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軍事變革的階段性總結
軍事文摘:美國國防部長蓋茨2月25日最后一次以國防部長身份在西點軍校進行演講。他在演講中表示:未來美軍不應向其他國家派遣地面部隊,美國陸軍應壓縮規模和削減開支。很多軍事專家認為這是一次戰略性的重要演講,首先請李老師對蓋茨的這次演講進行一個簡要評估。
李曉寧:蓋茨當了兩任政府的國防部長,為兩黨服務,這是這些年很少見的。他還做過中央情報局局長。他在國家安全領域擁有豐富的經驗,可以說是老謀深算的一個人。他2011年2月25日在西點軍校演講以后,下一屆政府不是他當國防部長了。所以他講話意味深長,是一個總結性的講話。
這個講話不僅是他個人對美國國家安全、使用軍事力量方面的一個看法,也是對整個美軍新軍事變革一個階段性的總結。新軍事變革開始時有很多嘗試。隨著軍事技術的發展、國際形勢的變化,特別是戰略目標的變化——也就是敵人的變化,美國國家安全戰略有了很大改變。一個階段以后,大概可以總結那么幾條,今后向什么方向發展?蓋茨這次做了一次明晰的闡述。
蓋茨對美國在這個軍事革命時期軍事力量的使用、軍事力量的構成、戰法提出了原則性的看法。我想這個看法會體現在今后各個國家的軍事變革當中,對于國際政治和美國安全國家戰略,甚至是北大西洋公約組織的戰略恐怕都有很大、很長時間的影響。常說的“出水才看兩腳泥”,變革已經露出端倪了。現在基本能看出一些傾向性的東西。
占領型戰爭的終結,控制型戰爭的到來
軍事文摘:蓋茨講到:在我看來,今后任何一名國防部長,如果建議總統再次向亞洲、中東或非洲派遣規模龐大的美軍地面部隊,他就應當像麥克阿瑟曾經精辟地指出的那樣“檢查一下自己的腦子是否正常”,這是美國人的良心發現,還是對戰爭有了新的理解?
李曉寧:這是個非常重大的問題。世界上有戰爭以來,基本的戰爭形式是攻占對方領土,摧毀敵方有組織的抵抗力,獲取敵方資源,實施全面占領——我簡稱為占領型的戰爭,最終還是要靠地面武裝力量占領敵方領土。
自海灣戰爭以來,美國海空力量的精確打擊在整個攻擊行動中占了主要部分,到了伊拉克戰爭的時候也是空軍先行,科索沃戰爭也如此,地面戰爭基本沒有介入,全是海空打擊。打擊對方的防御力量、通訊樞紐、交通樞紐、工業樞紐、能源網點等等,打擊它的電視臺這些地方,使得對方屈服。科索沃的結果就是對方屈服了,隨后地面部隊才去占領,不是打進去的,是開進去的。
伊拉克戰爭,咱們看它的第三機步師、海軍陸戰隊第一師,高速推進,像汽車拉力賽一樣,沒有碰到什么阻礙。實際是海空力量,主要是空軍的力量把前面阻礙的防御力量都打掉了,把對方的坦克部隊全部打掉,沒有什么有效的抵抗了。
那么隨著這個變化,現在從占領型的戰爭轉向了控制型的戰爭。控制型的戰爭,咱們中國人武術里講“一寸長一寸強”。海空優勢,尤其是空中優勢,包括導彈的使用,我夠得著你,你夠不著我,我可以打你,你打不著我。所以說攻擊方面,它占很大便宜。美國人
就是這樣。由此咱們說美國的軍事變革屬于2.0版,歐洲屬于1.0版的。
所以通過攻擊阿富汗、伊拉克,美國人總結出來經驗就像剛才蓋茨講的那個:如果輕易地派地面部隊進行大規模占領的話,那是非常得不償失的做法。比如說伊拉克戰爭打了多少年了,從2003年3月20日開始,打了八年了。阿富汗戰爭更早,打了近十年。這兩個地區花了上萬億美元,占領伊拉克之后,還要給每個家庭補助很多錢。要搞戰后重建,花的錢多了去了,美軍待在綠區里面,跟原來日本鬼子呆在炮樓里一樣,不敢出來,出來就打你。他們扶植的那個政權,一旦你走了,那個政權很難維持。用馬基亞維里中世紀的那句話:戰爭總是在你愿意的時候開始,在你不情愿的時候結束。他指的就是戰爭的發動者,戰爭發動者都是在愿意的時候開始的,結束的時候都是其不愿意的時候。現在奧巴馬應該明白。
軍事文摘:蓋茨曾講到:在美國政府削減國防財政預算的背景下,最合理及頂層的解決方案是,預算資金將向海軍和空軍傾斜。我們認為這里反映出戰爭在將來會呈現出一些新的特點,請問李老師這些新的特點是什么?
李曉寧:剛才我們講的控制型戰爭的特點就是“一寸長一寸強”,發展海空優勢,有時是空中的優勢跟遠程導彈的力量,這是實行控制型戰爭最主要的手段,最主要的途徑。
海軍原來在二次大戰時講的是海上決戰,A國的艦隊跟B國的艦隊在一個什么地方大打一場,把對方干掉,使對方完全喪失海上的攻擊能力,尋求決戰。英國艦隊把西班牙的無敵艦隊干掉,納爾遜海軍上將把法國艦隊干掉,英國艦隊追逐德國的“施佩伯爵”號、“俾斯麥”號之類的。包括美國和日本的中途島海戰、萊特灣海戰都是與對方艦隊對決,以干掉對方最主要的海軍力量為目的。
現在大國的海軍艦隊在海上決戰的可能性非常小,幾乎沒有。海軍戰法變成什么了?由海向陸,支持沿海攻擊,由海向陸用遠程兵器的攻擊,自己不一定登陸。比如說航空母艦,美國現在有11艘值班航空母艦,都是停泊在他要攻擊目標的幾百公里之外,用飛機進行轟炸或者自己也發射巡航導彈由海向陸攻擊。美國除了航空母艦,配備了大量的兩棲登陸艦,兩棲艦可以靠近海岸,吃水稍微淺一些。
同時空中也是如此,咱們說空軍,以前我們喜歡看戰斗機。其實戰斗機是現代空軍中間比較弱的部分,主要力量應該是遠程轟炸機。轟炸機是整個空軍革命里面的核心部分。
未來戰爭與國際關系
軍事文摘:蓋茨講話中有一句話:對于我們國防機構來說,我們的國防機構應該聚焦于未來的高端沖突,請問李老師,未來高端沖突會是什么樣?
李曉寧:這里就是一個戰爭目標的問題,什么樣的戰爭采取什么樣的手段。剛才說的海空軍的配置,今后的國際政治中,今后世界發展局勢中,怎么用軍事手段解決問題。美國從90年代開始碰到一個問題,像國務卿鮑威爾講過,他說軍隊現在越來越像警察了。
美國人自己想的是蘇聯垮臺以后,全世界有很多地方可以實行美國國家安全戰略的核心部分,就是美國價值觀。你這個地區和這個國家或者某一個民族沒有按照美國的價值觀,所謂的“民主價值觀”辦事的話,如果你跟美國強烈對抗的話,它要修理你,迫使你屈服,按照他的意愿辦事,基本是這樣想的。
它不是與另外的龐大的集團國家對抗,所以有人講美國這幾年經常打仗,其實盡是打小國,打伊拉克,打利比亞。可能過兩天還得打,但是這個小的關鍵是與對抗利益有很大關系。它不敢輕易打大國,打俄羅斯、中國,除非它瘋了。但是打小的會有影響,能遏制,這是美
國今后的新戰略。
軍事文摘:在蘇聯解體后,美國失去了最大的對手,也開始肆無忌憚了。請問李老師,未來戰爭是否會按美國人的方式進行?捕捉到戰爭新形式是否會幫助美國人在世界上做到“一家獨大”?
李曉寧:剛才從美國角度講美國人如何思維的,世界不是美國人一家說了算,我們開玩笑說上帝不是美國人。從他們執行新軍事變革開始,打了幾場戰爭,海灣戰爭把我們看得眼花繚亂—— 傷亡這么小、攻擊這么精確,瞠目結舌,以后仗沒法打了,只有美國一家了,大家都要“俯首稱臣”,美國要打,誰都沒有辦法了。
第二就是阿富汗戰爭和伊拉克戰爭,包括之前的科索沃戰爭。一看,暴露了它非常多的弱點。第一個,戰爭非常貴,一顆導彈多少錢?你不能說不按成本打。美國打了阿富汗戰爭,那里非常貧瘠、資源不豐富。說白了是和拉登的斗氣戰爭,是9.11之后報仇的戰爭,十年沒報完仇,造成了很多麻煩,最后解決了什么問題呢?沒有解決問題。你精確打擊只能把一些建筑物炸掉,并不能使人民屈服;只能把某個領導人打死,而當今世界中一個領導人死了以后整個國家垮臺的事,可以說越來越少了。不像以前一個民族的領袖被干掉了,大家受了很大損失。現在我看干掉幾個領導人也不是什么事,你看薩達姆打死了,伊拉克擺平了嗎?伊拉克的人民對你美國人非常之擁護嗎?不見得。
再有,你在戰爭中有一個最大的弱點,如果讓對方屈服,不派地面部隊的話,只在天上打,這是很難做到的。
現在的戰爭越來越困難,本身二十一世紀戰爭手段是不得已才用的,現在美國應付這種沖突的時候,道義越來越貧乏。說實話,恐怖主義的產生是逼出來的,是打出來的。我不贊成恐怖主義,我也主張反對恐怖主義,但恐怖主義怎么長出來的?就是你無端成天打它,你高技術攻擊,它就報復你,就是這么回事,總不能“俯首稱臣”。所以美國“一家獨大”不可能做到。
還有就是它現在海空攻擊有一個最大的依賴前提,就是情報,情報一定要準。現在美國完全靠儀器衛星探知這些,這是很粗略的,所以它就派一些偵察兵,現在美軍的偵察兵規模非常龐大,不是幾個人。科索沃戰爭時期南聯盟在馬其頓邊境抓了幾個美國偵察兵,戴眼
鏡全是碩士博士,不是以前腦袋開磚的那種,偵察兵帶儀器是給導彈指示攻擊的坐標,給高科技人員用,偵察兵變成高科技人員。即便這樣,古老的奸細也是很管用的。以色列說收買叛徒比你的高科技成效來得快得多,叛徒告訴你,他們幾個人就在這個屋里了,打一個電話,
把他們干掉了。
在目標不清晰的情況下,你再精確打擊就是瞎扯。搜集情報、確定目標是一個非常復雜的事情,花錢更多的事情。而且它的全部東西依賴你,包括導彈裝定數據必須把目標弄得很清楚,要不然就是瞎打。精確打擊來源于精確偵查,沒有精確偵查,沒有辦法精確打擊。而且美國現在靠自己那點軍事力量,你想打一個伊拉克得十個戰備師用了八個半,加上阿富汗全用了,你說為什么美國不地面打利比亞?他們沒有多少兵了,沒有多少錢了。你看就這三個國家,一個伊拉克、阿富汗、利比亞。這三個國家對于世界來說無所謂,世界上193個國家,但美國連這三個國家都擺不平,怎么能做到“一家獨大”。
我估計美國人打了三場戰爭下來,它的戰爭評估部門如果要再打的話,就像蓋茨講的:腦子有毛病才這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