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關于中學物理教學認知目標的層次,比較統一地觀點是分為:識記、理解、運用、綜合。中學生在學習物理知識的活動中,要注重培養學生學習興趣,在學習物理遇到問題時,會認真地想方設法去解決,表現出對物理知識執著的追求。
[關鍵詞]物理教學;認知目標;層次分析
一、物理教學認知目標的第一層次——識記
識記物理知識、行為表現在對物理知識再現、回憶。識記的內容包括基本物理事實和現象,常用物理術語和符號,一般物理概念和規律,一些主要實驗的器材名稱、操作步驟等。教師通過物理教學,使學生較好地識記這些內容,為今后的更高層次目標奠定扎實的基礎。
識記的教學特點:一是教材的可讀性有助于學生識記物理知識,可讀性主要靠教材的通俗新穎和生動插圖來體現。如新課程標準的物理教材的通俗、多插圖,是為了激發學生學習興趣而設計的。二是教師生動、活躍的教學,有助于學生識記物理知識。從優秀教師的教學經驗可以發現,他們設計教學都比較注重調動學生積極參與教學,對記憶內容的教學,不是告訴學生要求機械記憶,而是通過生動語言描述,形象直觀演示,讓學生對定律和實驗儀器本身感興趣而達到識記的目標。
二、物理教學認知目標的第二層次——理解
對物理知識的理解,用可操作的語言來描述是:1.用自己的語言說明物理概念的來龍去脈、內涵與外延。2.從用實驗、數字式、圖像等描述物理原理、規律所確定的物理量間的關系,利用原理規律解釋、判斷、推測有關現象、物理過程以及簡單計算。3.闡述實驗的原理和步驟、注意事項、誤差分析。
理解的教學特點:對于一個物理知識點,要讓學生達到理解的目標,教師常用的教學過程:提供感性認識——學生闡述結論形成規律——討論結論意義和推論。無論是用直觀實物成型,還是直觀的語言或者實驗演示,提供感性認識材料都是為了讓學生確信要理解的內容的事實表現。如果我們不提供感性材料,學生就會懷疑所要理解的內容是否真實存在,這種疑心將阻礙學生對內容的理解。如教學加速度概念,首先教師做演示實驗,這個實驗結果給學生提供了加速度概念的感性材料,學生確信加速度的內涵。如果教師不做這個實驗而是直接提出加速度概念,學生將很難接受它。
三、物理教學認知目標的第三層次——應用
應用物理知識是指利用已經理解了的抽象物理概念和規律去解決新情感中的具體問題,理解物理知識,不能等于會應用物理知識。因為理解一是受老師啟發引導進行,二是理解的對象是已知的,而應用要靠自己找出解決問題所適用的物理知識,而且所要解決的問題是過去從未見過的。
1.養成分析問題的習慣。筆者常常引導學生分析物理過程,找出主要矛盾,看清已知量與未知量的關系,經過訓練形成習慣。如果沒有形成這樣分析問題的習慣,一見問題想當然地去代公式、湊答案,不動腦筋地學,是無法達到應用物理目標的。
2.建立物理模型。引導學生在解決問答時充分理解和運用像質點、點電荷、理想氣體、剛體等模型,抓住問題本質屬性和最重要的特性。
3.借助教學工具,建立物理情景。教師在引導學生分析問題時,對問題建立起所涉及的物理情景。通常借用教學工具來建立、描述出物理情景,即用數學方程建立已知量與未知量的關系式,再通過解方程,進一步描繪問題所體現的物理意義。
4.一題多解。教師應訓練學生對一個問題,從不同角度,用不同方法去解決,從中認識到不同角度不同方法的區別。
四、物理教學認知目標的第四層次——綜合
能夠把構成復雜物理問題的多個物理變化過程和研究對象分解清楚,找出其中的條件;能夠運用多個物理原理或規律,找出變化過程的關系,加工推導出新的解釋。在這一認知層次上,學生不再向教師展示他們從課堂上所掌握物理知識,而是對物理問題及各方面問題,能提出自己的見解、計劃和結論。
在訓練學生解決物理問題的綜合能力時,我主要培養學生具有創造性思維。
1.歸納思維。一是要求學生在學習物理活動中,掌握“現象(實驗)——概念——規律——運用”這條學習物理知識的定勢思維。二是要求學生在運用物理知識時,認識到物理知識在廣闊領域中具有重大意義和重要作用,這條“物理知識一定能也要轉化為生產力”的定勢思維。三是嚴格訓練學生的基本功(實驗、作圖等),讓學生形成“扎實基本功是創造基礎”的定勢思維。
2.發散思維。一是運用多個物理規律解決同一問題,運用同一物理規律,解決不同問題,即“一題多解、一題多變、多題一解”的訓練。二是對物理問題的正、逆兩方面的思維獲得新知識,運動相對論、合成與分解等。三是實驗探索、科學假設的訓練,如運用類化。四是博覽群書,開闊視野;合作交流,獲取靈感。
責任編輯 一 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