應不斷發展的特殊教育事業。教學實際中,教師不僅需注重通識性課程和專業理論課程之間的聯系,更需突出課程之間的層次性和關聯性,幫助學生理解專業學科的內核。對于同一階段設立的課程還需注重相互協調,避免相互抵觸,不同階段設立的課程還需保持連續和互補,避免脫節。理論性課程和實踐課程,兩者需要統一協調,在理論中指導和推動對實踐的發展,在實踐中協助和促進對理論的理解。所以必須強調,無論何種課程,設置時都要符合系統化、結構化發展方向。
3重視實踐與理論結合,加強實踐力度
課程設置要在相關教學中加強實踐的力度,這不僅能夠讓學生從實踐中領悟相關理論,培養理論的運用能力和實踐能力,還可以幫助學生樹立新型的、與社會發展相適應的教育理念。我們在相關幾個設置特殊教育專業的高校調查發現,很多學生在課堂授課或聆聽專家講座時,對相關理論知識都表示了解,但不知將其如何運用,尤其缺少具體的方法和相關的引導,這反應了實踐的重要性,故而加強實踐的力度就顯得很有必要。
在設立實踐課程時,尤需平衡實踐形式的多樣性與實踐內容的有效性,強調小組討論、專家講授、學生親身演示等實踐方式方法。實踐的課程要與專業理論相結合,在學習理論知識后應設置相關的實踐課程,兩者相互匹配協調,這樣學生的實踐能力和掌握能力才會不斷提高。教師也要把現代化的教育理念融入教學,讓學生切實了解,運用新的教學手段來培育學生,推動實踐的發展,發揮教學的有效性。
4注重提高學生的科研能力
特殊教育專業的畢業生在其工作崗位上,不但是一名教育者,更是一名相關領域的專家。在實際教學過程中,常常存在諸多不確定因素及突發事件,使相關畢業生面臨困惑和挑戰,需要其不斷思考,尋求解決和突破之道。
雖然,某些困惑和挑戰可以尋求有關幫助,但更多情況需要依靠自身的不斷努力給予解決,故而學生在具體崗位上必須具有思考問題、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盡可能自行解決實際中的困難,只有這樣,才能提高工作效率,增強自信心和職業競爭力。
于此看來,高等特殊教育專業課程設置中,設置相關課程,素養學生科研能力不可或缺,提高其思維能力和邏輯能力,善于發現和思考問題,最終自己能獨立研究和解決相關問題,是課程設置科學合理的重要指標。
5課程設置符合現代教學發展理念,與時俱進
鑒于如今新形勢下高等特殊教育的培養目標的轉化,已不簡單囿于培養合格的教師,同時注重學生的個人素質涵養,培育出全面發展的優秀特殊教育教師。故而高校在課程設置時,秉承現代教學的發展理念,與時俱進,突出于設立相關人文課程,提升學生的個人素養,促進學生全面科學發展,塑造符合社會需求的新型教師。
課程設置上力求幫助學生夯實理論基礎,發展實踐技能。不但充實人文等課程,更融入個性化的課程。使學生各種素養能充分發展,培養其學習興趣,使學生在學習中感受快樂,在快樂中充分學習,不但真正地喜歡專業,更喜歡學習,為勝任今后的工作崗位奠定堅實的基礎。
綜上所述,在新形勢下,高等特殊教育專業的課程設置,不但要符合現代教學發展,不斷更新教學理念,更要在踏實專業理論的基礎上重視學生的個性發展,要不斷提高高等特殊教育專業的課程質量,為特殊教育事業的高效、健康發展,為社會培養大批優秀的特殊教育工作者人才,推動和諧社會的建設做出貢獻。
參考文獻
[1]于素紅.我國本科層次特殊教育專業建設的問題與建議[J].中國特殊教育,2012,(1):9-13.
[2]王雁,顧定倩,陳亞秋.對高等師范特殊教育師資培養問題的探討[J].教師教育研究,2004,16(4):55-60.
[3]于靖.高校特殊教育專業實踐教學改革與探索[J].現代教育科學,2011(3):161-162.
[4]王輝,方常春.高等師范學校特殊教育專業課程設置的現狀與思考[J].中國特殊教育,2004(6):78-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