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復習是教學過程中不可缺少的環節。創新小學復習教學方法,讓學生在記憶中梳理知識點,把一個個零散的知識點融會貫通形式一張知識網,在解題中積極運用。
[關鍵詞]復習;創新;生成
復習是戰勝遺忘、發展認知不可或缺的學習過程。蘇霍姆林斯基曾說:“復習是學習之母?!睆土暿菍W生對已學知識的再現梳理、查漏補缺、深化生成的過程。理想的復習教學應是:擰住雙基串全程,點線交織求延伸,融會貫通成一體,溫故知新促生成。
一、在“憶”中梳理,達到溫故知新
烏申斯基說:“智慧不是別的,只是組織得很好的知識體系。”數學的各個單元都有其相應的知識點。復習時要優化復習內容,確定復習的重點、難點,以一種新的問題方式呈現給學生,以提高回憶的主動性。在進行“數的整除”的復習時,我出示了這樣一道復習題:老師的電話號碼是11位數,每一個數字的密碼依次是:⑴既不是質數也不是合數。⑵比最小的合數多1。⑶最大的一位數。⑷10以內最大的質數。⑸10以內最大的奇數。⑹比最小的質數多1。⑺比最小的合數小1。⑻最小的質數。(9)是3的3倍。(10)比最小兩位數少1。(11)是最小的合數的2倍。你知道老師的電話號碼嗎?學生興趣盎然,積極破譯老師的電話號碼。然后,我又要求學生將家里的電話號碼寫在紙上,讓同學猜一猜,探究體驗使學生的情感處于積極狀態,思維處于活躍狀態,相關的知識經驗也被激活。
二、在“理”中整合,形成知識網絡
任何事物都是由系統構成的,而系統都是有結構、分層次的。小學數學教材是一個整體,各單元之間聯系緊密,教師在復習過程中要充分發揮“組織者、指導者和參與者”的作用,盡可能參與各學習小組的合作,探究活動,了解不同層次學生對知識、問題的不同認識,引導學生對學過的知識作橫向、縱向的歸類,找出知識間的內在聯系,將分散的知識串在一起,在知識系統化過程中自主、自然地生成知識體系。
如在復習“因數與倍數”時,可首先出示一組數,引導學生用因數和倍數的知識說幾句話,根據學生所說的概念,組織學生討論匯報,學生移動黑板上的卡片,組成網絡圖。
三、在“用”中拓展,提升應用能力
在整理復習時,要避免簡單機械的重復訓練,因為這種單一的教學形式制約著學生的發展,會磨滅學生的學習興趣。為此,教師可根據所學的內容,一題多變,在解題的過程中,讓學生說出計算思路,靈活選擇計算方法,,在運用的過程中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
“長方體和正方體表面積”的整理復習時,教師可組織學生解下列問題:
1.把棱長是5厘米的正方體放在棱長是10厘米的正方體的上面,求組合圖形的表面積。
2.一根長3米的木料,把它平均鋸成兩段后,橫截面是兩個正方形,表面積正好增加了8平方分米,求這根木料的表面積。
3.把三個長5分米,寬3分米,高4分米的長方體拼成一個大長方體,拼成后表面積最大是多少?最小是多少?
學生在解決這些問題時須綜合運用長方體和正方體的相關知識,通過分析、比較、綜合等過程作出解答,尤其是最后一題,學生在想一想、畫一畫、算一算中觀察和交流思考,從多解中找出方法,體會了數學的優化思想。
小學數學復習教學要力避低效,提升認識境界,就要辯證處理熟與生的關系,激發學生的參與欲望和認知潛能。面對已學內容的復習,教法改進的關鍵是教者要創新已學知識的組合面目、題材范圍、結構形態、活動方式、思考角度、理解深度等,不斷讓學生溫故知新,在復習中體驗新見解,開拓新境界。
責任編輯 沁 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