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入新環境,升入大學或者踏入職場,多多少少有點迷茫。這種感受,大多是因為環境的轉變,面對的任務和接觸的人不同了,生活的狀態改變了。不論是讀大學還是工作,不像是初高中那樣,有課后補習班與大量作業,被安排的生活似乎失去了自由,但好歹是忙碌充實的,空出來的時間寧可發呆也犯不著反省人生意義。如今,自主的生活給我們八小時之余過多的喘息,但正是這多起來的自主時間讓我們變得迷茫、焦慮和勞累。
勞累是一種心累,很多時候悔恨自己的碌碌無為,卻又心有余力不逮。也許是找不到志同道合的同伴,找不到欣賞自己的伯樂,找不到旋轉起來的舞臺……這種心慌是我親身親歷感受到的,是種沒吃飽卻不知道可以吃什么、該吃什么的感覺,沒做什么卻很累。
我是一個矛盾又迷茫的人,有時候弄得自己精神瀕臨崩潰,因為我常常在想:我的人生意義是什么?我為什么得不到那些?又憑什么得到這些?當然,很多問題是空泛的,但恰恰是這些問題給我思想和心理上的動力,支持我在人生中一直有所追求。我們就是要不斷追求,不斷發現自己、感悟人生,明確自己想要的并知道自己能給社會、給別人帶來什么。
曾經,在大學畢業大會上,我對臺下的學弟學妹說:“慎重選擇,選擇了就要堅持,并愛它。愛設計,就要一直堅持。”不論什么時候,逆境或者順境,總要找到夢想。當然,那時候我站在臺上用的是調侃的語氣,因為如今浮躁的校園風氣使得大伙都在抱怨學不到東西時,又在拼命抵觸教化。
畢業之后,表面上看我并沒有鉆研設計,但設計從未離開我。我的一些朋友在賺錢、買房、還貸、養家糊口,在拼命做設計,有時卻違背了設計。我清楚生活建立在活之上,可是我還是覺得如果職業是一份事業,工作就是一份信仰,能做自己喜歡的事情比什么都好。
我在雜志社工作,畫插圖、拍照和教學都是廉價的。我曾對學弟說:“如果你要賺快錢,你應該學金融學、管理學,不應該學藝術。藝術是創意、是修養、是血汗、是腦力和苦力的結合。”藝術生像是一個體面的紳士,口袋里只有干凈的手帕和幾個零星的便士。
但是我愛藝術。藝術家都是有夢的,而我相信,夢總會實現的。我很喜歡稻盛和夫的理論——你想要做某件事,產生這種愿望本身就是個證明,證明你具備將愿望變成現實的潛力。
偏偏大部分的我們都很失意。工科生在說:“當初不如去學藝術,沒有快樂起碼也文藝。”藝術生說:“早知道混成這樣不如學數理化,至少考公務員顯得不那么可笑。”似乎,大家都在失意。我以為,失意并不可恥,是一個正常的社會現象。當成功和名聲成為唯一評判標準,整個時代充滿了追求成功和物質的浮躁之氣,全民成功似乎成了人人趨之若鶩的主流價值觀。很多剛剛步入大學的孩子就急著問我怎么賺錢,我只能說,越早賺的錢越是小錢,越早愛的人越不是好對象。因為單純或者幼稚,我們看到的往往只是事物的表面。很多人在最美好的年紀放棄了對心靈的安頓,去兼職、去約會、去表演了,而沒有沉靜下來學習,當有一天不再青春,那被消耗的青春去找誰索賠呢?
迷茫沒什么,但迷茫不能麻木,你的生活總會有些興趣點,你總會發現有一個點是你擅長的,可以給你最持久的價值。這個點會使你的生活豐富起來,使你向前進。你所追求的逐步會變為你的能力,你的能力總會兌換成價值,良性循環就是你的價值被認同、被實現時,你會對自己的興趣更有興趣,這就是用自己的興趣創造價值。
內心飽有沖力、感覺和愿望,而這些正面的東西怎么挖掘、堅持呢?最好的辦法是看好的書,交真正的朋友。朋友不僅僅是社交而來,更多的可以是心交、神交。找一種神交的方式,與神對話。一張圖,一句話,一本書,一部影片,一個人,一個信仰,有時候這就是你的神。
你還在迷茫嗎?那就去找你的神。
(編輯 張黎 hope_su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