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軍“斯特瑞克”旅的全稱是“斯特瑞克旅戰斗隊”,由于裝備基型戰斗全重不足20噸的“斯特瑞克”步兵戰車,全旅的可部署性與靈活性明顯超過一般的重型裝甲部隊,因此被美軍視作“全頻譜早期進入部隊”,希望其能完成多樣化常規作戰任務。
“斯特瑞克”旅組建不久,被派遣到伊拉克和阿富汗參加實戰,盡管被各種高技術“武裝到牙齒”,但還是暴露出很多不符合戰場需求的不足。不過,我們不能因為“斯特瑞克”旅目前存在的不足就完全否定這種新型部隊的價值,或許通過完善后,“斯特瑞克”旅最終
能夠在世界軍隊之林中“站穩腳跟”,影響到未來陸軍發展方向。
全新的“快速反應部隊”
美軍組建“斯特瑞克”旅的初衷是提高地面部隊的部署能力,使兵力反應速度大幅提升。近期幾場局部戰爭表明,傳統陸軍重型部隊雖然打擊和防護能力強大,但是由于其裝備大多數沉重不堪,輸送不便,這促使美軍發展一種全新的“中型部隊”,主要裝備能夠使用重型運輸機投送的步兵戰車。
首輛“斯特瑞克”就在這種背景下,于2003年11月進入美國陸軍序列,從而成為美國陸軍數十年來首款8×8驅動的步兵戰車。“斯特瑞克”基型車可搭乘2名駕駛員和一個班的9名士兵,戰斗全重約19噸,最大時速約100公里,最大行程500公里左右。相比動輒60噸以上的主戰坦克和30噸以上的履帶式步兵戰車,“斯特瑞克”由于重量較輕,可以裝載進C-130“大力神”系列運輸機,快速抵達“應急區域”之后即可投入戰斗,大大提高了美國陸軍的戰場投送速度。因此,“斯特瑞克”旅就成為名符其實的“快速反應部隊”,受領了在96小時之內部署到世界任何地區的高強度任務。
總體上看,“斯特瑞克”旅具有較強的實驗性特點,屬于美國陸軍由傳統部隊向未來部隊轉型的中間產物,其組建過程不斷改動,目前美軍試圖把“斯特瑞克”旅打造成為“全能型”中型輪式裝甲部隊,為了使該旅獲得全面的戰斗能力,至少研發了10個型號的“斯特瑞克”變形車:基礎步兵戰車、120毫米自行迫擊炮、105毫米火力支援車、反坦克導彈發射車、戰場指揮車等等。
根據當前計劃,在2011~2015年間,美國陸軍將保持4個集團軍司令部、18個師部和73個作戰旅(現役45個、后備役28個)的規模。這73個作戰旅中,將有 40個步兵旅、8個“斯特瑞克”旅和25個重型旅。所以從總體上看,“斯特瑞克”旅在美軍中的比例是在不斷增大的,第2步兵師第3旅有幸成為美軍第一個“斯特瑞克”旅。
然而,實戰表現給“斯特瑞克”旅的堅定支持者們澆了一盆冷水。“斯特瑞克”旅組建不久就被派向戰場,不過在伊拉克和阿富汗的實戰環境中,“斯特瑞克”車族暴露出的最大問題就是防護能力不足,打擊能力也差強人意,即使強大的戰場態勢感知能力與聯合作戰體系也無法完全彌補這些弱點,導致“斯特瑞克”車族被反美武裝的普通RPG火箭筒和“土炸彈”摧毀的情況屢見不鮮。
為此,美國陸軍開始加速對其的改進工作。起初,通用動力公司為“斯特瑞克”車族加裝了柵格裝甲,提升了對RPG火箭筒的防御能力。然而,套上“鐵籠子”的“斯特瑞克”車族在遭遇路邊炸彈時,照樣會被掀翻,車內難以迅速逃生的美軍士兵依舊出現不少傷亡,一時間,“土炸彈”似乎成了“渾身高科技”的“斯特瑞克”的克星。認清了主要威脅,美軍又裝備了一種足以抵御大威力“路邊炸彈”襲擊的新式“斯特瑞克”,其最大的特點是底盤采用雙V型防爆設計,裝有附加裝甲,使得防護能力大幅度提升。另一方面,與重型坦克相比,“斯特瑞克”車族的打擊能力也偏弱——原版基型“斯特瑞克”安裝有“通用遙控武器站”,可選擇裝備一挺重機槍和煙霧彈/榴彈發射器,這樣的配置用于自衛尚可,用于主動攻擊則明顯不足。為了增強打擊能力,美軍已開始將“標槍”反坦克導彈集成到“斯特瑞克”的遙控武器站上,初步規劃為每車裝備3枚,可打擊2500米范圍內的較高防護水平
目標——這既包括對游擊隊、恐怖分子經常藏身的民房和掩體,也包括未來正規戰中的敵方裝甲目標。可以說,“標槍”使“斯特瑞克”可為步兵提供較強的火力支援。
“信息化”陸戰模塊
傳統的裝甲機械化作戰力量主要是在機動、火力和防護三方面追求最佳平衡,而“斯特瑞克”旅除了在機動方面優勢明顯外,火力與防護方面都明顯不如傳統的重裝機械化部隊。而“斯特瑞克”旅卻能逐漸受到美軍青睞,奧秘就在于“信息化”三字。很多專家認為,美
軍陸軍現役部隊中的典型——第4機械化步兵師雖然是一支先進的數字化部隊,但也只是在傳統部隊的基礎上“鑲嵌”改進而成的,其基本建設思路尚未脫離冷戰時代影響;“斯特瑞克”旅的組建則是在全新思路基礎上進行總體設計的,因此網絡中心戰能力遠遠超過傳統部隊。
為了適應未來作戰需要,美軍為“斯特瑞克”車族配置了多種先進的信息化設備,其中最值得一提的是“21世紀部隊旅和旅以下作戰指揮系統”(FBCB2)。眾所周知,美國陸軍早在20世紀90年代就形成了三級式的一體化陸軍作戰指揮系統,從高到低依次為“全球指揮控制系統陸軍部分”(GCCS-A)、“陸軍戰術指揮控制系統”(ATCCS)和FBCB2,而作為旅級作戰部隊,“斯特瑞克”旅主要通過FBCB2融入陸軍整體作戰指揮系統,是世界各國同類系統中為數不多的經過實戰檢驗的成熟系統。除了FBCB2,“斯特賴特”車族還裝備了“全源情報分析系統”、“增強型定位報告系統”和“聯合戰術信息分發系統”,都是為了幫助其在復雜的戰場信息環境下高效作戰。而為了給這些系統提供完善的網絡環境支持,“斯特瑞克”旅又實現了戰術互聯網,幫助車輛在機動中保持強大的戰場感知能力和信息共享能力,這堪稱“斯特瑞克”旅較之傳統裝甲部隊的最大優勢。
但正如前述,雖然擁有戰場態勢感知與信息共享方面的優勢,“斯特瑞克”旅打擊力與防護力不足的問題依然無法回避。美軍解決這一問題的方案核心是突出信息優勢,當遇到自身難以對付的戰場目標時,“斯特瑞克”旅可以通過戰術互聯網,與空中力量進行緊密協作,及時獲得空中火力支援。目前“斯特瑞克”旅已經實現了將車載“增強型定位報告系統”(EPLRS)與F-16等戰機上的態勢感知數據鏈(SADL)的無障礙交流,借助數字化網絡
進行聯合作戰—— F-16等戰機作為后發攻擊力量,為“斯特瑞克”提供更加及時精確的火力支援,削弱敵軍抵抗能力,防護己方側翼并遮斷敵后方;“斯特瑞克”步兵戰車安裝的EPLRS能幫助在戰機的座艙顯示器上精確指示出己方車輛位置,降低因意外投彈而導致的誤傷友軍的幾率。而除了火力支援,空中力量還能夠通過數據鏈,向“斯特瑞克”旅提供更加及時的情報支援。
穩中求變的編制模式
一種新型的作戰力量要最終發展成熟,除了理念創新與裝備研發外,還需要在實戰中進行不斷磨礪,增強其對于現實戰場環境的適應能力。最初,美軍認為“斯特瑞克”旅具有強大的信息獲取/交流能力,可以為部隊、單個作戰平臺甚至單兵提供接近實時的態勢感知信息和敵我識別信息,足以適應多種作戰環境,尤其適合進行城市作戰,應對與零散游擊隊武裝的“無中心式作戰”更是不在話下。但是伊拉克和阿富汗戰場的現實,還是讓那些對“斯特瑞克”旅期望過高的人不得不調整心態,也催促著美軍加快“斯特瑞克”旅的持續改進工作。
值得注意的是,除了進行車輛火力、防護方面的改進,“斯特瑞克”旅的編制也在理論與現實的碰撞中不斷成熟。
美軍曾經設想:未來陸軍部隊應該大幅度減少自身編制的作戰與后勤保障力量,實現進一步減輕重量,從而可以更快地進行戰場部署;至于作戰需要的情報保障、火力支援和后勤保障,則主要由空中力量來提供(比如讓陸軍融入空軍情報系統,用空中近距火力替代傳統的炮兵火力,甚至后勤保障也更多地通過空中投送方式來解決)。這種設想下,美軍自然而然地推論:陸軍部隊只需要以輕型裝甲車輛為主體的單純的地面突擊力量。
然而就目前的技術條件而言,這種設想過于理想化,哪怕美國陸軍部隊中最前衛的“斯特瑞克”旅仍然保持了強大的車載情報、火力和后勤保障力量——“斯特瑞克”旅除了編有充當作戰主體的機械化步兵營,還編有情報連、炮兵營、裝備支援營、反坦克連、騎兵(機
械化偵察)營、工兵連和通信連——這樣的編制與普通機械化步兵旅沒有本質的區別。顯然,作為“過渡部隊”的“斯特瑞克”旅,其編制還是以穩妥為主,在重視融入網絡中心戰的同時,仍然強調自身的攻防能力與獨立保障能力。可以預見,這種編制模式在未來較長一段時
間內不會發生太大的變化。
結語
既然要兼顧融入聯合作戰與自身獨立作戰兩方面的需求,“斯特瑞克”旅的當家裝備已經不下10 種變形車,其功能囊括了兵力輸送、火力打擊、偵察、防化、綜合保障等等,使得“斯特瑞克”旅稱得上是裝甲部隊中的“全能選手”。但實戰表明,這種中型裝甲旅仍然無法完全替代重型機械化部隊,顯然“輪式陸軍”要完全替代“履帶陸軍”尚需時日。而在美軍近期的編制規劃中,“斯特瑞克”旅與傳統步兵旅、重型旅之間將保持著一種相對平衡狀態,“斯特瑞克”旅的數量可能還會增加,但不會從整體上替代傳統部隊。畢竟,任何作戰部隊的能力都是有局限的,根據作戰環境和對手而進行科學組合,也許才是真正的用兵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