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信息資源規劃理論的重點就在于有效利用發達國家先進的數據管理理論和信息工程方法來做好資源管理和數據管理的基礎,有效地保證集成化的軟件工程開發。本文首先分析了信息資源規劃理論的特點,其次,就信息資源規劃理論在軟件開發中的應用步驟進行了深入的探討,提出了自己的觀點和建議,具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關鍵詞:信息資源規劃;軟件開發;應用
中圖分類號:G20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7712 (2012) 14-0079-01
一、前言
軟件工程是一類工程,它借鑒了傳統工程的原則和方法,以求高效地開發高質量軟件。其中應用了計算機科學、數學和管理科學。計算機科學和數學用于構造模型與算法,工程科學用于制定規范、設計模型、評估成本及確定權衡,管理科學用于計劃、資源、質量和成本的管理[1]。
同時,伴隨著企業信息化應用水平和建設深度的不斷深入,企業業務的迅速發展極為需要有自動化、集成化的信息管理系統來予以支撐。但是由于企業信息化建設過程中總體規劃不足或者頂層設計不夠明確等原因而導致企業信息管理系統的信息孤島嚴重、擴展性和集成性較差,對于企業信息化實現跨越式發展造成了嚴重的約束,所以信息資源規劃理論的應用就顯得尤為重要,本文就在軟件開發中信息資源規劃理論的應用進行探討。
二、信息資源規劃理論的特點
信息資源規劃理論的重點就在于有效利用發達國家先進的數據管理理論和信息工程方法來做好資源管理和數據管理的基礎,有效地保證集成化的軟件工程開發。比如,一個大中型企業的原材料采購、產品產生和產品銷售、成本核算與銷售利潤等,涉及整個企業的各個部門、各個車間、各個職能機構乃至其他多個外部相關企業或事業單位,因此,孤立的數據處理已經不能完全滿足生產管理的要求。事業單位、機關、學校、體育衛生信息的管理也是如此,由此可見,信息資源規劃理論極為有效[2]。
基于信息工程的角度來看,信息資源規劃能夠有效解決軟件工程(微觀方面)和信息戰略規劃(宏觀方面)之間的相互溝通、相互操作的問題,也是信息系統集成或者建設過程中的規劃階段。
基于目標的角度來看,信息資源規劃可以有效做到“源頭唯一、標準一致、共建共享、集中集成”,同時也能夠對信息化過程中的“信息孤島”進行有效避免。
基于實踐的角度來看,信息資源規劃主要包括支持工具、系統建模、需求分析等工程技術。信息資源規劃可以搞清信息需求,幫助企業對業務流程進行梳理,建立相應的企業信息系統模型和信息標準;重新開發、選購、優化改造這些不符合的應用,提升整合和繼承那些符合的應用。
三、信息資源規劃理論在軟件開發中的應用步驟
信息資源規劃理論在軟件開發中整個過程中都會發揮極為重要的作用,信息資源規劃的好壞與軟件開發質量和軟件后期維護工作密切相關,不可忽視。
(一)需求分析
信息資源規劃理論在軟件開發中的第一階段就是需求分析,需求分析主要包括兩方面,分別是對數據和對功能的需求分析,以此來對企業內部的業務過程進行有效的定義,如果軟件開發人員沒有和客戶就軟件進行有效地需求分析,那么往往就會在軟件開發過程中出現很多的問題,這實際上也是傷害了客戶的利益。在這種情況下,我們就應該按照信息資源規劃理論的規定將整個項目需求轉化成各階段所需資源、具體詳細的各階段任務、各階段項目計劃,同時建立起三種模型,分別是最差情況模型、一般情況模型、最佳情況模型。另外,為了給軟件質量檢驗和軟件檢測留出較為充裕的時間,應該有效地對有效資源的利用進行規劃,用計劃草案中的數據來進行說話[3]。
首先對企業對于軟件的需求進行詳細的了解,定義企業內部的外單位和職能域,對信息系統邊界有效確定,搞清職能域內部、外單位與職能域、各職能域之間的信息流,,對各職能域的DFD數據流圖進行認真的分析,這樣就可以對職能域的業務活動和業務過程組成熟悉起來。第二,對那些和業務過程有關的數據類進行定義,規范化、分析、分類用戶視圖(屏幕表單、報表、單證等)。第三,為了軟件的后期開發,應該根據用戶視圖和數據流來對各職能域的數據流量進行有效計算。通過上述工作和步驟,可以有效地確定軟件開發的各業務元素之間的關系,有效地建立相應的業務模型。
(二)制定信息資源管理基礎標準
信息資源管理基礎標準的選用可以有效決定軟件開發的質量,主要分為五類,分別是信息分類編碼標準、數據元素標準、邏輯數據庫標準、概念數據庫標準、用戶視圖標準等,結合客戶的需要來進行選擇。
(三)系統建模
系統建模包括系統數據建模和系統功能建模兩方面,可以總體描述和概括信息資源,也能夠規范化表達和定型客戶的需求。整個信息資源規劃過程中最重要、難度最大的工作就是系統數據建模,由全域數據模型和各子系統數據模型來組成,按照內在的聯系組織來將功能模型所需數據全部聯系起來,基本表(Base Table)是系統數據建模模型的實體,一般采用簡化的E/R圖(實體聯系圖)來將其各子系統聯系起來。
系統功能建模是對于軟件開發中的規劃分析人員和規劃小組的經驗和業務水平有效考研,概括性地將系統功能結構進行表示。
在系統建模時往往采用原型化方法,而原型化方法有追加策略、廢棄策略兩種不同的策略。其中,廢棄策略是最為常用的方法。先建造一個質量要求不高、功能簡單的系統模型,然后再反復修改這個系統模型,以便形成較好的軟件開發思想,再設計出可靠、一致、準確、完整的最終系統,最后完全廢棄不用原始的系統模型。
(四)建立信息系統體系結構模型
建立信息系統體系結構模型實質上就是有效地結合數據模型和系統功能模型。主要通過U/C矩陣來掃描系統體系結構模型,通過構造U/C矩陣來對各子系統邊界進行有效劃分,對各個子系統和整個系統之間的關系進行明確。
參考文獻:
[1]劉章書.普通高校數字教務系統的功能需求分析[J].曲靖師范學院學報,2006(06):134-137.
[2]朱寅非.淺析軟件開發項目中的需求分析[J].南京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06(04):150-155.
[3]吳鵬,汪健.結構化分析方法之應用實例—DCR-16電腦自動輸入/輸出控制系統[J].阿壩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4(04):140-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