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鋼琴的社會普及率日益提高,人們對業余鋼琴學習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學習者渴望專業化的訓練,如何打好基礎是其最關鍵之處。在鋼琴教學中,“寓教于樂”“潛移默化”“因材施教”“素質協同”是互相融會貫通,相輔相成的,鋼琴教學應該走一條更為規范化、合理化、高效化的道路。
[關鍵詞]鋼琴教學;美學;教學方法
鋼琴教學的目的究竟是什么?以什么樣的標準來進行鋼琴教學才是合理的?別林斯基說:人們認識世界通過兩種途徑,一是科學的,二是藝術的。邏輯思維和藝術思維的有機結合,能最大限度地開發人的智慧,這說明沒有藝術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藝術教育中的音樂教育,具有知識面廣,表現力豐富,審美性強等特點。這就決定了音樂教育在實施過程中必須以審美為核心。因此,在鋼琴教學中,培養學生正確而又深刻的美學觀念應當是首要任務。而“寓教于樂”“潛移默化”“因材施教”和“素質協同”這幾個美學原則應在教學中得以體現。
一、寓教于樂
“寓教于樂”是由古羅馬的文藝理論家賀拉斯最早提出來的。他說:“詩人的愿望應該是給人益處和樂趣,他寫的東西應給人以快感,同時對生活有幫助。”教師應有意識地把愉悅性與知識性、思想性融為一體,使學生在愉悅中自覺地接受教育。同時,我們要認識到愉悅是有層次的。有聽覺功能的愉悅,有情感體驗的愉悅,也有理性分析的愉悅。教師可根據曲子與學生年齡的不同來調整教學方法。
如給已開始上學的學生彈奏胡適熙作曲的《牧民歌唱毛主席》,教師可先提問:中國有多少個民族,你能數出幾個少數民族?然后逐漸引導到蒙古草原上來。接著提問:草原上有什么動物,它們跑動時的節奏是怎樣的?讓學生帶著問題視奏。這樣既能很愉快的進入彈奏,又能準確把握作品的風格,等學生基本練熟后再引導他去思考哪些樂句表現的是哪些場景。教師還可以帶領學生跳蒙古舞進一步激活學生的興趣和想象力。讓學生明白中國是地大物博的國家,從而更加熱愛自己的國家。這樣,學生會很快地接受,同時又達到了教育目的。
二、潛移默化
藝術作品是以感性形象的具體性和生動性來表達作者的思想感情的,這意味著接受者必須全身心投入到作品之中去體驗它的美,與其同呼吸,共命運,產生共鳴,只有這樣才能感受到作品的全部魅力。人與人,人與事物之間總是相互作用相互影響的。辯證法認為:內因是事物發展的根本原因,外因是重要條件。我們應該把握好外因對事物發展的有利條件,在鋼琴教學中應注意以下幾個方面:首先,教師要注意自己的著裝和談吐,兼顧知識性和審美性。其次,教師應多和學生進行交流,使學生能真正信任老師,并能暢談對鋼琴學習的諸多想法。事實上心理學也認為,如果學生對老師肯定和崇敬就會更熱愛學習。再次,“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教師應多引導學生拓寬知識面,充分利用多種學科知識形成對鋼琴意識的感性認識,以啟迪學生對鋼琴音樂的思維。教師還可以把音樂家們如何刻苦練琴的故事講給學生聽,使他們不知不覺養成自律和勤思的好習慣。李斯特曾說:“不管在哪個藝術領域里,大師們總會來幫助我們的。米開朗基羅或者丟勒,羅塞或者施萊格爾,有時會比學究式的說教更使我們接近音樂的真諦。”最后,家庭和社會教育也能起很大作用。如建議家長經常讓孩子多些鋼琴作品,墻上掛些名言警句,并鼓勵學生多參加學校和社會上的文藝活動和鋼琴競賽等。
三、因材施教
“因材施教”是中國傳統的教育理念之一。唯物論也認為:具體問題應當具體分析。因此,在鋼琴教學中“因材施教”也不可忽視。一般說,鋼琴學生基本都有音樂方面的才能和特長。但實際上每個學生的個體音樂素質、生理條件、樂感和悟性、反應能力都存在差異,用統一的模式去實施教學是肯定行不通的,必須在兼顧普遍性基礎上,更加注重特殊性的培養,才能有針對性地找到突破口。
如對年齡較小的學生講解樂譜的術語,可用一些易懂易記的形象性比喻,引發學生的聯想并加深印象。如:中板像行走,行板像散步,快板像趕路,急板像跑步;有些學生對多少拍不太清楚時,就把一拍比喻成一個蘋果,八分音符就是半個蘋果,以此類推學生就明白了。而對年齡較大程度較深的學生,教師應選用一些巴洛克、古典、浪漫時期的經典教材,同時選用浪漫時期小品和近現代作品以拓寬學生視野。這樣能擴大學生彈奏曲目的廣度,找到個人最佳適應狀態,在保證質量的前提下為實現最佳進度創造條件。
四、素質協同
周廣仁先生指出:“鋼琴表演藝術所體現出的,應該是高層次的文化修養。作為鋼琴家,不但要有演奏鋼琴的專業技能,而且要有廣博的文化知識和豐富的藝術修養。很難想象,假若你對歐洲文化、歷史一無所知,卻能演奏好貝多芬、莫扎特。”
在我們的鋼琴教學中容易產生一個誤區,認為有了技術就有了一切,因而鋼琴教學特別注重技能技巧的訓練,而忽略素質的提高,使得很多鋼琴學生的手指技巧水平盡管很高,彈奏卻缺乏音樂藝術上的深層次挖掘,缺乏富于個性的理解和創造力。培養一名優秀鋼琴演奏者須具備一般文化知識,姊妹藝術文化、專業文化等相關聯的素質,鋼琴學習、人文綜合素質的培養等原本便是相互作用的整體。
因此,教師應注意全面提高學生的文化修養,往往有些學生的專業技能一般都能達到一定的水平,但在藝術表現力上的深淺、高低、藝術審美感應上卻存在很大差異。教師應引領學生從文化視野的高度去深層次地洞悉現實、領悟人生,進而創作和理解作品,用心靈去撞擊生活和作品,使其具有更深廣、更全面的表現力。
責任編輯 王凌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