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企業是社會領域重要的組成要素,也是聯系著千千萬萬企業員工幸福生活的基本單位,所以企業在社會發展的過程中應當主動承擔起自己的使命和責任,積極為企業和社會創造幸福。中國企業必須深刻理解幸福建設之于企業和社會的重要意義,在未來的發展中走幸福化的道路,把幸福管理落實到企業的方方面面,以人為本,提升員工的幸福感,走出中國企業的長青之路,實現社會幸福。幸福建設是企業的使命和責任
幸福建設是中國企業的必然選擇,中國企業要致力于打造幸福企業,積極主動地從企業內部和外部創造幸福的價值。在歷史方面,建國以來的國企就是一個大家庭,每個人都是一個單位人,企業不僅承擔著經濟責任,也承擔著讓職工幸福的責任,中國企業有這樣的光榮傳統。當今社會由于市場經濟的發展,許多企業忽視了對職工幸福的關注,但是國家在十二五規劃中提出要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更加注重GDP的質量和人民的幸福感受,所以“幸福”仍然是我國企業的使命和責任。
1、什么是幸福企業
幸福是人類社會恒久話題,伴隨著科技的進步和經濟的發展,人們的生活水平不斷提高,對幸福生活的訴求也越來越強烈。人們不再局限于物質生活的享受,對精神生活的追求也越來越強烈,其實簡單來說,幸福生活就要達到物質和精神生活的結合和統一。在追求幸福的大背景下,對幸福企業的關注也不斷增加,一些機構開始進行企業幸福狀況的調查。
從2010年5月開始,用友軟件集團發起的“幸福企業俱樂部”與計世資訊聯合,由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管理學院提供學術支持,圍繞幸福企業的認知、概念和判別標準對近千家企業進行了深入調研。并在第一階段調研的基礎上進一步對100家企業的高管進行了訪談,最后發布了《中國企業幸福指數白皮書》,以描述中國企業的幸福現狀和探索中國企業的幸福之道。調查顯示,國內大多數企業逐漸擺脫了生存的壓力,開始感知幸福、追求幸福,但多數中國企業對幸福的感知度不高,對幸福的追求不夠主動。中國企業總體幸福指數為56.7,多數企業的幸福指數在50到60之間,即大多數企業已初步品味到幸福,但是要么持續的時間不長,要么感知的程度尚淺。可以看出,追求幸福也越來越成為企業的訴求,但同時也說明中國企業的幸福度有待大力提升,而幸福感不強的最重要原因還是企業對于幸福建設的認識和實踐有待加強,中國企業應當擔負起建設幸福企業的使命和責任。
總的來說,幸福企業就是能夠創造幸福的企業,包括為企業、顧客以及整個社會創造幸福。一方面,幸福企業本身應當是幸福的,從企業的性質和構成來看,其中應該包括企業成功的業績,卓越的企業管理者,企業員工的幸福感,良好的企業文化以及和諧的內外關系等;另一方面,企業作為一個社會價值創造的主體,其幸福度還應該表現在企業要不斷地為社會創造幸福,這表現為企業要從自身與社會的打交道過程中積極承擔起各項社會責任,包括提供優質的產品和服務,樹立良好的形象,參與社會建設等。
臺灣著名的電子企業奇美集團就倡導為社會創造幸福的價值觀,其董事長曾有這樣一句話:“同樣一張紙,我覺得上面有圖畫比較有價值,但是一些人卻認為股票比較有價值!所以,或許有些人認為從早工作到晚,才不會被別人追上,這就是每個人追求‘幸福’的不同吧!”奇美電子的價值觀更偏向于人性化,倡導人和社會都要幸福美好,而不是一味的追求金錢利益,因此奇美也建立了奇美醫院和奇美博物館等為社會服務。
2、幸福是中國企業的使命和責任
從中國歷史的發展來看,傳統的商人如晉商徽商等都“以儒道經商”,最重要一點就是對社會道義的關注和承擔,積極參加各類社會建設,營造幸福生活。近代以來的實業家張謇、周學熙等人更是提出了“實業救國”和“實業興國”的口號,積極為中國社會的幸福生活而奔走呼號,并通過創辦實業促進社會發展。張謇作為我國棉紡織領域早期的開拓者,曾經創辦我國第一所紡織專業學校,開中國紡織高等教育之先河,還首次建立棉紡織原料供應基地,進行棉花改良和推廣種植的工作。另外張謇以家鄉為基地,努力進行發展近代紡織工業的實踐,為中國民族紡織工業的發展壯大做出了重要貢獻。所以從中國社會和歷史的發展來看,中國的企業有著建設幸福生活的優良傳統,這是新時代的中國企業需要繼承和堅守的。
當今社會中人們的幸福感特別是企業員工的幸福感并不令人樂觀,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作為經濟建設骨干力量的企業為了追求利潤的片面增長而忽略了企業幸福建設,甚至犧牲員工或者社會的幸福生活去賺取利益,沒有意識到利潤的賺取只是手段,企業的幸福和社會幸福才是最終目標。前面提到的臺灣奇美集團就把“企業是追求幸福的手段”作為自己的核心價值觀,這正是適應了時代的要求。所以,伴隨著經濟發展方式和社會生活方式的轉變,企業應當在這個過程中發揮關鍵性的作用,主動轉變經營理念,最重要的就是要把幸福建設作為企業的重中之重,這是社會賦予企業的重大責任,也是變革企業管理模式轉向幸福管理的客觀要求。
總之,從社會歷史維度和未來發展維度都說明建設幸福企業和幸福社會已成為中國企業的使命和責任,中國的企業要義不容辭地有所擔當,這也是實現中國化企業管理變革的必由之路。未來的中國需要涌現一批擁有大氣度的企業,幸福的中國企業應當成為中華民族的品牌和驕傲。
幸福管理是中國企業長青之道
幸福管理就是要把創造幸福價值滲透進管理之中,通過對人心的把握塑造企業員工積極健康的心理和愉悅的生活狀態,讓員工幸福地工作和發展。企業通過幸福管理既能夠實現自身健康可持續發展,又能夠很好地承擔起社會使命和責任。幸福管理—種全新的管理模式,但是,幸福管理絕非易事,需要從企業的各個環節入手加以展開,它是中國式企業的長青之道。
1、幸福管理的內涵
未來社會的發展是一個不斷追求幸福生活的過程,企業應當主動承擔起作為一個社會單位的責任和使命,為營造幸福生活做出貢獻。但是在幸福的視野下,大多數中國企業的現行管理方式都不能適應時代要求,都把企業管理作為一種管制和約束。如果要真正創造幸福的價值,企業必須變革自己的管理方式,實行幸福管理,幸福管理是實現企業長青和社會幸福的根本保障和重要手段。
幸福管理是基于創造幸福價值的管理,要在企業管理中建構企業的幸福力。幸福管理是以人為本的管理,但是要對人性形成正確的理解。以人為本并不是簡單地對人力資源的管理和利用,人力資源只強調了員工作為實現企業利益的手段,但是員工作為人還應當受到起碼的尊重。員工是需要全面發展的人,員工的健康心理和幸福生活應當成為企業的目的。因此,幸福管理更應該把員工的生活作為重心進行管理,要把員工當作現實生活中的人,只有生活幸福了才能夠為企業積極工作。
幸福管理是以心本管理為基礎的,可以說幸福管理是一項“塑心”工程,注重心理感受就是要以員工的幸福感為核心,工作幸福感是個體在工作過程中的一種積極的心理體驗,是比較穩定的自我主觀感受,同時也表現為一種積極的價值感,它從深層次體現個體通過工作實現自我價值的追求。幸福管理提倡員工價值的實現能夠和企業價值相統一,從而實現和諧的企業幸福,幸福管理的結果一定是員工幸福和企業幸福的整合。
在相同的條件下,如果采用了幸福管理的模式,企業的狀態就會有質的提升。美國羅森柏斯旅游公司的總裁海爾·羅森柏斯在接手公司時就曾創造了“快樂管理法”,讓公司的業績得到迅猛的提升。他積極了解員工的想法,調動他們的積極性,最終使公司成為世界著名的旅游公司。其實,快樂管理就是幸福管理,幸福管理增加了企業內部的心理資本,促進了員工個人的成長與業績的提升,為企業和諧發展提供了源源不斷的精神動力。
本研究的主題是企業幸福力的構建與EAP(Employee AssistancePrograms,員工幫助計劃,也稱員工援助計劃),其實通過中國化的]gAP來進行企業幸福力的構建就是幸福管理的重要內容,可以說中國化的gAP就是一種企業幸福管理的模式。一方面,中國化的gAP以“塑心”為自己的核心工作,積極塑造企業員工的健康心理狀態和企業文化氛圍,抓住了幸福管理的要義;另一方面,中國化的]gAP不局限于心理問題的救助,而把營造幸福生活作為自己的出發點和落腳點,致力于全方位地構建企業幸福體系,無疑是實現幸福管理的重要手段。
總之,幸福管理是一種新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模式,它既要通過管理來為企業贏得利潤,又要注重員工的需求和幸福感。幸福管理既要能夠激發出員工的積極性,也要通過制度的規范把這種積極性控制在合理的范圍內。它要求管理者通過幸福管理達到員工的自我實現,要改變員工的生活和工作狀態,使員工從工作中獲得快樂和幸福,幸福管理的實現對企業和社會幸福的實現都有重大作用。
2、用幸福管理實現企業長青
幸福管理突破了以往企業管理的種種缺陷,它作為一種全新的管理模式能夠為企業和社會創造幸福的價值,企業能通過幸福管理實現“義利并舉”,中國企業應當以幸福管理為指導謀求企業長青。
既然幸福企業是能夠不斷創造幸福價值的企業,那么幸福管理就應該從多個方面創造幸福。企業內部幸福需要從打造成功業績、提升企業管理者境界、構建員工幸福生活以及營造幸福企業文化展開,對外方面企業要通過建立和諧對外關系來創造幸福的價值,這也是進一步實現企業社會責任的體現。
第一,企業作為一個商業組織,物質幸福也是企業幸福的重要方面,幸福管理也意味著對企業業績的良好管理。如果一個企業沒有好的業績,那么它為企業利益相關者創造幸福價值的能力也是有限的。因此,保證企業優質的產品和服務,從而提升企業經濟業績也是幸福管理的要求。其實,中國化的EAP是全面的幫助體系,關注員工的幸福生活不僅要注重員工心理問題的解決,也需要滿足員工的物質生活。實際上,在企業生活中的很多心理和行為問題都出自員工在物質上沒有保障,所以幫助員工也意味著幫助員工提高生活水平。EAP的實施需要外部物質條件的配合,幸福管理不能忽視對企業物質幸福的管理。一個幸福的企業一定是取得經濟成就的企業,但是取得了經濟的成就不一定幸福,幸福管理還有更重要的內容,幸福的獲得需要同時滿足物質和精神的需求。
第二,優秀的管理者是實現幸福管理的前提,管理者的精神境界直接決定了企業管理的格局。管理者必須對幸福有全面的把握,這是“內圣”方面,進而要把幸福價值的創造貫徹到企業管理的各個方面,這是“外王”。
第三,要利用中國化的EAP積極幫助員工實現生活的幸福,構建企業幸福力。幸福視野下的EAP一定是吸收了中國傳統文化的EAP,通過結合西方EAP的有效方法和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幸福之道,中國化的EAP能夠很好地構建一支健康幸福的員工隊伍。總之,幸福管理是心靈和精神激勵的一種管理方式,其本質就在于以心本管理為基礎,激發員工的工作熱情和心智活動,讓員工在快樂中求發展,在發展中謀幸福。
第四,幸福管理需要注重文化管理,在企業中營造健康良好的文化氛圍。企業文化應當具有幸福感,要積極寬容,對員工產生感召力和凝聚力。對于中國企業,幸福管理要結合傳統文化中的仁愛、仁義和誠信等價值觀,這對于中國員工有獨特的感召力。EAP的服務就應該做到本土化,員工幫助計劃應該在企業文化的塑造方面有所作為,把企業的核心價值觀落實到員工的工作中。EAP服務要致力于建構一系列源自企業核心文化的員工自動反應模式,把高位的企業文化精神落實到員工個人的職責崗位和工作狀態中去,如此企業的核心價值觀才可以落地生根,從而達到企業價值與員工個人價值的統一。
第五,幸福管理還要處理好企業內外的各種關系,為企業構建和諧和睦的內外關系網絡。關系管理是中國本土企業管理的核心,關系中蘊含了豐富的幸福價值,在中國的關系社會中,幸福就意味著建立和諧健康的關系圈子。企業作為一個社會單位涉及到各種各樣的關系,幸福管理應當把關系管理作為自己的重心。中國化的EAP在幫助員工實現幸福生活的時候,一定要注重良好的關系對于員工心理狀態和幸福生活的重要影響,員工與企業領導、同事以及家庭的關系如何直接決定了員工的生活狀態。在企業幸福力構建時,我們曾提到在員工中形成一個穩固的相互支持的情感系統非常重要。比如婚姻感情失敗需要幫助的員工所形成的情感團隊,或者單親離異員工所形成的情感團隊,甚至是新入職員工的情感團隊,這些團隊的建設實際上就是要為員工構建可以依托的穩定關系。另外,對于一個企業的生存發展來說,它也必須與社會各個成員處理好關系。良好的關系可以成為核心競爭力,海外華人企業之所以取得巨大成就,其中很重要的原因就是經營好了各種關系,這是中國式管理的重要特征。因此,幸福管理在中國的文化中需要在企業和社會中營造和諧的關系。
綜上所述,幸福管理是基于中國的文化傳統和現實狀況出發的管理,它是有別于西方管理的中國式管理理論,需要發揮中國傳統文化的優勢,中國化的幸福管理才是中國企業的長青之道。中國化的EAP是實現幸福管理的重要內容,幸福管理的很多方面都需要借助EAP的理論和方法進行企業幸福力的構建。幸福管理緊緊圍繞著打造幸福企業進行多方面的探索,在實踐中積極創造幸福的價值,這是建設幸福中國企業的必由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