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文言文教學枯燥難懂,花時費事卻收效甚微,一直是困擾語文教師的一個難題。教學可采用以下策略;巧用鮮活的課外資源,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巧用課外熟知名句名篇來記誦文言名句,促進學生形成良好的語感;巧用豐富的現代詞語,輕松舞動文言詞語的教學,等等。課外資源如源頭活水,巧妙運用,借水行舟,定能揚帆文言文課堂。
[關鍵詞]文言文;課外資源;教學效果
語文很有趣,但對學生來說,學習文言文卻是很頭疼的一件事。因為教師詳細的串講和繁瑣分析占用了大部分時間,不得不把記誦的任務作為課外作業來處理。這不但增加了學生的課余負擔,還會引起學生的厭學心理甚至逆反心理。本人認為,巧用課外資源,能讓文言文課堂教學“活”起來。用得巧,還能起到四兩撥千斤的效果。
一、巧用鮮活的課外資源,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文言文是古漢語,今人閱讀必有較大的語言障礙,這勢必影響學生的閱讀興趣。教師往往感嘆:萬馬齊喑究可哀!究其原因,實際上是教師在教學中沒能充分的尊重、保護、引導和激發學生的興趣,沒能創設吸引學生積極主動參與學習的情境。因此,可用些鮮活的課外資源作“佐料”,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教學《論語八則》一課時,在閱讀前,教師可以引入《兩小兒辯日》這一簡短而有趣的故事,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孔子是很善言辭的,在這里,受到兩個小孩的責難。但孔子的很多經典的言論、思想卻流傳至今。今天,同學們就和這位先哲“親密接觸”一回吧!這樣,鮮活的語言、鮮活的故事必然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學起來自然帶勁了。
二、巧用熟知的課外名句,鞏固課內名句名篇的記誦
新課標要求,“誦讀古代詩詞,有意識地在積累、感悟運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賞品味和審美情趣”,“閱讀淺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釋和工具書理解基本內容,背誦優秀詩文80篇。”實際上,這已指示了文言文教學的重要方法——通過名句名篇的記誦來掌握相關的文言文知識,從而提高學生的欣賞品味和審美情趣。
在教學王維的《送元二使安西》時,為了讓學生更好地領悟其意境,可借用《別董大》中“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一句,既讓學生體會到兩句都有送別友人的依依惜別情,又能品出前者略顯傷感,而后者卻給友人以勉勵與自信,表達出一種豪邁的情懷。
三、巧用豐富的現代詞語,舞動文言詞語的教學
這里所說的現代詞語,當然是指那些繼承了或沿襲了古漢語特點的詞語。
如 “名”字,現代漢語大多作名詞或量詞用,但現代漢語中的“莫名其妙”“無以名之”等詞中,則作動詞用,是文言詞用法的延續。“走狗”“走馬觀花”中的“走”字,則不是現代常用意義“行走”意,而是“奔跑”的意思,這是古義沿用至今。
古漢語中的語序用法有的也沿用至今,如“唯利是圖”“唯你是問”就是賓語前置現象。
現代漢語繼承古漢語的現象不勝枚舉,如果能很系統地加以整理,巧妙地運用于課堂教學,文言詞語也就不冷冰而輕盈舞動,課堂活了,那學生就不會覺得文言文枯燥難學,學而無用了。
四、巧用先進的現代科技手段,調動學生的視聽功能
制作精美的課件來實現課堂效率最優化就是當前大力倡導的一種教學手段。在教學李清照的《醉花陰》時,詞人深秋時節的孤獨寂寞之感,那股濃重的離愁大都通過室內外環境描寫來折射的,用筆含蓄,對學生來說較難領會,若能用上這樣一組課件:李清照南下前和丈夫趙明誠夫唱婦隨、相親相愛的情景圖→當時人在重陽節親友團聚、相攜登高、佩茱萸、飲菊酒的情景圖→重陽日,白天香煙繚繞卻漫長冷清的圖景→晚上室內玉枕紗櫥、人單只影的情境圖→室外詞人獨自把酒東籬的情景圖→詞人憔悴身形與瘦菊花特寫鏡頭交替比照的圖片。學生觀看了這些畫面,對詞人的孤寂、離愁就不難理解了。
五、巧用精彩的名家評語,領略文言文的魅力
在引導學生領略古詩文魅力的過程中,巧用名家評語,必然收到出其不意的效果。如教學孟浩然的《過故人莊》,可在誦讀、討論、講解的基礎上,讓學生感受到詩中山村風光的美好,田園生活的情趣和友人之間的深情厚誼,體會到詩人對田園生活的熱愛和向往之情后,引用清代學者朱之荊語:“就”字百思不到,若用“看”字便無味了。設問:“樸實無華的語言用好了,也能很好的抒情,這‘就’字妙在何處?品是何味?請同學們好好琢磨一番!”通過對“就”字的品味,學生定能體會到詩人對菊花的“亦花亦酒”的充滿情趣的感受,更真切地把詩人對田園生活發自內心的親切情感,深入領會到樸實無華的詩歌語言的獨特意蘊,感受到孟浩然詩“語淡而味不薄”的特質。
實際上,可以巧妙運用的課外資源無處不在,數不勝數,能否讓文言文課堂教學“活”起來,關鍵在一“巧”字,巧用課外資源,給文言課堂注入活水,借水行舟,必能讓學生輕松愜意地揚帆文言課堂,采擷文言瑰寶。
責任編輯 周正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