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精品課程是指具有一流教學內容、一流教學方法、一流教材、一流教學管理等特點的示范性課程。自2003年至2007年,總共評選出1700多門國家精品課程,對高等院校“質量工程”的建設起到一定領頭作用。本文從網絡精品課程的內容、技術、管理、運營等方面提出各種問題,并分析其問題產生的原因,并提出個人的一些對策。以期望為“質量工程”做點貢獻。
關鍵詞:網絡精品課程;人才專業化
中圖分類號:G642.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7712 (2012) 14-0172-01
一、前言
(一)研究資料。本研究的精品課程資料主要來源于網絡上各學校提供的國家精品課程。包含了2003年至2007年的1600多門,其中有部分由于各種原因而觀看不了。涉及了法學、工學、管理學、教育學、經濟學、理學、醫學、農學、信息科學、兩課、文學等各個領域的學科。研究的文獻主要來自中國知網關鍵字為“精品課程”的所以論文。
(二)研究方法。本文采用了文獻分析法(document study)。文獻分析法是一種通過收集和分析現存的、以文字、數字、符號、畫面等信息形式出現的文獻資料,來探討和分析各種社會行為、社會關系及其他這會現象的研究方式。
二、精品課程問題所在
本人從精品課程內容資源的原創性進行了統計分析。
本人在研究分析現有精品課程中發現網絡精品課程所出現的問題,并收集整理這幾年國家評選出的網絡精品課程的共性問題,做了個總括上的歸類描述。
(一)精品課程內容方面的問題。精品課程內容方面的問題主要是缺乏整體規范化。主要表現在課程內容組織呈現形式和教學內容信息方面的不規范。
1.網絡精品課程內容組織呈現形式上。網絡精品課程內容主要包括電子課件和教學視頻錄像,而精品課程的電子課件和教學視頻錄像有在線版或下載版兩種。這就造成了組織形式上的不統一。比如說用網頁做的課程中嵌入的卻是word的講義或視頻教程或其它文件信息,均需要下載后另外用不同的播放器播放。而下載版占了比較大的比重,下載版課件或教學視頻錄像都需要不同播放器來打開(學習者需安裝不同播放器才能進行學習),并且需要等待下載時間,通常有些課程內容下載時間比較長特別是比較大的視頻課程。
2.教學內容信息方面。不同網絡精品課程的信息含概面非常廣,數量也非常多,涉及到各種學科性知識,對網絡精品課程的教學內容具體信息的好壞難于考證。但我們以看的出大部分網絡精品沒有充分體現現代教學思想,多為書本的網絡搬家,或是采用PPT這種大綱式的方式來呈現教學內容。這些對于網絡上自主學習的學習者來講,與傳統課程相比沒有優勢,甚至不如傳統課程的學習效果。并且有一程量的網絡精品課程的教學內容只是某幾個章節的樣版。整體教學內容信息不全。
(二)網絡精品課程在技術方面的問題。成熟的網絡精品課程開發技術是網絡課程得以實現的先決條件。綜觀歷年評選出來的精品課程,雖然是網絡課程的優秀代表,但還是存在技術不成熟的問題。
1.課程打開速度慢,特別是視頻教學錄像。2.視頻錄像播放不流暢,部分需要下載的教學錄像下載等待時間過長。多數視頻錄像打不開,鏈接無效。3.沒有一個統一的平臺,各學校精品課程都有自成體系的課程平臺。整體課程平臺比較雜,不利于學習者快速掌握學習環境。4.部分網程課程模板實現不理想。如交互平臺,教師和學習者不能實現及時的交流。師生同步異步交互平臺不完善。在評價模塊方面,多數精品課程的評價分有三塊,學校評價,同行評價和學生評價。都主要是以證明表圖片形式呈現。沒有過程性評價。
(三)網絡精品課程在管理方面問題:網絡精品課程在管理方面存在比要嚴重的問題。在教學內容上缺乏嚴厲系統的管理。在考評管理上也不是很完善,比如說有些精品課程根本就沒有考評管理。在資源管理方面,沒有一個有組織有系統的的管理。這點是我國所以網絡資源的共性問題。在交互管理方面,如今在技術上可以實現實時和異步進行管理,但沒有真正意義上在精品課程使用起來。
(四)網絡精品課程在運營方面的問題:在運營方面的問題主要表現為訪問量少,宣傳力度不夠大,沒有實現真正意義上的優質資源的建設,交流與共享。
三、分析總結問題產生的原因
按照教育部頒發的國家精品課程的評做體系的一級指標,總共有五塊:教學隊伍、教學內容、教學方法與手段、教學條件、教學效果。一般教學隊伍由學院領導來組織,教學條件由學院領導來創建與提供。而教學師資隊伍決定了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與手段。也直接或間接影響了教學效果。由此看來,師資隊伍直接決定了精品課程的成功與否。因此網絡課程的建設很重要的部分是師資的建設。
雖然我國一直為現代化思想而努力,但在有歷史悠久的自已自足思想的中國人民,在實際的行為上不一定都能體現適合現代化生產的現代化思想。綜觀2003年至今的網絡精品課程,是各個高等院校專門為網絡精品課程開發設立項目開發組。隊伍成員基本上是學科教師與計算機教師(教育技術人員)構成1+1開發模式,或以學科教師獨立開發的模式。我們知道,這種開發模式缺少嚴格遵循一般項目開發的過程與規律,缺少理論上、技術上、質量上的規范。在以教師為主的網絡課程開發師范隊伍中,我們知道,高校教師多來自非師范類院校,其具有系統的學科知識,但在教育教學理論與方法方面缺乏系統的培訓,并且廣大教師對規范的網絡課程的沒一個定式。
開發過程中的技術教師人員,由于水平能力的有限基礎上,只是根據自己的理解與認識進行開發,都自成體系。課程形式多種多樣,課程差重點也不一樣,造成無法有效的交流和共享優質資源的思想。
在一門網絡課程的開發建設過程中,我們知道其工程量耗大。師資隊伍中的教師既要提供優質的教學資源,又要開發優秀的課程平臺。教師既要保證技術上的沒問題,又要保證課程的質量,并且每年評選出來的精品課程沒有得到很好的后續維護及使用宣傳。我想,現今網絡精品課程出現的這樣那樣的問題是顯而易見的。而精品課程的評選一定要有網絡課程,這樣容易造成一味追求技術上的盲目,從而也無暇投入更多的時間去提供完整且富于現代教育思想的課程內容。最終促使網絡精品課程流于形式。
針對于上述問題產生的原因,我們知道分工不夠明確是問題存在的主要原因。如在內容組織呈現形式和教學內容信息方面可以有個專門的隊伍負責任,這個隊伍可以由教學經驗豐富的老師來提供完成。在技術方面的問題,應該要有專業的技術人員來輔助教師完成網絡精品課程的制作。傳統的教育都必需有個管理機構,比如說大大小小的教育局等。網絡課程當然也需要有個專門對網絡課程進行管理的組織。至于運營方面的問題,可以有專門的運營策劃小組,來讓我們花這么多的心血做出來的精品課程能使用起來。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國家精品課程評估指標[EB/OL].[2007-04-15].http//jpkc.open.ha.cn/admin News File/2005722165930368.doc
[2]朱凌云.網絡課程評價[J].開放教育研究,2002(1):2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