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就在甘肅正寧校車事故陰影仍未散去之時,江蘇豐縣又傳來意外消息:一輛校車因避讓人力三輪車發生側翻,墜入河中,15名學生遇難。2011年12月11日,國務院法制辦公布了《校車安全條例(草案征求意見稿)》,這起發生于草案公布次日的事故再次敲打公眾已趨脆弱的神經。人們不禁要問:“校車,你究竟怎么了?”
頻繁的校車事故從一個側面反映出當前經濟發展與社會建設、社會管理不協調、不平衡的問題,基層民生投入缺口較大,社會事業發展相對滯后。應該說,歷經三十多年的高速發展,國家已經奠定了較為雄厚的物質基礎,讓學生坐上安全舒適的校車我們“不差錢”。但是,由于一系列復雜因素的綜合作用,事故沒能幸免,悲劇一再發生。
反思這些事故,我們可以發現,除了校車本身質量不過硬、不符合營運標準之外,資源供給不足、基礎設施落后、監督管理缺位、相關主體責任感缺失也是重要原因。這些因素匯聚疊加、相互交織,共同造成了校車運行體系不完善,事故多點集中爆發。維護校車安全不僅有“車內”的問題,更有“車外”的問題。確保校車安全已經成為一項需要各方面通力合作、共同努力的系統工程。
政府的責任顯而易見。首先,有必要反思既有的“撤點并?!闭?,遏制農村中小學“撤并風”,合理安排教育資源布局,盡可能滿足學生“就近入學”的需要,從源頭上減少學生交通風險;其次,要加大投入力度,強化保障措施,將撤校后節省下的財政資金及時轉向校車配備等替代項目,完善向農村適度傾斜的公共服務體系,提高基礎教育設施配備的層次和水平;最后,加強監管,改變當前校車管理松散化、粗放化的狀態,形成科學的管理機制,構建嚴密的安全網絡體系,為校車出行“保駕護航”。
其次,社會的支持至關重要。“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歷來都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全社會應樹立“兒童優先”的理念,賦予孩子們出行“特權”。積極培養司乘人員的規則意識,形成文明禮讓的駕駛風尚,讓和諧互助成為道路文化的主旋律。校車經營主體和駕駛人員的責任意識、職業操守是車輛安全行駛的關鍵,只有敬畏生命、恪盡職守,握好手上這個連接眾多家庭安全幸福的方向盤,才能讓校車成為充滿歡聲笑語的流動校舍,讓家長放心,讓社會安心。
再者,學校的努力不可或缺。安全教育長期以來就是學校教育的短板,面對我們在社會生活中的一些風險,學校必須思考如何更好地主動出擊,防患于未然,可以通過各種生動活潑、行之有效的方式方法加強學生安全教育,幫助學生提高防范意識,訓練自救求生技能,增強自我保護能力。有條件的學校還可以提供寄宿,減免學生午餐費,減少孩子們的奔波之苦。
最后,家長的行動值得期待。家長作為子女的監護主體,無疑承擔著保障孩子安全出行的重要責任,尤其要克服僥幸心理,堅決向各類非法營運車輛說“不”,不斷擠壓非法車輛的生存空間,從自身力所能及之處做好校車安全監管工作,促進相關規定執行“落地”和工作機制不斷完善,讓悲劇徹底不再重演。
每一次災難和不幸都讓我們感到悲痛和惋惜,但每一次災難和不幸又都應該成為我們完善制度設計、強化制度執行的寶貴契機。全社會共同為孩子構筑一條通往光明未來的綠色通道,這才是對逝者最好告慰。
(編輯 張黎 hope_su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