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得從小學開始,就陸陸續續地接觸《論語》中較為淺顯的道理,之后,對《論語》的感悟從未終止過。在我看來,《論語》揭示的是最為簡單的道理,是對心靈的凈化,對于極快的節奏中生活的人們來說有極其重要的意義。
孔子思想的核心就是仁,即愛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子曰:“人而不仁,如何禮?人而不仁,如何樂?”這對于現代人有極重要的啟示。近年來,各種駭人聽聞的食品安全事件此起彼伏,可謂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從大頭娃娃事件,到地溝油再到三聚氰胺、瘦肉精事件……商家為了謀取利潤不擇手段,置消費者的安全于不顧,導致了一起起慘案的發生,最終殃及那些無辜的生命,而被曝光后的商家,也最終面臨著破產、負刑事責任的局面,可謂是兩敗俱傷。一個沒有仁義心的商家如何能在社會上長久立足?一個沒有社會公德的廠商如何能被社會所包容?說到底,若是在生產過程中,商家能夠懷抱一顆仁義的心,一顆感恩的心,生產出品質有保障的商品,如何會造成令人發指的慘劇?人之初,性本善,即使在復雜的社會中浸泡過,也要始終保持一顆善良的心,起碼不去做傷天害理的事情。現代人,應該好好從《論語》的仁義思想中反省自我,尋回靈魂本來的純凈。
孔子認為做人要謙虛。子曰:“吾常終日而三省,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一個人要有多大的勇氣才能每天面對自己的不足而不驕不躁,又需要有多大的毅力克服自己的不足,讓自己變得越發完美?當挫折來臨,如果一味自怨自艾,其結果就是被困難打倒,一蹶不振。真正的勇士敢于直面慘淡的人生,敢于承認自己的錯誤,就算很難跨越障礙,也有堅定的信心克服它,讓不幸早日過去,收獲堅毅,收獲成長,收獲人生的蝶變,這即是《論語》所賦予我們的啟迪:讓我們在失敗的時候,在低落的時候,從容地面對自己,面對最真實的世界,真正度過不幸,獲得美好。
子曰:“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這與范仲淹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有異曲同工之處。不因為外在的歡樂而歡樂,不因為自己的悲傷而悲傷。名、利、欲皆身外之物,生不帶來,死不帶去,唯有內心從容,方可淡定地面對這個復雜的世界。每個人有自己的追求,有的符合主流的世界觀,有的不符合主流的世界觀,無論如何,我們要有自己的信念,知道自己在做什么,知道自己在堅持什么,不要被外在的流言蜚語所蠱惑,不要因為他人的不解而迷茫。
孔子講究孝,孝后來成為中國傳統美德之一,成為中國人秉持千年的風尚。曾經看過上海電視臺對卡夫企業亞太區總裁的采訪,當記者問到其對中國印象最深刻的是什么,她回答是對老人的愛護,即孝。她說,她從來沒有在其他哪個國家看到過對于老人的態度如此友好,對老人如此尊重和愛護,中國人這種對老人的態度也給了她許多的感動與啟發。
孔子不僅是思想家也是偉大的教育家。他主張有教無類、因材施教,這對于當前中國千篇一律的應試教育模式具有極大的啟發意義。當我們在小學的時候,班上總會有那么兩撥學生,一撥是所謂的好學生,聽話認真;還有一撥是所謂的壞孩子,調皮搗蛋。可是無數事實證明,數年后,那些調皮搗蛋的孩子們取得了很多重要的成就。這是為什么?因為那些調皮搗蛋的孩子有自己的想法和個性,沒有被社會化的統一標準磨平自己的特質。有多少幼兒園扼殺了孩子的想象力,有多少小學打壓了孩子傳奇的未來?這都歸結為沒有因材施教。如果繼續這樣下去,對教育資源的浪費也會越來越嚴重。
《論語》給予我們的遠不止這些,其實這些道理并不深奧,只是生活在現代的我們被太多的迷茫蒙蔽了雙眼。閑來無事,讀讀《論語》,悟一悟生活,或許會覺得純凈很多。它不僅僅是一本書,更是凈化心靈的良藥。
(編輯 張黎 hope_su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