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鄉土資源作為作文教學的源頭活水,它在教學中的開發與滲透需要教師用熱情與激情引導學生走進大自然,走進社會生活,從探尋“歷史淵源”接受文化熏陶,點擊“風景名勝”陶冶自然性情,研究“豐富物產”激發樸素鄉情等方面入手,提高和激發學生的作文興趣,拓寬學生的作文空間。
[關鍵詞]語文;鄉土文化;有機整合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各地區都蘊藏著自然、社會、人文等多種語文課程資源,要有強烈的資源意識,去努力開發、積極利用。”在教學中,語文教師要樹立大語文的實踐觀念,引導學生關注本鄉本土的人文資源,實現語文學科與鄉土文化的有機整合,通過開展形式多樣的綜合性語文實踐活動,培養學生熱愛家鄉的思想感情,豐富學生的語文積累,有意識地將鄉土文化引入作文教學中。
一、探尋“歷史淵源”,接受文化熏陶
在作文教學中,教師首先要引導學生建立鄉土文化作文資源素材庫,積累關于本鄉本土的生活素材和歷史文化素材,如用專門的素材本(或電子文檔)記錄自己的真實生活、家鄉的見聞感受,收集歷史文化知識、民俗傳說等,引導學生做生活的有心人,關注社會和家鄉的歷史、現實與發展變化,尤其要了解和掌握家鄉的歷史文化背景、自然人文景觀、民俗風情等。
同時,注重開展一些實踐活動,如組織學生對家鄉源遠流長的歷史進行探究和挖掘,引導學生通過調查、走訪等方式,通過上網搜索、查閱書籍等途徑收集到相關資料。在調查、采訪過程中,學生儼然一個個小歷史學家、小考古隊員、小記者去深入了解自己家鄉的歷史,從而對家鄉生發出更深厚的感情。
在此基礎上,教師要找好鄉土文化與作文教學的契合點,充分考慮作文課程與地方文化資源的有機整合,兼顧到作文教學中題材、內容、指導的需要,把地方文化和作文課程同步鏈接,更好地為學生提供豐富的體驗和人文的熏染。如品九龍茶、觀看東江瀑布時,可以同步鏈接自然類習作,讓學生描繪家鄉的青山秀水;欣賞地道的采茶戲,聆聽采茶歌時,可以介紹相關的民情風俗,讓學生了解民俗文化等。
二、點擊“風景名勝”,陶冶自然性情
在作文教學中,教師應想盡辦法充分利用家鄉不可多得的資源,來幫助學生積累生活素材,提升學生的感悟力,開闊其創作思維。
為了讓學生擁有真實、豐富的材料,讓他們對生活有更真實的體悟,教師可以組織“知我家鄉,愛我家鄉”活動,帶領學生去親近大自然,感受大自然的氣息,品讀歷史古跡的韻味,從中得到感悟和啟迪,以此開闊學生的創作視野,激活學生的創作思路,啟發學生的創作靈感。學生提筆行文時,就能夠文思如泉涌,多方面、多角度地反映家鄉,表達自己對家鄉的認識、理解和情感。因為有了真情實感,家鄉的山山水水、一草一木在小作者的筆下,會更具靈性,更加生動。
同時,在作文教學中,教師還要引導學生認真閱讀積累古往今來的詩篇佳作,組織學生認真閱讀歷代文人,如古代的文化名人等在家鄉生活或游歷時寫下的名篇佳作,引導學生在閱讀中擷取有價值的內容,借鑒其寫作方法,在賞讀中將自己心目中的家鄉與詩詞中的家鄉相比較,領會詩作的優美意境,品味優美的語言,借鑒精妙的手法,提高自己的作文能力。
三、研究“豐富物產”,激發樸素鄉情
各地都有豐富的物產。如安遠,就以盛產柑橘、西瓜名揚天下,九龍茶、靈芝、香菇聞名遐邇。在作文教學中,教師可以讓這些家鄉的特產走進作文課堂,走進學生的作文實踐活動中。如分不同專題,讓學生通過咨詢家鄉老人,在網上搜索、查閱有關家鄉特產的資料,并進行整理加工,從而對家鄉特產的外形特征、內在品性(包括營養價值、保健價值、經濟價值等)、相關故事有深入的了解。然后,讓學生用生動的“解說詞”來介紹這些特產的特點,設計生動活潑、朗朗上口的廣告語來推銷家鄉的特產,創作古體詩或現代詩來贊美家鄉的物產。充分利用鄉土資源來進行作文教學,讓學生在自主的探索體驗中,在生動活潑的學習氣氛中作文,不僅可以幫其拓寬作文空間,還能培養學生熱愛家鄉的良好品德。
鄉土資源作為作文教學的源頭活水,它在教學中的開發與滲透,需要教師用熱情與激情引導學生走進大自然,走進社會生活。讓學生了解鄉土文化,熱愛鄉土文化,是豐富學生語文知識和經驗世界,培育“精神故園”的有效途徑。
責任編輯 王 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