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語文在生活中與每個人的生命軌跡相隨左右,陪伴終生。它使人成為一個心靈健全、個性完善、熱愛生活和生命的人。而對于從事事語文教學的工作者來說,就不應該僅僅是用語文來構建一個純粹的知識化的課堂,而是去營造一個充滿溫情、智慧、交流、團結、積極向上的課堂。
[關鍵詞]語文教學;喚醒;激勵;鼓舞
一、確立目標,喚醒思想
作為一名教師,教師要審視自己,讓學生以獨特的個性化的視角,來獲取知識,獲得人生的體驗,讓學生的個性得以張揚,生命的活力得以釋放,讓語文課堂煥發應有的靚麗和芬芳,讓語文課堂真正成為學生學習和成長的樂園。
然而,在筆者任教的本地教學班里,屬于本學區本市戶口的學生僅有兩人,并且都是少數民族。整個的班級成員幾乎都是外來打工人員子女,對于這樣的一個學生群體,知識對于彼此來說:教者不易;學者亦不易。
開學伊始的第一堂語文課上,筆者就向學生明確地提出了一系列的問題:你到學校來的目的是什么?你的人生目標是什么?你學習又是為了誰?那你今后又要怎么去學?又有何理想等你去實現?讓學生一一解答。筆者告訴學生,在這個學校“沒有差生,只有學生的個別差異”,旨在讓學生明白,教師將在以尊重平等,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的基礎上力圖促進學生學習的進步,想方法讓學生成為學習和發展的主體。
二、實施過程,激勵行動
教師是更人性化的職業,應在教育學生時給予人文關懷,在教育教學的實施過程對學生的應當釋放出更多人文關懷,激勵行動。這樣就有利于學生的智力開發,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創造力,更有利于增強學生的自信心。事實證明,愛能激發智力,激發探究的勇氣,激發創造意識。
教學要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求,愛護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給學生的發展拓展了最大的空間,把培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作為教學的重點,能促使學生有興趣、有信心、有責任感地探索和解決所要解決的問題,能為學生質疑、解疑、探索、創新提供一方舞臺,實現課內外和校內外的有機結合。有利于讓學生走出課堂,走出校園,融入到大自然和多彩多姿的社會中,并用自己的眼睛去認識自然,了解社會,用他們自己的頭腦去分析、去鑒別,用他們的心靈去領會感悟,讓學生在開闊視野、加深理解、陶冶情感的同時,逐漸形成自己穩定的價值判斷,做出自己的選擇。
三、弱化結果,鼓舞斗志
在學習過程中,由于本地班學生眾多條件狀況的差異,筆者盡量嘗試因材施教,因地制宜。所以,并不強調學生的最后的各種結果如何,而是重過程,弱化結果,鼓舞激勵學生的斗志。允許學生“去想”“去說”“去做”但不可以超越一個“法”的界限。同時,學生們的這種標新立異有時更可以收到活躍課堂氣氛,激發同學思考探究的良好效果。教師應該激趣引題,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調動學生的情緒,打動學生的心靈,讓他們深深地感覺到我們同在一個舞臺上。只有有了濃厚的興趣,才會主動地進人探究階段。要為學生探究提供充裕的時間,讓學生在學、思、疑、問中去發揮他們探究的天賦。不必擔心學生有沒有探究能力,能不能達到預期效果,重要的是教師相信學生,給學生探究的權利。
教師要及時對學生的探究活動進行激勵、評論、總結。要總結學生探究活動的收獲,對學生積極主動參與探究給予充分肯定,更要為探究總結模式,為學生今后解決類似或相關問題指明方向,讓學生牢記探究的方法,養成自主探究的習慣,把學習探究變成自己學習生活的一種樂趣。同時,激勵、評論、總結的實施最好讓學生自勵、互評、總結完成,教師進行補充。
語文教學要確立學生學習的主體意識,有了目標,再激勵學生積極地去努力、去探索、去創造,并且能用理性的觀念去改造自我、發展自我、完善自我。教師要激勵、保護學生的信心,誘導和啟發學生表現自信。可先設法讓學生產生表現的欲望和勇氣,敢想,才敢說,才敢做;然后千方百計地讓學生想別人沒想的,說別人沒說的,做別人沒做的;最后,哪怕有些想法看上去是離譜的,只要學生表達出自己的想法都應給以鼓勵和肯定。
“不積跬步,無以致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所有的成功不是一蹴而就的,都是一個逐漸聚集的過程。事實上,學習就是一個不斷積累,形成技能的過程。在語文學習中,積累就是不斷喚醒、激勵、鼓舞的過程。它們在語文教學和學習中是不可或缺的。
責任編輯 周正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