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80后被社會批判過,說80后多是獨生子女,不知感恩、不懂吃苦;后來,注意力又轉移到了85后身上,說85后是真正的水果族,看著天真可愛,聞著香甜誘人,實際上經不起碰,經不起社會的磨礪敲打。漸漸地,80后已成為職場中的主力軍、突擊手,有創意、有能力、年華正好的美譽開始往80后的頭上扣。85后逐步進入職場,讓職場前輩們提前聞到點90后的味兒。90后,曾一度讓“大人”們恐慌,被稱之為“尿不濕”一代,大意是,90后被照顧得太好、習慣了享受,而不善于學習、承擔、付出和感恩。不過,再忐忑也沒用,90后已經打點好行囊,欣欣然登場了。
回首看看這樣的評價軌跡,似乎有些可笑。每一代新人出現的時候,都在不同程度上引起了前輩們的某些不適應。不過這種不適應,既有新入職場的年輕人自己的問題,也有前輩對新一代的不了解以及不理解等原因。
職場中經常會存在不同程度的溝通障礙,但從職場新人的角度而言,這一點并不應當成為自己攜帶職場胎衣、不愿褪去或不會褪去胎衣的借口。年輕人以新的角色和身份進入職場,客觀上必然存在著一些“胎衣”性問題,正視自身存在的不足、不妥和不適是首先應當考慮的。職場新人要能夠從自身出發,撬動解決問題的“機關”,開啟褪去職場胎衣的閘門。一個人如果想變得更好,首先得是自己想要變好,要有改善自身的愿望和點滴進步的行動,否則,別人再怎么想幫忙也是做無用功。
其實,在正式進入職場之前,年輕人就應該適當地做一些準備和規劃。自己多搜集一些關于職場的資料,多了解、多學習,這是很好的預熱。另外,要盡可能地找機會參與社會實踐,諸如兼職、實習等活動,爭取在理論和實踐上對職場生態有一個基礎性的了解,初步做一些心理準備。
在進入職場之后,作為新人,首先要建立積極的、正面的心態,帶著感恩、欣賞和包容的心態上路,虛心接受同事、領導的意見和建議,學會溝通和理解。同時要逐漸明晰自己的職業規劃,應當清晰3至5年后自己會變成什么樣子,一步一個腳印地朝著既定目標努力。在生活方面,要學會平衡生活和工作,不要偏廢一方,建立良性的生活模式,掌握好工作節奏。
行動上,要選擇相信,相信勤奮,相信堅持,相信時間總會給你一個交代。欲成佛門龍象,先做眾生牛馬,在對職場生態的熟悉、對職場技能的掌握以及對職場規則的適應中,將自己修煉成一棵樹,擁有根植土壤向下的力量,而不是只惦記著天空的浮云。
總的說來,新人的職場胎衣問題并不僅僅是一個單向度的課題,而是社會、學校、用人單位、職場前輩和新人需要一起共同面對和解決的問題。社會、學校要多給在校學生提供實習、實踐的機會;用人單位要多組織老人和新人的溝通、交流和學習……若能如此,新人們的職場胎衣無需大家費力地、硬邦邦地剝離,相信它會以最好的方式自行脫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