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絡信息傳播具有快捷、廣泛、形象、廉價、自由等特點,可以開闊大學生的知識視野,節約學習時間,但其負面影響也很明顯,這就要求我們強化對大學生信息能力的培養。
一網絡信息傳播對于大學生的負面影響
1信息魚龍混雜
在現實社會中,如果要向未定的人群發布信息,必須通過電視臺、雜志社、報社和出版社等社會信息過濾系統,而且費用不菲,這些部門無疑起到了一個信息“看門人”的作用,對不良信息進行篩選,對公開的信息質量進行嚴格把關。而在因特網上,發布信息非常簡單,既不需經過社會過濾,費用也極其低廉。比如,只要有足夠的時間,一個人也可以發行電子雜志,一個人的傳播力量,其實已不亞于傳統的大眾媒體了。
信息發布的自由性造成信息數量上的爆炸,各種信息像疾風暴雨般朝我們撲來。如一些商業性和娛樂性信息與學術性信息混淆在一起,還有就是一些個人網頁,除了作者本人很少有他人感興趣,但是也占用了公共資源。當我們要查找某一資料時,所有資料都將不分輕重地攤在面前,如此碩大的信息網,使人猶如大海撈針般難以找尋自己需要的信息。
2助長寫作剽竊
互聯網搜索引擎的發展方便了廣大網民,同時也為文化盜竊造就了便利條件。在網上只需要復制和粘貼兩次鼠標點擊或熱鍵使用,便可以在幾秒鐘之內輕松地完成整個盜竊過程。在大學校園中,學生隨意下載軟件、下載網絡文章是一種普遍行為。不少大學生把網絡上的文章直接下載下來稍作變通即當作業交給老師。有一次我給學生留了一個管理思想史課程的作業,要求對幾個著名的管理思想家的思想進行評述,結果發現六十個學生中只有五、六個學生是自己的評述,其余都有明顯網絡下載的痕跡,而其中被兩個人同時使用的文章竟然有四篇。網上剽竊的行為侵犯了知識產權,在大學生中形成了一種不良的學術風氣,同時也使大學生原創能力越來越退化。
3充斥不良信息
由于缺乏有效的監管,一些不良信息趁機滲入,其中最為嚴重的是色情信息、侵犯個人隱私的傳言以及擾亂社會秩序攻擊現實制度的一些反動言論。同時,網絡的互動性與平等性,又使得人們可以在一個絕對自由的環境下接收和傳播信息。這些不良信息對于人生觀價值觀正在形成時期的大學生來講無疑具有極大的危害性。
比如黃色信息的傳播。上網者可以從任何一個入口漫游到黃色網站去。盡管我國政府已經下大力氣關閉了幾乎所有黃色網站,但一些不法分子仍然利用互聯網上“點對點”網絡、“BBS”論壇和視頻聊天室傳播淫穢色情等有害信息。
有些人抱著僥幸心理,覺得反正見不著面,“瞎講講沒關系”。于是在互聯網上通過發貼、跟帖、電子郵件等方式散布虛假、恐怖信息,如有的在某論壇發表言論,揚言要對政府機關實施自殺式爆炸襲擊;有的由于對所在公司行業規定的不滿,在論壇中煽動該行業員工罷工;還有網民在網上公布幾個人的照片稱這幾個人是小偷請大家留意,而這幾個所謂的“小偷”也許只是和發表言論者有矛盾。對網上這些不良信息如果不加辨別盲目跟從或傳播很容易產生不良后果,或侵犯他人權益,或擾亂公共秩序。
4上網時間過長
有些大學生長時間在網上瀏覽、游戲、聊天等,嚴重影響了正常的學習,上網費用的增加也加重了家庭負擔。隨著年級的升高,大學生網民的上網時間逐漸增多。據報道,我國大學生網民平均每周上網17.1小時,晚8點上網人數達到頂峰。由于經常沉迷網絡,有些學生逃課,或在課余時間或晚上上網,更有為數不少的學生通宵上網,往往導致第二天精神疲憊。網絡本應是幫助人們學習的工具,但他們沒有很好地、充分地利用這個工具增長知識、提高能力、開闊視野,而是沉迷于聊天和游戲,不僅耗費了金錢、時間和精力,還影響了正常的學業和人際交往。
二網絡環境下大學生信息能力的培養
1增強信息甄別能力
網絡上的資源十分豐富,查找起來又非常方便、快捷,所以可以引導學生充分利用網絡資源為學習和科研服務。教師可以布置一些作業,學生通過網絡查詢了解某個方面學術前沿的信息和在某個問題上各種各樣的觀點。
一般來講利用搜索引擎是較為常規的網絡信息檢索方式。如百度、google或在搜狐、新浪、163等網站上都有搜索引擎。用戶輸入關鍵詞,搜索引擎就可以在數據庫中進行檢索,并將檢索結果提供給用戶。利用搜索引擎進行檢索的優點是省時省力,簡單方便,檢索速度快、范圍廣,能及時獲取新增信息。其缺點在于檢索準確性不是很高,與人們的檢索需求及對檢索效率的期望有一定的差距。像比較大的知名網站發布的信息和某些專業數據庫提供的數據(有出處的)比較可靠,而一些網絡論壇、博客文章等因為發表信息的自由性而使質量難以把關,只能作為參考。
另一種查找方法就是順鏈而行。一般網頁上都有很多鏈接,在網上查取信息時可以通過鏈接從一個網頁轉向另一相關網頁。有些類似傳統文獻檢索中的“追溯檢索”,一輪一輪地不斷擴大檢索范圍。這種方法可以在短時間內獲得大量相關信息,但是因為網絡鏈接很多,有的時候可能被一些搶眼的題目吸引,在順鏈而行的過程中偏離檢索目標,或迷失于網絡信息空間中。所以要提醒學生在網上瀏覽要有目的性,努力克制自己不被其他無關的信息所誘導。
2端正學術風氣
大學生將來要在各行各業中承擔起重要的社會責任,有的要從事學術研究工作。如果基本的學術規范意識和社會誠信品質不能在學術起步階段樹立起來,無疑將會對以后的學術研究和在社會上發展產生極為不利的影響。因此在大學生中開展誠信教育,端正學術風氣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那么如何端正大學生的學術風氣呢?
最近國內一些高校在對學術剽竊行為的懲治方面加大了力度。如前不久,因為剽竊他人論文和考試作弊,太原理工大學1名博士、兩名碩士、1名本科生被開除學籍。但是也有人認為,這種事后懲處有一定的震懾作用,但難有長效,作為高校教育工作者應該從多方面促使大學生學術態度的端正。
首先,教師要以身作則。“師者”不僅僅只是一個學問、技術的傳播者,更重要的,作為“師者”,還要做操守道德品性的榜樣。近年來國內抄襲、學術造假等事件屢屢發生,學術風氣引起多方面的關注。作為高校教師應該以身作則,自覺抵制這種不良風氣,為大學生樹立城信的榜樣。
其次,要讓學生清楚抄襲和學術引用的區別。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著作權法》,凡是在獨立署名的學術作品中未說明原作者姓名、作品名稱而使用他人作品者,均屬抄襲。引用則是“在指明作者姓名、作品名稱并且不得侵犯著作權人享有著作權”的前提下(一)為個人學習、研究或者欣賞使用他人已經發表的作品;(二)為介紹、評論某一作品或者說明某一問題,在作品中適當引用他人已經發表的作品。因此引用與抄襲之間的界限在于使用他人著述是否注明出處。凡是引用別人獨立的觀念或者成段的語言都應該注明出處。
第三,結合學生學術能力提出要求。教師應該充分考慮到大學生的學術能力,在論文寫作中提出一些切合實際的要求,避免過高和不切合實際的要求,以免加劇論文抄襲的泛濫。
3注意信息安全
網絡環境是一個虛擬的世界,我們無法對計算機另一端的人更多了解并信任。對于涉及個人隱私的信息或者有不良傾向的信息不要輕易向網上發送,尤其是一些商業信息如網上購物、網上招聘要謹慎從事。網絡雖是虛擬的空間,但并非和現實毫無關聯。網絡社會不過是建立在網絡技術之上的現實社會的一個組成部分,因此除殺人、強奸、直接傷害等直接人對人的犯罪活動外,其他現實社會中的犯罪現象在網絡中大都有所體現。比如,詐騙、偷竊、侵犯知識產權、侵犯個人隱私等,因此在網上的交流活動中一定要增強法律意識,保護個人權利不被侵害。
同時也要遵守法律和道德規范,不要侵犯他人的合法權益。比如,有關維護互聯網安全的法規中明確規定,利用互聯網侮辱他人或捏造事實誹謗他人、侵犯他人合法權益的應承擔民事責任。對于網上散布的虛假、恐怖信息,擾亂公共秩序、混淆視聽的信息,不能偏聽偏信,盲目跟風傳播。按照《刑法》、《治安管理處罰法》、《計算機信息網絡國際聯網安全保護管理辦法》的相關規定,這些行為都是要嚴格查處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中就有規定:“投放虛假的爆炸性、毒害性、放射性、傳染病病原體等物質,或者編造爆炸威脅、生化威脅、放射威脅等恐怖信息,或者明知是編造的恐怖信息而故意傳播,嚴重擾亂社會秩序的,處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造成嚴重后果的,處五年以上有期徒刑。”
4健康使用網絡
現代人在充分享受計算機網絡帶來的諸多方便與快捷的同時,也正經受著它帶來的種種心理困惑甚至痛苦。網絡成癮癥就是因此而產生的最為常見的心理障礙。網絡成癮的類型五花八門,有網絡交際成癮、游戲成癮還有信息成癮。信息成癮包括色情信息成癮和強迫信息收集成癮。所謂色情信息成癮是指上網者迷戀網上的色情文字、色情圖片以及色情圖像等。有專家指出,每周花費11小時以上用來漫游色情網站的人,就有色情成癮的嫌疑。所謂強迫信息收集成癮是指強迫性地從網上收集無用的、無關緊要的或者不迫切需要的信息。因懼怕所擁有的信息不足而不停地上網漫游或搜尋信息。有人把這種情況叫做網絡信息缺乏恐慌,有些患者下線后還擔心錯過什么“重要”信息,即使這些信息無關緊要,但總強迫自己下載到自己的計算機中。有的患者甚至夜間突然醒來,情不自禁地打開電腦,到網上“瀏覽”,看有沒有重要的信息。患有網絡成癮的人長時間使用網絡以獲得心理滿足,并經常出現焦慮、憂郁、人際冷淡、情緒波動、煩躁不安等現象,嚴重危害了自己的身心健康。因此要提醒學生自覺抵制不良信息,嚴格控制自己的上網時間,避免花費大量的時間在搜索和收集與自己工作、學習無關或者不迫切需要的信息上,造成學習效率的下降,影響身心健康。
參考文獻
[1]吳倬,張瑜.論高校網絡德育中需要處理好的五個關系[J].教學與研究,2005(11).
[2]趙子忱.信息化對思想政治教育方式的影響與對策[J].軍隊政工理論研究,200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