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培云:看完《金陵十三釵》,不像批評者說的那般難以接受,但也非經典之作。有一點可以肯定:就其歷史觀而言算是有所突破,它沒有停留在貼標簽上,影片里的國軍戰士、風塵女子和漢奸都有人性溫良、勇敢的一面。此外,當年未實現的全民抗戰在影片中實現了。《金陵十三釵》似乎還有另一名字,且叫《中國好人》。
小S:你知道我最喜歡什么時間?大概就是小孩都睡了,老公在書房,然后我在廁所里看書,你知道他們都在你四周,然后你可以安心獨處了,這時間我覺得很幸福。
豈有此女:2011年12月21日的早晨看到木心在家鄉烏鎮仙逝的消息。他是20世紀首位被大英博物館收藏中國畫作的畫家,但我更愛的是他的詩。翻出重溫,依然動容:“歲月不饒人,我亦未曾饒過歲月”;“生活的最佳狀態,是冷冷清清的風風火火”;“哲學是一種鄉愁的沖動,到處去尋找家園”。安息。
張小嫻:兩個人最初走在一起的時候,對方為自己做一件很小的事情,我們也會感動。后來,他要做更多事情,我們才會感動。再后來,他要付出更多更多,我們才肯感動。人是多么貪婪的動物?
何炅:外面太吵,要學會聽見自己內心的聲音。
北村:重要的不是我們相信那能看見的東西,那只是眼見,只有相信那眼所不能見的東西,才叫信心,比如:正義必勝。
讀者來信
《風流一代》,一位知心老朋友
我家從很早前就開始訂閱《風流一代》,是多年的忠實讀者。我自從初中開始在外住校,每個周末回到家第一件事,便是翻翻以前的雜志,期待著新一期何時送到。《風流一代》內容貼近生活,語言精彩,陪伴我度過了無數個日日夜夜。
《風流一代》中我最喜歡的版塊是隨筆。不僅僅是因為我熱愛這種文體,更是由于貴刊中經常刊登能觸動人心的文章,雖然篇幅不長,卻有種鼓舞人心的力量。
我是大四的學生,從2011年9月開始投身找工作的行列。忙活了3個月,豐滿的夢想和骨感的現實對比打擊得我有點蒙。眼看著身邊的同學一個個都有了好出路,我不禁哀嘆,難道是上天忘記了我?回到家向媽媽抱怨:我每天起早貪黑地找工作,簡歷投了一百家,就快練成“面霸”了,等待的offer怎么還不來?我媽也不安慰我,只是輕輕一笑,拿著新一期的《風流一代》說:別著急,看看雜志放松一下吧。我隨手一翻,便看到這篇小文,《將自己切成一顆鉆石》。“人絕不應當削足適履、固步自封,而是一個不斷打破模子,百變新生的過程。”也許之前的百家面試只是幫助我成長的一個過程,我應當不斷地挑戰自己,尋找下一個更加精彩的機會。那么,找工作,只是成長中的一部分。
《風流一代》就像一位知心老朋友,在我低迷時給我以安慰,在我浮躁時給我以冷靜的思考,逐漸地,成為了我生活中重要的一部分,陪伴我成長。
讀者:喬舒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