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迅先生曾說:“必須如蜜蜂一樣,采過許多花,才能釀出甜蜜來。” “蜜蜂采蜜”好比學生主動積累素材,“蜜蜂釀蜜”如同學生內化與運用素材的過程。只有廣泛大量地閱讀,主動地積累,積極地運用,學生才能不斷地提高語文素養。因此,語文教師在平時的教學中要培養學生“采蜜、釀蜜”的好習慣。
一、培養意識,形成習慣
學問貴在“積”。對于寫作而言,厚積才能薄發;胸藏萬匯,方能吞吐翕張。從何處厚積?細心觀察,留心體會,由點到面、由表及里、由現象到本質地觀察事物,從大自然中尋找生活的真諦。搜尋生活的每一角落,正所謂留心處處皆學問,自有一片燦爛的天地,一方無盡的寶藏。
巴金在《文學生活五十年》中說:“我最主要的一位老師是生活,中國社會生活。我在生活中的感受使我成為作家。”寫作要聯系社會生活實際可以說是一個永恒的主題,白居易所謂“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正是如此。人的一生,時時感知著生活,它們為我們提供著最鮮活的寫作素材。引導學生有意識地、主動地關心時事、國事,了解時代特點,摸準生活的脈博,跟上潮流前進的步伐,會比被動地、零散地積累材料高效得多。
有效的信息從哪里找?報紙、雜志、電視、網絡有大量的合適素材,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皆可關心;諸如食品安全、廣州恒大足球現象、小悅悅事件、美國航天飛機整體退役、黃巖島事件,最新發明和發現,社會熱點、名人事跡、時尚動態、影視作品、文化交流等無不可入文。要求學生在閱報的時候、看電視的時候、上網的時候多思考、多聯系,從而形成自己的思維習慣和積累素材的習慣,為寫好作文打下堅實的基礎,如了解“虎照”新聞,可聯系誠信、科學觀念,觀看中央電視臺《贏在中國》節目,可體驗團結、創新精神。如此,下鍋的“米”便不難找到。
我指導學生寫隨感筆錄、心得體會。指導他們透過一點點生活浪花,窺及市井百態,了解人生大舞臺,明白生活底蘊。學生處于敏感的年齡階段,他們對生活往往有許多獨特而精辟的見解,這些見解恰恰是在激情驅動下的剎那火花,如果不及時把它記下來,也就瞬息即逝,因此應該要求學生養成“采蜜”的好習慣,把每天新穎而獨特的感受都記下來,這樣日積月累就為考場作文建立了一個豐富的素材庫。
二、聯類引申,調動素材
社會瞬息萬變,信息紛繁蕪雜,若尋找不得法,別說充分調動素材,反而可能讓自己“眼花繚亂”而迷失其中。老師要加強“采蜜”方法的引導。那么,該如何讓學生煉就“慧眼”?可采取“聯類引申法”。
引申,顧名思義,一定要“引”,但更重要的是要“申”,不能只停留在所引事例和義理上。所謂“聯類引申法”,是指從某一新聞、信息中觸發個人思緒、積極調動素材庫里的相關材料,引申深化開去,將原本可能很不起眼的素材經精心“調配”后,讓其煥發出一般人意想不到的別樣光彩,從而達到鮮、活的目的,成為作文的亮點。
比如,《中國青年報》曾有一則圖文簡訊:銀川市科技館啟動“科技進校園”活動,圖示為“機器人進小學校園”。面對這樣一則毫不起眼的“邊角”新聞,我指導學生從科技角度和意識角度去處理材料,挖掘適合題意的內涵:由這則新聞聯想到不久前舉行的第十二屆“挑戰杯”全國大學生課外學術科技作品競賽(得到了國內外眾多高校的關注、參與并取得了多項價值不菲的成果);再進一步聯想到我國航天史上劃時代的壯舉天宮神舟太空交會對接成功,從而可以深化得出一些結論:國家乃至民眾的科技意識正在快速提高;我國的科技實力不斷加強;民族凝聚力不斷增強,民族的自信心、自豪感在人民心中與日俱增。這樣,原本看似很難進入文章的“石質”素材便為慧眼選中甚而至而成為“金玉”了。
聯類引申關鍵是要抓好、抓緊觸發點,并進行深思擴散。蘇軾作詩有個經驗是“作詩火急追亡逋,清景一失再難摹”,移至作文也是一樣的。另外,觸發點一定要抓準確,只有觸發點準確了,道理才能說得清,引申發揮才會有明確的方向,才能順暢地進行借題發揮,才能有的放矢。聯類引申的觸發點角度要小,切入的口子要小,就好像“定點爆炸”一樣,才會有強大的爆破力;但要站得高,只有站得高才能切得準,切得深。
三、分類“貯存”,合理使用
素材的積累必須要整理分類:要時常瀏覽記誦;要對素材進行發散思維。最后一點尤為重要,它可以使我們的素材成倍地增長起來,還可以使許多素材“化腐朽為神奇”,翻出無數新意來。
擁有、挑選后,還要學會分類“貯存”,合理使用。老師要重視“釀蜜”的輔導,對學生“采來的蜜”,教師要鼓勵學生及時“釀成蜜”,運用到寫作中。老師要指導學生將泛讀與精讀、隨意瀏覽與專題材料的搜集結合起來,讓學生以全新而又獨特的視角有意搜集建立一些素材庫,如重大活動題材、道德修養題材、環境保護題材、人際交往題材、愛國題材等。如可將“感動中國”人物楊振寧、袁隆平歸入到“個人修養”類;將錢學森、“神六”“神七”航天集體歸入到“愛國”類;將溫州動車組追尾事故的責任人和冒死攔車的收破爛老人歸入到“社會”類等等,使素材庫形成網絡化。歸納貯存時可詳可略,但都要遵循“真實、客觀”原則。使用時可同類并舉,可正反對舉;可詳盡舉例,亦可概括舉例。要求要分析到位,注意合理性、針對性和適用原則,準確反映題目要求和文章主題。
通過長時間的訓練,學生逐漸由無目的關心生活到有意識注意社會生活,由害怕寫作到樂于動筆、勤于動筆。最主要的是,學生在寫作時不再無甚可寫、下筆無言,或言必屈原、司馬遷等人。他們已能把自己平時的積累與思考有機結合起來,熟練地將歷史類、時事類等各種類型的素材糅合起來,寫作出不錯的文章甚至文質兼美的佳作。
學生勤于“采蜜、釀蜜”,養成了積累素材的習慣,寫好作文并不是難事。學生具有一定的敏感性和主動意識,就能善于發現大量鮮活的社會性強的素材,就能提高自身的責任感和分析能力,進而培養創新思維。將生活中的“石”點化成“金”成“玉”,進而雕琢成“器”,在寫作時就能達到旁征博引、信手拈來之功效,當可避免無“米”之虞。
責任編輯 龍建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