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市場經濟發展,黨政領導干部和國有企業領導人是否認真履職成為一個突出的問題,對此,國家提出“經濟責任審計”,本文就經濟責任審計的含義及其實施問題提出了相應思考。
關鍵詞:市場經濟;經濟責任審計;防治腐敗
中圖分類號:F239.4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7712 (2012) 14-0088-01
開展對黨政領導干部和國企領導人經濟責任審計是黨中央和國務院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加強領導干部隊伍管理和監督,提升干部素質、防治腐敗,建設高效廉潔干部隊伍的重大舉措。經濟責任審計涉及審計職業的專業性,更涉及審計對象的特殊性,如何開展和做好這個工作是關系國家經濟發展的一個重大課題。
一、經濟責任審計的由來和特點
受托責任關系是審計產生的基礎,而經濟受托責任關系則是經濟責任審計產生的基礎。市場經濟條件下,黨政領導干部和國有企業領導人員作為經濟事項的直接管理者或經營者接受政府準確的說人民大眾委托履行國有資產管理,政府財政收支管理等經濟管理職能。為了督促管理人員更好的完成受托責任,政府則指派審計機關對領導干部和領導人員完成經濟使命的情況進行審計和檢查。可以看到經濟責任審計的實質就是政府委托審計機關對管理者完成經濟責任的情況進行審計,是一種特殊的審計活動。
經濟責任審計作為一種特殊的審計活動,其特殊性表現在:
1.它是對干部任期內完成經濟責任的情況進行審計,因此是經濟監督與行政監督,對人監督與對事監督的結合;
2.它是政府機關指定的審計機關對領導干部進行的強制審計,而不是審計機關自行安排的,也不是領導干部可以自由選擇的;
3.它要求對審計機關審計過程發現的經濟問題分清責任,并作出評價;
4.它的審計結果具有特定的利用價值,是干部管理部門行使干部任免等職能時的重要參考依據。正因為如此,它在審計過程中受到的人為因素干擾的可能性更大,受到的阻力可能更多。
5.經濟責任審計的主要內容包括:企業資產負債損益真實性情況審計;企業管理經營情況審計;干部遵守廉政情況審計
二、經濟責任審計的必要性
(一)經濟責任審計是建立市場經濟的必要要求。改革開放以后,中國開始全面的市場經濟進程,市場要放開、經濟要發展,需要一批有著先進意識和改革思想的管理和經營者,需要這批管理和經營者持續的為市場輸入活力。這就需要實行經濟責任審計以監督和激勵這批人員。
(二)對管理經營者實施定期經濟責任審計和離職經濟責任審計,先審后離,是國有資產保值增值的需要。市場經濟中,政府放開國有企業,管理者權利增加,自我意識加強,容易產生道德問題,導致國有資產流失,人民利益受損。對管理經營者進行任期定期經濟責任審計和離職經濟責任審計,先審后離,問題不解決不得離開,有利于保證國有資產保值增值。
(三)經濟責任審計是防治腐敗,建設高效廉潔干部隊伍的需要。市場經濟條件下,如果對領導干部和經營管理者沒有一定的約束,則容易滋生腐敗,導致其墮落;對領導干部如果沒有一定的任期經濟成效考核和獎懲機制,領導干部也沒有足夠的動力提升管理水平,促進經濟發展。因此經濟責任審計也是防治腐敗、建設高效廉潔干部隊伍的有效舉措。
三、經濟責任審計的注意點
(一)重視經濟責任審計中的審計失敗風險。經濟責任審計歸根結底是一種特殊審計,鑒于審計對象的特殊性,如果審計者沒有足夠的權威和獨立性,就無法對這批領導干部和經營管理者實施有效的審計,審計過程中可能受到各方面的干擾,審計人員也可能被賄賂“拖下水”,使得審計風險加大。
(二)確定審計責任時要注意可控性和會計信息的局限性對經濟責任確定的影響。特別要注意區分集體責任和個人責任、主觀責任和客觀責任。領導干部和經營管理者在作出決策時,有的失誤和損失是無法控制的,如地震等重大自然災害,對于這類不可控的因素,只能要求其對沒有采取有效措施減少損失負責,而不能對災難本身的發生負責;其次,會計信息本身具有局限性,如當前對部分資產的歷史成本計價原則,使得資產不能如實反正當前狀況,這類責任也不能歸到其身上。
領導干部和經營管理者作出決策時有的是集體通過的,有的是其個人審批,對于集體決策的失誤,只要求其承擔管理責任,對個人決策的失誤則要承擔全權責任。此外,還要分清此責任是主觀造成還是客觀原因,公正的對待管理者。
(三)既要注重微觀經濟責任審計還要延伸到宏觀經濟責任審計。對微觀經濟責任的審計相對比較容易,如審計報表非常客觀,但是對黨政機關干部的宏觀管理責任審計相對則較難。一方面宏觀決策的作出本身就是一個眾說紛紜的兩難問題,其次宏觀決策難以用標準進行衡量。但是經濟責任審計仍然應該延伸到宏觀領域,用經濟的平穩運行等宏觀指標作為考核,在分清可控因素和不可控因素,主觀責任和客觀責任的基礎上,對其進行考核。
(四)界定責任人時向關聯方延伸。在《企業會計制度》中明確,企業負責人對企業的會計信息負責,因此,通常在提到經濟責任時,總把目光對準領導人。經濟責任審計中應明確責任人及關聯方。對領導干部直接指揮造成的經濟責任應要求其全權負債,領導干部下屬決策造成的經濟損失,則不能要求其承擔全權責任,否則的過高的風險會打擊其積極性。
(五)經濟責任審計之后對經濟責任的評價應該制定一套全面的指標,予以客觀化。對此,筆者的建議是針對不同級別干部制定不同的評價指標體系。對黨政領導干部以評價經濟發展情況、財政收支情況、居民收入增長情況和遵紀守法情況為重點;對企業領導人以企業盈利性、成長性、發展性,報表真實客觀性,領導人廉潔自律性為重點。嚴格按照指標考評領導干部和經營管理者,作為對其進行獎懲和考評的依據。
(六)把內部審計和經濟責任審計相結合。經濟責任審計不能只重視最后的外部審計,應將防微杜漸貫穿到平時工作中。企業和機關設置內部審計部門,設計良好的內部控制制度,直接由政府管理,隨時抽查,加強其經濟責任意識。
(七)不要先離任后審計,堅持先審后離。領導干部離任后,有的資料查找會相對困難,在新手接任之前還可能出現無人管理的空當,因此要求領導干部審計后離任,交接不清不得離任,能更有效的實施經濟責任審計。
(八)加強人員培訓,全面提高審計水平。經濟責任審計是一種特殊的審計,是針對特定對象的審計,要求專業知識多,人員素質高,應提高從業人員的入門檻,在具有相應工作經驗的人士中挑選高素質人才。此外,還要不斷加強從業人員的培訓,利用高科技手段審計,完善科學指標建設。
參考文獻:
[1]王明洲.突出重點、用好成果,提高經濟責任審計的針對性和時效性[J].當代審計,2011,3.
[2]方偉明.經濟責任審計若干問題之我見[J].江西審計與財務,20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