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摹擬范本」
(1)深藍的天空中掛著一輪金黃的圓月,下面是海邊的沙地,都種著一望無際的碧綠的西瓜,其間有一個十一二歲的少年,項帶銀圈,手捏一柄鋼叉,向一匹猹盡力的刺去,那猹卻將身一扭,反從他的胯下逃走了。
(2)他身材增加了一倍;先前的紫色的圓臉,已經變作灰黃,而且加上了很深的皺紋;眼睛也像他父親一樣,周圍都腫得通紅,這我知道,在海邊種地的人,終日吹著海風,大抵是這樣的。他頭上是一頂破氈帽,身上只一件極薄的棉衣,渾身瑟索著;手里提著一個紙包和一支長煙管,那手也不是我所記得的紅活圓實的手,卻又粗又笨而且開裂,像是松樹皮了。
「摹擬價值」
這兩處外貌描寫片段出自魯迅的小說《故鄉》,描寫對象(1)處是少年閏土,(2)處是中年閏土。魯迅先生是人物肖像描寫的高手,他的文字,總是舉重若輕,“項帶銀圈,手捏一柄鋼叉”,便將少年閏土機靈活潑、勇敢能干的形象刻畫得十分傳神;而中年閏土的木訥與善良,苦難與愚昧,也都在細膩的外貌描寫中如抽絲剝繭般一一展現。兩處描寫,形成了令人觸目驚心的對比效果,“少年英雄”的幻滅,現實閏土的悲劇,加深了“我”對閏土的同情,對現實的思考。
魯迅外貌描寫的高明之處在于,他不但能夠把人物的外部形態生動地展現在讀者面前,而且可以以形傳神,揭示人物的內心世界,由表及里地表現人物的性格特點和思想品質。他塑造的人物,如阿Q、孔乙己、祥林嫂、楊二嫂……外貌描寫都各具特色,或白描勾勒,或工筆細繪,或夸張描摹,出神入化的外貌描寫,使得這些人物成為閱讀者心中恒久難忘的經典形象。
因此,真正的肖像描寫要竭力做到“以貌知人,以形傳神”。 雖然,我們的外貌描寫尚達不到魯迅那樣的藝術高度,但只要我們從生活出發,從人物的實際出發,認真觀察,細心揣摩,同樣能夠生動地刻畫人物外貌,甚至可能有精彩之筆。
「范本分析」
兩處描寫各有千秋,值得反復推敲咀嚼。先看第一處對于少年閏土的描寫。作者并未處處著墨,而是簡筆勾勒,“項帶銀圈,手捏一柄鋼叉”,簡單兩句,一個威風凜凜的小英雄的形象就躍然紙上。而“深藍的天空”“金黃的圓月”“一望無際的碧綠的西瓜”,這些色彩鮮明的景物描寫,又恰到好處地給人物增添了幾分童話般理想的色彩。
再看中年閏土。作者一改筆風,用工筆的細致,著力精雕細刻?!盎尹S”的臉上,“加上了很深的皺紋”,周圍腫得“通紅”的眼睛;“破氈帽”“極薄的棉衣”以及“又粗又笨而且開裂”的像“松樹皮”的手??梢韵胂?,“我”是懷著怎樣的一份心痛,細細打量這兒時的偶像、童年的好友的。此處的外貌描寫,不僅活生生地刻畫了一個沉默到絕望的農民形象,也為下文“我”懷著一份難言的沉痛談論希望之有和無做足了鋪墊。
「摹擬要求」
對某一人物進行細致觀察,揣摩人物的個性氣質,通過外貌描寫反映其個性。
「摹擬習作」
片段一
摹擬指數:★★
爺爺曾是個“英俊小生”,上天賦予了他永遠不胖的身材與黝黑迷人的膚色。他總是穿一身白汗衫,顯得既樸實又有活力。爺爺愛抿一口小酒,瞧,他用三根手指端住酒杯,緩緩地送到嘴邊,淡淡的酒香使他的神情變得飄飄然。接著,他將杯口對準嘴唇間的縫隙,豪氣萬丈地一口喝下。他的眉頭忽地舒展開來了,咧著嘴,伴著一聲“嗯——”,他已經笑瞇了眼,陶醉于美酒的滋潤,活像個滿面紅光的彌勒佛。(曹乃佳)
點評 曹乃佳同學的語言表述能力較強。該段描寫中,對悠然自得、深諳生活樂趣的爺爺,小作者主要從動作和神態兩方面進行了細致刻畫。遺憾的是,對于人物外貌,除了一句“活像個滿面紅光的彌勒佛”之外,并無太多出彩之處。
片段二
摹擬指數:★★★
她穿一身休閑襯衣和牛仔褲,長卷發披到腰際。她的五官并不算精致,卻顯得十分可親,很容易讓人產生好感。微卷的劉海下,是一雙明麗如春水的眼,漾著動人心弦的漣漪;略顯堅毅的下巴線條,配上蜜色的皮膚,看起來元氣滿滿。她端坐在鋼琴凳上,指尖飛舞,修長的手指骨節分明,洋溢著藝術家的氣息。(熊丹培)
點評 從著裝到五官,再到整體形象,熊丹培同學的描寫算得上有條不紊,但是,也正因為描寫得過于全面,人物的個性反而顯得不夠鮮明。其實,外貌描寫不必求完全的“形似”,而應追求“神似”的境界。
片段三
摹擬指數:★★★★
上課時,他像一只樹袋熊一樣懶懶地趴在桌子上,躲在眼鏡后面的眼神恍惚不定,黑而濃的眉毛配合著不開心地擰在了一起,嘴也微微下撇。但是,下課鈴剛蹦出第一個音符,他就立刻挺直了背,像一只早春的雛鳥充滿了生氣;黑鏡框后的豆子眼也頓時變得黑亮起來,眉毛隨之舒展開來;同時,嘴角不甘落后地向上彎起一個大大的弧度。(曹玉澤)
點評 曹玉澤同學通過對人物眼神變化、身姿變化的描寫,細致入微地表現了一個孩子對下課的熱切盼望?!皹浯堋焙汀霸绱旱碾r鳥”的比喻特別生動傳神。不足之處在于,描寫還只是停留于人物的外表,沒有走進人物的內心,缺少一點由外而內的層次感。
片段四
摹擬指數:★★★★★
被染成黑色的發,夾雜著幾縷“逃兵”般的銀絲,軟軟地趴在額前,一雙小而渾濁的眼睛緊緊地盯著眼前的樂譜,卻又在不經意間放出一種歡快而明亮的光,仿佛在急切地向每個人證明:這不是一位遲暮的老人,而是一名充滿朝氣與活力的少女!她圓圓的臉上布滿褐色的斑,宛若一面斑駁的墻。她張大嘴,走調的歌聲就這樣斷斷續續迸濺而出。似乎是察覺到了什么,她瞇起眼,咯咯地笑了,于是,那爬滿滄桑的臉頓時皺成了一朵花。這般爽朗而明快的笑顏?;蛟S,年輕,可以并不僅僅指容顏。(薛然之)
點評 將老人作為描寫對象本來沒有什么特別之處,但薛然之同學筆下的“她”,可堪與高爾基筆下的“外祖母”媲美。頭發、眼睛、臉色,細膩的描寫飽含著獨特的體驗,而幽默的比喻更是錦上添花,鮮明地刻畫出一個外表蒼老而內心蓬勃的老人形象。結尾的那句感悟,讓人回味無窮。
片段四
摹擬指數:★★★★★
一雙她自稱的三角眼,比起清亮的湖泊,更像是幽靜的深潭。那望向你的眼神,冰冷銳利而又難以捉摸,帶著一股深諳人事的篤定,牢牢地攫住你,令你心生敬畏,不敢直視。她不常笑,有一種不怒自威的氣勢,而一旦生氣,目光便更是尖如刀鋒,誰都會感到不寒而栗。一襲黑衫的她向來疾言厲色,卻在運動會上我們班奪得集體舞冠軍時笑得那么開心——兩個酒窩深深地綻開,臉上寫滿得意,連雙手也興奮地舞動起來,雀躍得像個孩子。而微微卷曲的短發也給她增添了一絲溫柔親切的氣息。(蔣逸澤)
點評 這則語段,很到位地體現了本次摹寫的要求。蔣逸澤同學通過細致的觀察,生動形象地刻畫出了老師的外貌特點,老師的個性氣質,在描寫中體現得淋漓盡致——一個“令人心生敬畏”卻也不乏親善的老師形象,給讀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對比手法的運用恰到好處,體現了小作者的文字功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