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職業院校服裝設計教學應強調以理論為基礎,以實踐為主線,更要注重對學生審美感知能力的培養,尤其是審美理想的熏陶,從而培養出有高尚情感和創新型的人才。
[關鍵詞]審美感知能力;形神;氣韻
一、追求藝術上的形神統一,再現東方審美觀
西方受亞里士多德美學理論的影響,崇尚自然,主張藝術表現自然,再現自然。人體本身也屬自然的范疇,人體美就是自然美的最高表現。所以作為最能表現人體線條的各種緊身服,在西方受到特別的青睞。
在東方,傳統的審美理想是寧要詩的神韻,而不要散文的逼真。蘇東坡鄙視逼真的臨摹為童子作畫,齊白石公開主張藝術成功的秘訣在“像與不像之間”。表現人體逼真的藝術,歷來都難登大雅之堂,人體美也絕不會成為審美的正宗。追求藝術上的神似而不是形似,表現物體形式中蘊涵的內質,在作品中把握無形的內在精神,這已經成為我們民族審美理想的主要特征。一幅反映秋天叢林的國畫,不是描摹秋葉絢爛的色彩,而是記錄那無形的“秋意”或“秋思”。我們在探求服裝藝術的時候,要注意到我們民族的審美特點,也就把握住了服裝藝術民族化的關鍵。顯然,這種神韻的感知必須基于一定程度的民族情感和民族文化藝術底蘊,才能體悟出其中的精華與情結。所以,在服裝設計教學過程中,對學生感知能力的培養,首先要注重民族情感的熏陶和民族藝術的渲染,這樣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
二、服裝設計要強調氣韻生動
服裝設計是遵循一定的設計程序,運用服裝造型的手段,根據造型美的規律,將抽象的設計構思賦予形態、色彩、材料并使之以實物的形式與人體進行優化組合。因此,優化組合的內容與表現形式的多樣性,具體表現在服裝的時尚風格和個體著裝形象的氣韻上。服裝的氣韻應該包括兩方面的內容:通過結構、裝飾體現出來服裝本身內在的特質;通過服飾展現出人的個性氣質。如“這件衣服顯得老氣”,“他穿上那件衣服一下子精神起來了”,即謂于此。衣服對于體現人的個性、氣質及精神風貌尤為重要。
服裝上的氣韻主要是就線條與色彩在造型上的運用加以整合,這個整合過程既是情感的注入,更是設計者的文化底蘊一覽無余的展示,它透露出設計者想要傳遞給人們的一種理念。由此可見,服裝設計不但是視覺上可以感知的形和色,還包含使用方法、思維方式、審美理想等不可見的部分。線條的藝術是有生命的藝術,美學家李澤厚說:“凈化了的線條如同音樂旋律一般,它們竟成了中國各類造型藝術和表現藝術的靈魂?!睂τ诟鞣N各樣的線條,每個人自然可以有不同的理解,但并不是說完全沒有共同的審美標準可尋。一般地說,豎直線更多地給人以莊重、果斷或僵化的聯想,橫直線給予人以穩重、深沉或呆板的聯想;斜線使人聯想到雅致、流暢或清高,變化線則易于給人以活潑、豪放或輕浮的聯想,等等。在表現民族審美特點,即表現氣韻的總原則下,我們盡可自由地運用我們民族引以為自豪的線條和造型的藝術。
色彩是最大眾化的美感形式。它傳遞信息,表達感情,蘊神寓意盡在其中。每個人的審美情趣不同,在色彩的喜好上各有所愛,而體現在對服裝色彩的選擇和使用上更有千差萬別。雖然任何一種色彩都可以給人以美的享受,卻不是任何色彩的服裝用來裝扮某人,都會使他增加魅力,這是因為個人的審美情趣要與美的共同規律取得統一,才能顯現其審美價值。不同的線條給人以不同的聯想一樣,不同的色彩也會引起人們不同的心里感覺和感情聯想。如紅、橙、黃系統的色彩,能引起人們火熾、熱烈、興奮的感覺;藍、青、灰系統的色彩,使人感到寒冷、平靜、深遠。前者常被稱為暖色,后者被稱之為冷色。我們完全可以利用不同色彩給人以不同的感覺,在色彩美的規律指導下,創造出充分表現服裝氣韻的服裝藝術。
追求服裝藝術的民族化,要注意形神統一,切忌形神分離。換句話說,不應機械地模仿傳統服裝的某些細節,而要體現其內在精神。當然,我們還要大力學習和引進現代西方的服裝藝術,但絕不是照搬,而是要融西于中,為我所用,將西方高雅風格與中國文化元素糅合,創造出既合于我們民族的審美理想,又合于現代潮流的嶄新的服裝藝術。
責任編輯 藍光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