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場胎衣
胎衣,原本的作用是保護新生事物。但有時,當過了恰當的時候,胎衣就會成為一種不恰當的事物,成為一種障礙。
在職場上,隨著85后、90后逐漸成為職場新生代的主力軍,職場前輩們一邊為張揚個性的新人們的敢作敢為由衷贊嘆,一邊又為他們的不懂人情、不知世事而氣得吹胡子瞪眼。裹著胎衣的職場新生代,讓人歡喜讓人憂。
不過,對于職場新人們的種種表現,前輩們也不必表現得過于驚訝。畢竟,初入職場的稚嫩誰都不能避免,也許相似但不相同,但每一代人都有過帶著那一代烙印的職場胎衣。
有職場胎衣,其實是正常現象。關鍵在于,怎樣去面對、解決這個問題。
如何剝離胎衣、豐滿羽翼,讓職場新生代學會在職場中健康茁壯地成熟起來,是職場人共同的課題。
職場胎衣,顧名思義,是指職場新人初入職場環境時所帶有的“初生牛犢”的特征。既然是“初生牛犢”,就多少避免不了莽撞、懵懂、不諳熟約定俗成的職場規則、帶著過去的生活印記來進入新的工作等等問題。當然,他們也“不怕虎”,有朝氣。
有時候,新人的職場胎衣可能會讓前輩產生不適癥,也讓初入職場的自己感受到自己的青澀。按下職場新人的優點先不說,將問題做一個條分縷析,不無裨益。新生代的職場胎衣主要表現為N種力的不足:
眼力不足
職場新生代們往往因為過于關注自我的需求和感受而忽略他人,給別人造成沒眼力、不懂事的印象。比如,在不恰當的場合說不恰當的話、出于對自我的認同而流于剛愎自用、不善于傾聽前輩的意見和建議、不習慣照顧他人而過度自我享受,甚至理所當然地只接受前輩的照顧而不懂得感謝與回報……也許有人會對此不屑一顧,認為上述種種觀點不過是出于對職場規則或者職場潛規則的服從。但職場自有其獨特的生態樣貌,其存在也具備一定的合理性。學會謙遜、多觀察、多學習,多尊重和照顧他人,多長些眼力,一定不會是錯的決定。
精力不足
按理說,年輕人應該朝氣蓬勃、精力充沛才對。可是職場新人們往往表現不佳,一大早上班哈欠連天,動不動就嚷嚷睡眠不足,稍微多干點活就嫌工作辛苦……其實,這往往是由于他們還沒能學會妥善地安排好工作與生活的節奏,沒有掌握好工作與生活之間的平衡度。職場新生代大多有不同程度的拖延癥,這正是由于他們不知道自己該如何恰當地掌握工作節奏造成的,很多人喜歡白天上班時網上購購物、聊聊天,甚至打打游戲,待到下班時,才發現工作沒做多少,于是下班后再回家開夜車直到深夜,如此一來,自然是精力不夠用了。精力不足、身體不好、心理亞健康等必然會給工作效率帶來負面影響,形成惡性循環。要想有效率地工作、輕松地生活,還是要精力充沛才行。
耐力不足
年輕人的優點是有夢想、有憧憬,并富有干勁。但在良好的愿望和出發點之后,可能會出現沒有足夠的耐心,細致去做工作的情況。新生代生長于網絡時代,習慣于便捷和簡單的生活方式,也更偏好快捷和簡單的思維模式和行事方式。他們排斥并不屑“十年磨一劍”等觀點和概念,這并不是一個缺點。但在這樣的觀念背后,他們卻不自覺地傾向于希望用最少的力做最多的事,但現實往往并非如此,每一個成果其實都需要腳踏實地的付出,擁有持久的熱情和耐力。從長遠的職業生涯來看,具備相當深厚的職場耐力這一點顯得尤為重要。畢竟,一步一個腳印地攀登才最為可靠。
實力不足
職場新人剛剛走出校門,心有余而力不足,空有滿腦袋書本知識,但一時還不能完全地發揮出光和熱。除了理論與實踐之間本就有的距離外,所學專業與所干職業之間不對口的情況往往也是職場新人的苦惱。學的是一樣,干的又是另外一樣,似乎一切都要從頭再來,想起來有點失落,也有幾分不自信。不過不要緊,無論干什么工作,具備良好的學習能力才是最重要的。會學習、能理解,加之認真和勤奮,沒有干不好的工作。另外,為了避免初入職場的生疏和不適,在校期間就應該多尋找實習、見習的機會,多多接觸職場環境,多留心學習。準備得越充分、對職場越熟悉,進入職場的通道就越順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