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音樂是人類最可貴的朋友,隨情而致,人類既是聆聽者亦是傾訴者。音樂不僅可以凈化洗滌人的靈魂,亦可提高人的情操,抒發人的情感。在幼兒的成長階段。音樂有增強益智的功能,通過音樂更能讓幼兒語言表達順暢,思維活躍。此外,音樂還可以提高幼兒的審美能力,培育良好的品質。
[關鍵詞]音樂教育,幼兒,健康情緒,發展
剛剛入園的幼兒經常因為聽到一些音樂而身體不自然的扭動起來,和一些其他伙伴在一起的時候也經常拉著手跳舞歌唱,音樂也會對身體器官帶來不同的反應。隨著音樂的響起,唱歌和舞蹈的進行,幼兒能通過音樂將一些自發動作變得協調,在一些動作中感知快樂。一些歌曲、音樂游戲使得孩子之間變得親密,沒有陌生和恐懼感,在他們高興活動中培養了他們樂觀心態。由此不難看出,音樂具有改變情緒和情感的效果。因此,教師要發揮音樂教育的特殊功能,利用音樂來調節幼兒的情緒,為幼兒的身心健康的發展創造條件。
一、培養幼兒堅強的意志和自信
意志是人根據一定的目的對自己的行為進行激發、維持、抑制等調節的一種心理過程。自信心是一個人心理素質的核心內容之一,也是心理教育的重要內容。自信是一種優秀的心理品質,能使人獲得積極向上的人生,一個人有自信,他就會滿懷熱情地投入到意志行為中去,在遇到困難時,也不會被困難和挫折所壓倒。
但是,在過去的幼兒教育中,“聽話教育”是教育的基調之一,“乖孩子”是評價幼兒的一個重要指標。這種觀念扼殺了幼兒自我認知發展,壓抑了確立健康人格的潛能,同時也造成了幼兒缺乏安全感,依賴性強而獨立性差,面對壓力時難以應付。音樂教育具有促進幼兒意志品質得到發展的潛力,因為音樂活動是一種有目的的實踐活動,無論是學習唱歌,還是學習樂器,都是一種有著明確目的的行為。尤其是對于初學音樂的幼兒來說,沒有堅持不懈的刻苦精神和學習的意志,就無法達到確定的目標。同時,音樂教育所蘊涵的養成教育及一系列的興趣引導,能夠從多個角度陶冶幼兒的性情,幫助幼兒克服沖動、任性等不健康的心理,發展幼兒的自信心,增強克服困難的勇氣和能力。
二、培養幼兒的審美情趣
在眾多學科中,都是針對幼兒的德智體美等進行教育,音樂教育與其他學科一樣,都是對幼兒進行體、智、德、美的教育。音樂通過有組織的音響,以抑揚頓挫的音高,張馳變化的節奏,扣人心弦的速度,線條明確的力度以及色彩多樣的音色來表達人類的情感信息。作為一種聽覺藝術,它能直接刺激人的聽覺神經,產生有效的生物電,引起人們心靈的共鳴。音樂審美感覺是使兒童在學習音樂過程中,通過感知音樂作品的藝術美,在情感上產生共鳴,獲得美的享受,從而認識到事物的美與丑。音樂藝術不是講道理,而是以生動感人的藝術形象激勵人的感情,給人以啟示,發揮其體會教育作用及感觸教育內涵。如在欣賞活動《數鴨子》時,先讓孩子欣賞一段動畫:大橋下面游來游去的鴨子,孩子們在岸邊嬉戲玩耍。伴隨著畫面的交換,聽著優美動聽的音樂,孩子不僅能體驗到和鴨子游戲的愉悅心情,而且對音樂的豐富內涵有了一定理解。這種教育比言談說教更加有效,孩子也更能理解與接受。在音樂教學當中,不管是進行思想的交流、情感的體驗、道德的教育,還是進行理論知識和實際能力鍛煉的教育,都需要通過審美感受的途徑來進行。
三、培養幼兒的良好品質
眾所周知,撒謊會給人與人之間的和諧相處帶來矛盾,造成彼此之間的信任危機。所以,為了人們之間的友好關系的建立和維系,教育幼兒從小成為一個誠實善良的好孩子很重要。比如,教師用一曲《好孩子要誠實》的音樂來教育幼兒,首先欣賞歌曲并講解和啟發幼兒善惡正誤,在幼兒的內心深處可以對美好和諧的一面產生向往,從而激發幼兒的內心情感。接著,教師再帶領幼兒深入地學習歌曲并表演歌曲,讓這種音樂的引導更直觀更深刻還有趣,在潛意識里去接受并意愿要做一個誠實的好孩子。對于我們共處的社會生活關系,教師要讓幼兒去融入并關愛彼此,做到相親相愛、互助互愛。
責任編輯 沁 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