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從數學課程標準的要求來看,要加強對學生理解、應用和分析問題能力、解決問題能力的培養。因此,教師要抓好初中數學教學質量評估,堅持教學質量評估的基本原則和基本方法,對學生的成績進行客觀、公正的評估,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創造性。
[關鍵詞]中學數學;課堂教學;質量評估
抓好初中數學課堂教學質量評估,是完成新課程規定的教學要求,達成初中數學教學目標的關鍵性工作。初中數學課堂教學質量評估就是按《基本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規定的教學目標對初中數學的課堂教學的過程及效果進行定性或定量的分析和衡量。教學質量評估的含義有兩層:一是教學成果的評估,二是教學過程的評估。前者是在授課終了時進行,主要通過評估學生的學習以及學習目的、態度、人格變化等,測度教師的教學質量。后者是在教學過程中進行,這一過程是學生在教師指導下獲取知識、發展能力和形成思想品德的過程,就是要診斷與教學有關的各種因素對教學成果產生何種效果,有什么問題,從而決定改善的對策。這兩者的評估既有區別又有聯系。前者是以把學生培養成什么人為目標,后者是研究采取怎樣的教學過程,才能使學生達到上述目標。怎樣以新課程理念來抓好初中數學課堂教學質量的評估呢?
一、教學質量評估的基本原則
一是目的性原則。評估時不偏離初中數學教學的目標,在目前教學中,有的教師教與學目標意識較淡薄,對新課程規定的教學目標不太很了解,教學要求不夠明確,學生知識缺漏現象尚嚴重,以致造成初中數學學習成績兩極分化。
二是客觀性原則。在評估時要尊重客觀事實,排除一切干擾,切忌主觀隨意性,否則會破壞評估雙方的心理平衡,挫傷被評估者的積極性和創造性。造成主觀隨意評估的原因是評估主體的評估觀點、評估標準和評估方法不統一,有的甚至反差很大,這是最要避免的。
三是診斷性原則。要客觀地收集評估資料,并進行對比、分析,從而做出科學診斷,肯定成績,分析問題,提出措施,以利于改進教學、促進教學。
四是全面性原則。要根據具體的評估對象,把握矛盾的各個方面,避免片面性。不要只看過去,不看現在或只看現在,不看過去,更不能只看枝節,不看主流。這樣容易造成以偏概全的局面。
五是連續性原則。要求評估主體從發展觀點出發,切忌形而上學,孤立、靜止、片面的觀點,利用所積累的資料對評估對象有計劃地分階段地進行連續性評估。盡量做到客觀、公正、全面。
二、教學質量評估的基本方法
(一)教學過程的評估方法。
1.診斷性評估。在初一新生入學后,為了全面了解學生在小學基礎學力方面的缺陷情況,在實施初中數學教學計劃中采取必要的修正性措施,并順利完成教學目標和任務,我們首先必須進行診斷性評估。當教師在新學期接到新班級數學教學任務時,為了了解該班級學生原有的學習狀況,便于銜接和因材施教,亦應進行診斷性評估。評估形式以統一摸底檢測的形式進行。2.形成性評估。在實施教學計劃的過程中,為了了解每一節課和每一章節、每一單元的教學效果,并且有效地施以校正性措施,可通過形成性評估,及時把握學生學習動態,作出準確的判斷,促進教學目標的達成。評估形式可以是課前或課后的師生交談,也可以在上課時教師通過觀察學生學習態度、由課堂提問、課堂練習、通過小測驗、單元測驗來準確地測度學生的學習情況。獲得評估結果后,教師應及時地給予學生以“認可”“激勵”和“反思”,這樣就可以有效地增強學生學習的信心,可以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創造性。3.總結性評估。總結性評估是在授課之后、學期末或學年末所采用的一種評估方式。總結性評估不同于形成性評估,形成性評估的目的在于幫助教師及時把握和改善教學進程的實態,而總結性評估的目的則是根據既定的教學目標,確認學生達到目標的程度。為達到此目的,就要進行綜合性測驗,并用測驗結果與所要求達成的目標比較,以確認學生達標程度,而不能只著眼于學生的個人得分和個人名次的排列順序。4.舉行多種層次、多種形式的座談會、評議會、鑒定會、交流信息,促進教學質量的提高。
(二)教學成果的評估方法。
教學成果的評估是測定和診斷學生是否達成教學目標及其達到目標的程度,這一評估應從以下三方面綜合進行。1.學生學習目的、學習態度、學習欲望、學習習慣等。2.學生能力方面:自學能力、思維能力、觀察能力、動手能力及創新能力等。3.學生知識水平:及格率、達標率、優秀率、平均成績等。
責任編輯 一 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