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防教育是為鞏固國防而對公民進行的教育,是國防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黨和政府一直高度重視和關注高校的國防教育,軍事部門、教育部門、高等學校對大學生的國防教育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高校的國防教育取得了很大的成績,為今后的高校國防教育積累了寶貴的經驗。在看到成績的同時,我們也應該清醒地認識到,普通高校的國防教育發展不平衡,重點高校抓得好、抓得實一些,一般院校特別是高職高專院校相對遜色。在面上,普遍存在“四重四輕”的情況:即重技能訓練,輕理論教學;重集中教育,輕過程熏陶;重學生教育,輕教學建設;重習慣傳承,輕改革創新。上述“重”是必要的、必須的,再“重”不為過;上述“輕”是忌諱的、致命的。就因為“輕”,使“重”失重,只有變“輕”為“重”,才能使兩者相輔相成、相互促進、相得益彰。普通高校的國防教育要在原有的基礎上更上一層樓,必須正視這些問題,雙管齊下,努力破解“四重四輕”難題。
一重技能訓練,輕理論教學
自1985年高校軍訓再次試點以來,特別是2001年5月國務院、中央軍委轉發《關于在普通高校和高級中學開展學生軍事訓練工作的意見》以來,全國高校相繼實施學生軍事訓練和軍事理論教學,軍事課列入高校教學計劃,成為高等教育的必修課程。絕大部分高校利用新生入校階段,集中3周左右的時間對新生進行軍事訓練,并安排在第一學期進行軍事理論教學。在實際操作過程中,無論是學校層面還是學生層面,對軍事訓練看得重,對軍事理論教學就不那么看重。在軍訓方面,到部隊請教官,時間安排比較充裕,隊列訓練、野營拉練、內務整理、射擊訓練等抓得緊,部分有條件的高校直接將學生帶到正規軍營,實打實地進行軍事技能訓練。在軍事訓練最后階段,一般進行閱兵,隊列評比,效果較好。而對軍事理論教學,有的安排在軍訓時間的雨天或者晚上,請部隊領導或校領導做一個講座就算完事,就是列入課表上課,大部分是以院(系)為單位,一百到數百名學生在一個大教室上課,由于教師素質參差不齊,組織教學難度大,效果就可想而知了,有的學校干脆沒有開設理論課。為什么會出現這種態勢,一是校方主要看中軍訓對于培養學生的團隊意識、組織紀律性作用、養成等有裨益,至于軍事理論課,課多課少關系不大;二是學生本身層面,軍事訓練圓了軍人夢,列隊訓練、野營拉練雖苦尤樂,射擊訓練新鮮刺激,再累也心甘,但對上軍事理論課,大部分學生難以激發興趣,認為大學生畢業后不去從軍,學不學軍事理論無所謂。說到底,都是一個認識問題、觀念問題。不更新思維,不解決認識問題,高校國防教育中重僅能訓練輕理論教學的現象難以根除。
二重集中教育,輕過程熏陶
教育部、總參謀部、總政治部在2002年6月頒布的《普通高等學校軍事課教學大綱》中規定,軍事理論課應當為學生提供中國國防、軍事思想、世界軍事、軍事高技術以及戰爭等方面的知識。按照這個規定,高等學校國防教育的內容是系統豐富的,加上軍事技能訓練,不僅需要相對集中的時間,而且需要分解任務,靜心設計和安排教學工作。目前普通高校開展國防教育的共性是與新生入學教育結合起來,基本上安排在第一學期新生軍訓時進行。應該說,各高校在這一時段內,是高度重視的,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第一,軍事訓練組織嚴密,黨委書記和校長親自掛帥,一名副校長親自抓,校武裝部、學工處、專業院系等部門和單位有專人負責,班主任全程跟班。第二,軍訓內容有具體安排,日常訓練緊湊有序。第三,軍訓教官有素養,對學生要求嚴格,訓練氛圍好。第四,穿插國防教育講座,講座準備較充分,組織嚴謹,整體效果好。第五,在集中安排軍事課程的第一學期,課程列入課表,實施學分制,有考核。
在集中進行軍事訓練和國防知識教育過程中和過程后,各高校對學生的國防教育仍存在許多的缺陷與不足,沒有注重教育過程的精心設計和策劃,更談不上努力營造教育氛圍,從以下幾點就可以看出:第一,部分校、院(系)領導和有關工作人員認為,搞了軍訓,訓練過隊列和專業武器射擊,就是進行了國防教育,完成了規定的任務。第二,軍事訓練雖然集中訓練了,但訓練的內容不是很規范和嚴格,因校而異,有關科目能省則省,如軍事地形學、戰術等科目難度較大,一般沒有訓練,部分高校甚至連專業武裝射擊都取消了。第三,各高校使用的軍事教材良莠不齊,專職教師稀缺,教學隊伍湊合應付,教學質量較低。第四,大一之后不再有系統安排,沒有貫穿大學教育的全過程,沒有利用各類媒體和有利時機對大學生進行國防教育的整體設計,很少有學校開設軍事理論的選修課程。
總之,普通高校的國防教育存在著重集中教育輕過程熏陶的弊端。重形式輕內涵,表面熱熱鬧鬧,效果平平常常,大學生對軍訓和國防教育的認知仍停留在集中軍訓的感性層面上,遠沒有上升到理性認識的高度。
三重學生教育,輕教學建設
正如前文所述,普通高校的國防教育存在諸多不足,雖然有許多客觀和主觀的因素影響,但其中一個令人尷尬的原因是高校國防教育的教學建設嚴重滯后,包括教學機構、教學資料、教學設施、教師隊伍等幾個方面存在不少問題,教師隊伍建設尤為薄弱。
首先,有相當部分普通高校還沒有建立真正意義上的軍事教學教研室,即使有名義上的教研室,它的定位、功能、作用沒有像院(系)一級教研室那么規范,除了教研室主任明確了以外,其他教學人員絕大多數為兼職教師,主要時間、精力都放在其本職工作崗位上,不可能像嚴格意義上的教研室軍事教學的環節、內容、手段、方法的改革,沒有開展教學研究和教學改革,不能發揮其應有的作用。
其次,教學條件方面的教學資料、教學設施配備存在嚴重缺失。由于從上至下的認知問題,也因為普通高校尤其是一般院校的辦學經費拮據問題,對軍事教學條件建設重視不夠,投入不夠,教學參考資料、教學輔助資料。
再次,教師隊伍建設任重道遠。應該說,教學質量最終取決于教師的水平,沒有高質量的教師隊伍,國防教育效果不可能有質的飛躍。目前,仍有部分高校沒有配備專職的軍事理論教師,擔任教學工作的教師,除了聘請少數軍事機關的教官外,大部分教師由高校武裝部或學工部門的管理人員兼任,即使有少量的受過培訓或獲得過軍事理論教育碩士學位的教師作為專職教師,由于待遇,職務晉升渠道不暢等原因,不安心本職工作。可以說,由于種種原因,相當一部分高校存在著師資力量不強,沒有形成專職的專業的教師隊伍。
四重傳統做法,輕改革創新
在國家層面,目前還沒有哪一部法律、法規或者條例能夠對普通高校的國防教育有嚴格意義上的約束功能和作用。教育部門、軍事部門相當一部分國防教育工作的文件,大多以“意見”、“通知”等形式下發,缺乏權威性與約束力,在普通高校內部還缺乏對國防教育高度重視和認識的情況下,其執行力、執行程度就會走樣,干得好與不好,教育效果如何,全憑匯報材料說話,即使有相應的檢查,也是走過場了事。
在高校層面,國防教育的內容和形式基本不變,長期老一套。主要領導,職能部門根據本校的傳統一貫做法,例行公事,教育內容基本不變,教育形式基本不變,教育手段基本不變,教育方法基本不變,要有變化,除非是部分項目微調,或延長幾天時間,或增加少數教學和訓練科目。近年,部分高校根據目前90后新生的特點,軍事訓練的強度還有所弱化。
在師資配置方面,仍有部分高校沒有配備專職的軍事理論教師,即使有獲得了軍事教育碩士學位的教學人員,也是安排在學校武裝部門和保衛部門合署辦公的機構內,相當一部分時間主要從事日常行政管理工作,其他兼職軍事教師,絕大部分由非教師編制的武裝部管理人員和有關政治輔導教師兼而代之,呈現出“雜牌軍”的狀態,與其他學科相比較,國防教育尚未真正成為一名獨立的學科,教師的專業化難以實現。
應該說,各普通高校在開展國防教育的過程中,也采取了系列措施以強化教學效果,但總體來說教育改革和創新滯后。筆者認為,普通高校的國防教育改革創新,應該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第一,建立嚴謹的國防教育管理體制。我們應該借鑒美國、俄羅斯、日本等國家的做法,國家設置專門的國防教育管理機構,各級教育部門和軍事部門應加強對高校國防教育的檢查和監督,加大檢查和評估力度,將國防教育工作納入對普通高校辦學水平評估的指導體系。第二,創新國防教育模式。各高校應發揮學科、專業的綜合優勢,變“封閉式教學”為“開放式教學”,變“靜態教學”為“動態教學”,變“單一軍事理論教學”為“專業滲透教學”,在深入、持久上下功夫,建立適應大學生知識結構和身心特點的開放式、探索式、誘導式等師生互動、雙向交流的新型教學方法,增強國防教育的針對性和吸引力。第三,拓展國防教育的平臺。我們要在總結現有國防教育成功經驗的基礎上,根據國防教育的特點,可以定期組織學生到附近軍事單位參觀、體驗,定期開展國防教育宣傳日,定期向學生開設國防教育講座,定期開展國防教育的征文活動演講,定期展示有關國防教育的圖片,定期在學校網站上登載有關國防教育的資料等,營造良好的國防教育氛圍,努力提升國防教育的效果。
天下雖安,忘戰必危;天下不安,國防尤重。國防理念強化、國防精神培育、國防人才培養是世界大國、世界強國治國安邦的首選戰略。我國普通高校的國防教育從縱向看,與自己比,有進步,有起色;從橫向看,與他人比,有差距,較落后。我們應該堅定信心,走出誤區,認真解決好“四重四輕”的弊端,努力做到國防教育觀念現代化、教學建設標準化,教育內容系統化,教育形式多樣化,使我國普通高校的國防教育邁上一個新的臺階。
參考文獻
[1]楊海東.高校國防教育現狀與對策[J].文教資料,2007(2).
[2]臺啟權.高校國防教育歷程及其啟示[J].當代經濟,2006(3).
[3]何慶文,等.普通高校國防教育課程設置于保障[J].國家教育行政學院學學校報,2008(1).
[4]毛芳才.高校國防教育課程建設應注意的幾個問題[J].高教論壇, 2006(12).
[5]姜雅靜.當前國外國防教育概覽及其啟示[J].吉林廣播電視大學學報, 2008(2).
[6]張利菊.中外普通高校國防教育比較研究[]J.教育探索, 2007(3).
[7]許定雄.論高校國防教育機制的創新[J].經濟與社會發展, 2011(1).
[8]劉曉魯.大學生軍訓教育的現狀及對策[J].中國西部科技, 2010(21).
[9]陳斯拉.校園文化建設對國防生的教育探究[J].內蒙古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10(7).
[10]于峰.普通高校國防教育實施策略的研究[J].佳木斯大學社會科學學報, 20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