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禺區教育系統今年啟動的“研學后教”改革,是基于當前國內課堂改革的多種成功模式(如“先學后教”、“講學稿”模式等),針對番禺區各學校實際而提出的。“研學”主要是教師在深入研究學情、學法和課標、教材的基礎上,提出引導學生學習目標、內容、方法的“研學案”,學生在“研學案”的指引下通過自主、合作、探究,鉆研知識和方法,生生互動,提升能力。“后教”主要針對學生鉆研后存留的困惑與問題,展示交流,生生互教,教師進行恰當的點撥、拓展和延伸,讓學生進一步的自主、合作、探究學習,充分有效地達成教學目標。“研學后教”的最終目的是實現學習方式的轉變。
一、“研學式”課堂教學構建的理論支撐
1.“自主研學”理論。維果茨基的“最近發展區”理論提出兒童心理發展有兩種水平,即現有發展水平和“最近發展區”。這個理論是我們實踐“研學后教” 教學理念、“自主研學”設計的重要依據之一。如設計學生的“預習案”時必須備問題,怎樣來設計提問?問題應設在什么地方?這種理論告訴我們,學生自主研學過程中的思考,應設在學生智力的“最近發展區”內才是合適的,所謂“摘果子,要讓學生跳一跳,不會跳的,讓他嘗試跳一跳”。
2.“合作研學”理論。合作研學是改變和改善學生學習方式的一個重要途徑。“合作研學”是以生生互動、互助為教學活動主要的取向的,學生之間的互動、互助為其共同特征。在課堂上,同伴之間的“合作研學”是通過組織學生在小組互動和互助中實現的。小組充當一個小集體的合作單位,學生們在這里通過同伴之間的相互作用和面對面的交流展開研學,但這種研學必須建立在“自主”研學的基礎上。對任何一種形式的合作學習來說,有五個共同的基本要素是不可缺少的。一是積極的相互依賴,使小組成員確信他們“同舟共濟”;二是面對面的交互作用,確保小組成員能直接交流;三是個體責任;四是合作技能,即與他人在小組中協同學習所需要的組織能力、交流能力、協同能力、相互尊重的態度等;五是集體自加工,小組成員采取自我檢查或反饋的方式考查集體學習進行得如何并提出改進措施。
3.“有效教學”理論。有效教學是指教師在遵循教學活動客觀規律的前提下,以盡可能少的時間、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盡可能好的教學效果。所謂有效,主要是指通過教師在一段時間的教學之后,學生所獲得具體而實在的進步或發展。也就是說,學生有無進步或發展是教學有沒有效益的唯一指標。
二、“研學式”課堂教學構建的意義
1. 以研促學。建立以“學”為主線,通過“自主研學”和“合作研學”等方式,突破從“以教為主”向“以學為主”轉變,教學始終以學生的學習活動為中心,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設計有效的預習案和研學案(也可以根據需要合二為一)為教學載體,這種學習載體不是輔導資料,不是教學參考,更不是作業本;不是提前作業,而是前置性學習任務。它呈現的是對某一學習內容方法上的支持,是把學習點拆成思考的問題。不僅僅是知識梳理,更是認知的鋪墊,是學生進一步學習的臺階。
2. 尊重學生學習認識的心理特征。當代流行的積極心理學強調,人的積極情緒體驗在個人潛力挖掘和長遠發展中有著重要的作用。通過“合作研學”等方式,可降低老師作為發問者、仲裁者、引導者的角色作用,而隨之取代部分角色作用的小組其他成員自然給了自己平等、民主、和諧的學習和互動氛圍,既滿足了能表達自己見解的愿望,又能讓別人關注自己想法的期望。通過合作讓他有充分的空間去體驗學習的成功和學習帶來的愉悅感、滿足感,激發學生內在的學習動機和自覺性,并使之具有延續性。
3. 以研促教。在發揮學生學習主體性的同時,必然要求教師的主導地位退置二線。教師在學生研學的基礎上,結合他們研學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和疑惑進行有對性的引導和點撥。主要是對學生的研學過程和研學成果進行一定的梳理和知識構建,同時也是對學生研學的更高一層次的內化、深化和提升,這對于建立“高效課堂”極為關鍵。
三、“研學式”課堂教學構建的環節
“研學式”課堂教學強調的不僅僅是“以研促學”、“以研促教”,它還應強調“以學定教”。利用“研學式”教學改善學生的學習方式,它應遵循這樣的教學環節:自主研學→合作研學→點撥引領→有效應用(這四個環節無明顯的界限可分,環節之間相承相扣并相互交糅)。
1. 自主研學。就是教師針對學生即將學習的內容而設計的前置性學習任務,歸還現實(重復習、輕預習)被擠占的預習環節力度,以學習的方式呈現題目,以練習的方式呈現題目,學生通過獨立的研學來形成自己個性的認識,積累在初步認識中產生的新疑問。課前自主研學被置于課前,既滿足于個體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又充分尊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主體地位。自主研學的成果必定成為課堂學習的重要素材和重要資源。
2. 合作研學。這一環節有三個步驟。第一步是組內交流個人課前自主研學的成果。在組長的組織下,先交換自己的研學成果,互批互閱;然后交流自己在自主研學過程中的理解和認識以及產生的疑問;最后小組內部通過互動、互助,相互啟發、相互點撥,并形成小組內部的共識和方法。第二步是在教師設計“研學案”上的學習目標和任務導航下組織再研學,積累小組內未解決的問題和新疑問。第三步就是小組展示,各小組用小黑板展示小組的集體研學成果,并展示解題的結果、方法(或經驗)、思維過程及未解決的問題和產生的新問題。通過小組間的相互展示、相互暴露、相互診斷與相互交流來達到學生思維的完善與經驗的提高,著重思維和問題的呈現,有助于學習主體對問題的認識更為深入與集中。
3. 點撥引領。教師要借助學生研學的資源,引領學生展開對比,并在對比中最大化地暴露學生產生的錯誤和問題,并對問題加以點撥。點撥過程中老師不應包辦性地幫學生指正和修改,應抓住思維的關鍵點,采用質疑和追問的形式,讓學生再次合作和探究,使學生的思考更深入、深刻、科學和系統。并內化在認識上和經驗上得到自我建構和提升,直接的結果就是達成學習目標,建立“高效課堂”。
4. 有效應用。對研學過程中形成的知識、方法、思維加以實踐應用,是檢驗學習目標效果達成的重要手段,也是學生對所學的內容進行再鞏固和提高,并實現知識和結論的有效遷移,增強學生研學的信心和熱情。同時根據知識應用訓練的完成情況以判斷目標的達成度,并對不同層次的學生在掌握和學法上的不足進行有針對性的后置性學習(補償性作業)。
責任編輯 鄒韻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