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鑒研究生培養模式中的“導師制”,在我國高校本科培養模式中的“輔導員———導師制”是指在堅持和加強“輔導員制”的基礎上,學校聘請校內優秀的專業教師依據因材施教的原則,對5~10名的學生在思想品德、專業學習、科研實踐、身體和心理素質等諸方面給予指導,突出對學生科研實踐能力、創新意識的培養以及人文關懷,促進學生知識、能力和素質的協調發展,以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創新能力和綜合素質。引入導師制為新形勢下高校本科生教育與管理工作注入新的活力,其目的是促使更廣泛的教師發揮對本科學生的育人作用,尊重學生個性發展,推進素質教育。
一“輔導員———導師制”模式
1輔導員職責
一是對學生的思想政治方面的引導。提高學生的思想政治素質是高校輔導員的首要任務。面對新一代的大學生,新的思潮和新的理念不斷沖擊著學生的頭腦,這就需要輔導員在他們人格逐漸趨近定型時期給予正確的引導,輔導員應圍繞當代大學生的思想狀況,開展調查活動,有針對性地開展相應的思想政治教育,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自覺抵制錯誤思想的沖擊。
二是對學生第二課堂活動的指導。學生第二課堂是大學生鍛煉自我能力的最好場所,輔導員應針對每個學生的優點特長,給予不同的指導,為他們創造更多的機會,參加各種學業之外的活動,培養大學生的交際能力、語言表達能力、管理能力、創新能力,為更好的適應社會奠定良好的基礎。
三是對學生的日常生活管理與服務。輔導員大都是剛畢業的學生,都有過親身經歷大學生活的經驗,輔導員應給學生傳授自己的寶貴經歷,使學生更好、更快地適應大學生活,并且很快定位自己的努力方向。
四是對學生心理健康的輔導。目前大學生的心理問題已經成為高校最主要的問題。高校新生由于升學前過重的升學壓力和學習競爭,心理相對脆弱,升入大學后,來自于社會、家庭和自己的過高期望值,以及交往環境的變化,都會導致出現一定的心理問題。因此,輔導員要“及早發現,及時干預;預防為主,教育為本”,對心理問題表現比較突出的學生要及時面談咨詢,疏導問題壓力,有效地幫助學生認識自我,正視現實,找準定位。
另外,在引入導師制后,還要協助院系做好年級內的師生互選等基礎工作;組織本年級的導師座談會,聽取導師的“導學”反饋意見,與導師加強溝通,從而不斷調整、改進自己的思想政治教育與管理工作。
2導師職責
在高校教師中選出具有較豐富的專業知識、較好的工作業績和學術有造詣的教師,具有了解本專業的培養目標,熟悉本專業教學培養計劃、各教學環節的相互關系及全程培養內容,具有指導學生完成學業能力的專業教師,具體職責如下:
一是對學生學業進程設計的引導。在大學一年級時,導師幫助新生盡快適應大學的學習環境,充分了解所帶學生的個性特點,針對每個學生的興趣愛好,引導他們設計大學四年的學業進程,對大學學業有個完整的規劃。
二是對學生專業的學習輔導。指導學生更多地了解本專業的學習內容,了解本學科領域的前沿動態及其發展方向,激發學生對本專業的學習興趣,更好的投入到本專業的學習中去。對于個別學習困難的學生,給予更多專業的輔導與教育。
三是對學生參與科研立項的引導。有計劃地安排優秀本科生進入導師的實驗室,讓學生提前接觸科研,指導學生課外課題研究選題和立項,組織科研課題討論會,吸收學生充當科研助手,動員和組織學生參加校園的課外科技競賽活動,從而促進學生科學素養和創新能力的培養和提高,營造本學科的學術氛圍。
四是對學生就業問題的解答與學生畢業前考研、論文的指導。在學生進入大三、大四年級階段,在普遍進入專業課學習后,針對專業特點對學生進行專業發展和考研、論文的指導,面對就業迷茫的學生,給予更好的鼓勵與教育,使其自信地找到自己滿意的工作。
二如何建立“輔導員———導師制”
為了培養適應社會需要的各類學科高級應用型人才,我校結合學生的特點和實際,將于2012年試點開始試行輔導員管理體制下的班導師制。即新生入學開始,就選派具有講師以上職稱的專業教師擔任一個專業班級的班導師,并于2016年全面推行實施。
1導師基本條件
本科生班導師制有別于研究生的導師制,在傳統的研究生導師制中,導師是指導研究生從事科學研究活動,它要求具備副教授等相應的技術職稱資格,而本科生導師則不同。一般來講,本科生導師原則上由講師以上職稱的專任教師擔任,要求具有較高水平的專業知識和合理的知識結構,熟悉教育規律,熟悉本專業教學計劃和課程結構特點,具有專業學習指導能力。同時,具有高度的責任心和兢兢業業的態度,樂于與學生交流的助教也可以作為本科生導師。值得注意的是,良好的個人品質非常重要,德才兼備的導師才是最需要的。
2班導師工作職責
本科生班導師制,要求導師的職責是全方位的,要真正盡到言傳身教、教書育人的職責,對學生進行包括思想教育、專業課學習、科研立項、專業實習、畢業論文以及就業方向的點撥。但導師不應該成為“保姆式”的,應該著重從提高學生素質出發,從中尋找一些優秀學生,連續培養,從學術上體現出來。另外,導師制在前后期會有變化,在大一、大二時期導師較多地負責指導學生在思想、選課以及其他方面遇到的種種具體難題,大三、大四導師就可以負責學習方面的任務為主,在論文、就業方面多下功夫,體現“導師制”的過程化管理手段。導師首先必須了解這個思路,才能夠有的放矢,并且要處理好教學科研任務繁重和指導本科生的關系。
3導師的聘任與管理
新生入學開始,學校向各學院教師提供學生專業班級對導師的需求,由教師根據自身情況進行申報,院級根據申報情況進行考核聘任,導師的任期一般為二年或四年。同時健全激勵機制,實行“學生評師”制度,按學年組織學生對導師進行問卷評價。對工作成績突出的導師,給予表彰和獎勵。對不負責任的,取消導師資格,視不同情況給予相應處理,并記入教師年度考核檔案。專任教師均有義務擔任導師工作,凡要晉升高一級職稱的專任教師必須至少擔任二年以上的導師工作,并且考核必須合格。導師在受聘期間,享受導師津貼。
三高校輔導員制和本科生導師制的相互作用
本科生導師制是伴隨著學分制而產生的,導師工作的重點是通過學業指導,引導學生明確學習目的和成才目標,幫助學生了解專業發展情況。輔導員主要負責學生教育和管理的具體事務性工作。導師制與原先的輔導員制最大的不同在于輔導員工作側重“管”,而導師工作側重“導\"。因為大學生已經不是小孩子,“管”得太細容易養成他們的依賴心理,而相對較粗放的“導”則更有利于培養他們的自主能力。雖然導師與輔導員的工作定位不同,但是導師對學生的引導給輔導員的工作起到了潛在的促進作用,而輔導員將工作中的問題與導師溝通可以使之更有利于發揮引導作用,因而兩者的關系既不是相互獨立,也不是相互取代,而是相互配合、促進。
導師與輔導員的合作關系表現在以下兩個方面:第一,在角色定位上兩者相互補充。剛入學的學生與專業教師接觸很少甚至沒有接觸,不可能從專業教師那里了解到有關本專業的信息,而新生又要對大學學習有個大致的了解,輔導員就順其自然地成為了學生生活和學習的第一領路人。總體而言輔導員在年齡上與學生相差不大,又有較強的責任心和熱情。所以,新生一般樂意從輔導員那里了解大學的學習和生活。但是,輔導員大多不是本專業的教師,對專業的了解是很膚淺的,不能從根本上調動學生學習專業的積極性。在實施導師制之前,學生學習、生活情況一般由輔導員掌握。由于每個輔導員帶的學生很多,沒有精力顧及到每個學生,更重要的是,作為非專業教師的輔導員從能力上也不太可能對學生進行專業指導。實施導師制后,每個導師指導的學生一般有十多人,這使得導師有精力從多個角度了解學生,全程跟蹤學生的學習情況,及時發現學生在學習、生活中出現的重大問題和事件,并適時地給予指導和幫助。而且導師作為專業教師,很容易發現學生學習的個性特征,進而引導學生向更細的專業方向發展、深造。第二,在角色定位上兩者相互促進。導師擴充了輔導員的隊伍,根據《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精神,輔導員、班主任要把德育作為工作的首要任務,認真抓好思想道德教育,然而教師的職責是教書育人,不能把“教書”和“育人”割裂開來,因此導師在思想政治方面的教育也要給予必要的關注。導師通過言傳身教給予學生在專業和思想道德修養方面得到指導。所不同的是導師對學生的教育和管理多是個別性的,而輔導員、班主任多是集體指導和集體的事務性管理,如評優評先,獎學金評定,推優入黨,違紀處理等。導師與輔導員相互聯系,形成了教書育人的合力。
總之,導師制和輔導員制并行的本科生培養體系不僅能彌補輔導員制無法進行個別專業輔導的缺點,更能為本科生開展學術實踐活動搭起一個平臺,讓他們充分發揮和展示自己的能力。在輔導員制的基礎上全面推行本科生導師制,將會大大增強學生思想政治工作隊伍的力量,改善學生思想教育隊伍的結構。同時,將面向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與專業教育結合起來,使得思想教育有可以依托的基礎,從而豐富了學生思想教育的內容。另一方面,導師對學生的指導是建立在對學生了解的基礎上進行的個性指導。由此看來,構建“輔導員———導師制”的本科生培養模式勢在必行。
參考文獻
[1]鄭華均,陳呈頻.適應高教改革發展,構建學生工作新模式[J].高教與經濟,2000(1)
[2]金鑫.完善輔導員班主任模式的有效途徑———本科生導師制[J].中國科教創新導刊,2009(29)
[3]王為其,黃新蓉.高校本科“輔導員———導師制”培養模式探析[J].中國成人教育,2007(7)
[4]劉振華.學分制條件下本科生導師制建設的探究[J].東華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2)
[5]朱寧.英美高校導師制對我國輔導員隊伍職業化的啟示[J].中國成人教育,20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