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小學生有著鮮活的感受力和活潑的想象力。在小學作文教學中,教師應巧借文本,啟迪童真;多維視角,開啟童心;留心生活,綻放童趣;表達感受,潤澤童心,引導他們“我手寫我口、我手寫我心”,寫出充滿童真與童趣的作文。
[關鍵詞]小學語文;作文;童真;童心
天真爛漫的小學生,有著鮮活的感受力和活潑的想象力。與成人相比,他們雖然缺少知識和經驗的豐富積淀,但其表達天然而純真。教師在指導小學生習作時,應引導他們“我手寫我口、我手寫我心”,盡量保留孩子童言中流露的那份童真與童趣,這樣的作文更見性情,更為本真。
一、剖析現象:童言失真
1.“框架模式”限制“兒童思維”。框架模式是指用成人化語言、固定模式來衡量學生習作。每個學生都是獨特的,其家庭環境、生活背景的差異,加上興趣愛好的不同,使得他們的作文必然各有千秋。若教師一味用例文“選材典型、中心突出、表達具體”等標準進行評價,學生會下意識地套作、模仿,容易造成作文無病呻吟、千篇一律、呆板僵硬。這也會限制學生主觀能動性的發揮,阻礙他們個性的張揚,凍結孩子們的奇思漫想,消減其創作熱情,寫作潛能自然得不到激活,更談不上高效開發。
2.“輕描淡寫”多于“具體描述”。學生喜歡豐富多彩的活動。若是作文中生動、活潑、細致的描寫,得不到教師的重視和褒揚,就難形成燎原之勢,久之學生會失去對具體生動描寫的興趣。如寫《吹畫比賽》時,許多學生只是記流水賬一般將吹畫的前后經過寫下來,沒有重點,沒有細節,這樣的作文肯定平淡乏味。
3.“主觀想象”取代“實際觀察”。一篇好的習作絕非主觀想象、憑空臆造出來的。教師應引導學生細致觀察生活,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并用,方能寫出鮮活生動的作文。
4.“精神意義”超過“事情本身”。學生寫事,情寓其中,結尾之處常發所思所感。若教師引導學生一味追求“精神意義”,故弄玄虛,寫他們不愿說也說不出的話,就等于逼他們撒謊。時間長了,作文中必然充斥著大話、假話、套話和廢話,成為一種新的“八股文”。如寫“跳蚤書市”這樣一個讓人興奮的實踐活動時,一些學生綴上“我懂得了實踐出真知的道理,我終生難忘”等句子,可謂言過其實,畫蛇添足。
二、參與實踐:書寫童真
1.巧借文本,啟迪童真。學生借助已有的生活經驗,充分挖掘文本這一巨大寶庫資源,他們的想象才會五彩斑斕,充滿童真。如《秋天》一文中,秋姑娘把秋天點染得五彩繽紛、生機盎然。作者采用擬人化的手法,描繪了迷人的秋色和豐收的景象,想象豐富。教師可以讓學生模仿第四自然段“蘋果嚷著冷了,要穿紅襖;葡萄……要披紫袍”抒發詩情,寫出秋景的迷人之處。學生思維活躍,才能生成精彩。在教學中,教師應鼓勵學生大膽想象,依據課文最基本的素材源,喚醒學生的童真、童趣,這樣寫出的作文才會生動有味。
2.多維視角,開啟童心。學生生活單調,學業繁重,接觸大自然的機會很少,寫起作文來常因缺乏親身體驗,陷入難以下筆的苦惱。好的習作往往“以小見大”,在“細微之處見真情”。教師應引導學生多觀察社會、生活,同時鼓勵學生充分調動情感因素,用心體驗與感悟生活,先感動自己,再求感動他人;于身邊凡人瑣事中選材,從小事中挖掘其深遠的意義。如“我來到月季花下,輕輕撥開枝葉。突然,聽到了‘嗤嗤’的聲音,我定睛一看,哇!好大的一只白蝴蝶啊!我連忙伸手去抓它。可它好像有意捉弄我……”這段文字將情境描繪得十分生動,顯然是源于小作者親身抓蝴蝶的體驗。再如“家庭游戲活動就要開始了。媽媽微笑著走進客廳,興奮地說:‘今天是六一兒童節,小雨的節日。我們的第一個慶祝活動是猜字謎。’聽了媽媽的話,板凳上就像長了釘子,我再也坐不住了,迫不及待地說:‘媽媽,你趕快說吧!’”兩則例文都是關于六一兒童節的,因選材的角度不同而各有趣味。教師可以適時加以指導:六一節可寫的內容很多,比如學校舉行的多種多樣活動就是很好的素材。在作文中,可以展現活動的熱鬧場景、精彩細節、有趣人事,也可以寫個人的心情與感受等。多維視角有助于學生對常見事物、已有的習慣思維進行延伸、轉化,催發豐富的聯想,幫學生走出作文無話可寫的尷尬境地。
3.留心生活,綻放童趣。作文與生活息息相關。生活有如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泉源。作文教學活動離開生活這個“活體”就成了無源之水、無根之木。教師可以結合各種課程資源,引導學生挖掘生活資源。如勞技課,讓學生用樹葉做成剪貼畫,用一次性筷子制成帆船;習行課,開展洗手帕比賽;實踐課,參觀國家文物保護單位——青墩遺址;大課間,與孩子們一起做游戲,播撒童年的快樂……有了生動的體驗,才有可能在作文中寫出真切的感受。
4.表達感受,潤澤童心。在教學中,教師要善于引導學生捕捉自己的情感體驗,將感悟的東西用自己喜歡的語言方式準確表達出來。學生雖然年齡小,意識停留在較感性的層面,觀察事物主觀、不具體,但只要他們有了親身體驗,將之記錄下來,哪怕只有一句、幾句話,教師都要給以鼓勵,這樣才會激發出學生作文的更大的興趣。
“操千曲后曉聲,觀千劍后識器。”課堂上,教師可以借助兒歌、童話、散文等文體豐富兒童的想象,引導學生說一說,議一議,寫一寫。告訴他們表達時可借助比喻、擬人等手法表達心中的感受。還可以讓學生嘗試寫詩,放開思維,自由表達。
三、優化提高:彌漫童趣
教師只有營造愉快的、富有創造性的自由習作氛圍,在學生活潑的心靈中種植一顆鮮活的種子,才會激發其靈動的思維,寫出富有童真與童趣的作文。
1.做好作文指導。教師指導學生寫作文,就好比在孩子一路欣賞景點,辨不清方向時,一位導游從旁指點迷津。指導作文一般要緊扣“寫什么”“怎樣寫”“怎樣改”三個環節。“積累”是解決“寫什么”的問題。它是語言表達的源頭,是兒童創新的基石,在大量語言的反復撞擊下,內化為自己的語言,形成獨特的個性。如讓學生將參觀、調查了解到的素材按要求寫下來,將課內外閱讀中積累的優美詞句片段等記錄下來。根據習作要求進行構思時,引導學生對所積累的生活、語言素材進行篩選、組合、連接,完成初稿,再進行隨心隨性的靈動“修改”。這樣的指導,可以幫助學生有效提高積累、構思、修改的能力。
2.鼓勵真情流露。在教學中,教師要尊重學生的個性,讓學生利用作文的平臺充分展示個性。作文評價時,教師應對學生作文中呈現出的原汁原味的童真與童趣予以肯定,這樣學生的內驅力得以調動,潛力得以激發,創造力才能充分發揮出來。教師要善于捕捉時機,在課堂教學或作文批改中,對文中的真話表示欣賞、鼓勵,少批評,不打擊;鼓勵學生走進大自然,走向社會,用眼睛去觀察,用耳朵去聆聽,用心去體驗。五彩生活是學生習作的“活水”,是陶冶情操的源泉。
3.利用生活資源。每天都會發生許多意外事。學生若及時把生活中稍縱即逝的這些場景、事件記錄下來,寫出自己的感慨,常常是一篇不錯的作文。一次作文課前,教室里亂糟糟的,很多學生圍在王婷的座位前。我感到奇怪,王婷可是個聽話、不惹事的乖孩子啊!一問,原來她家大人太忙,她把妹妹帶來了學校。針對此事,我讓學生與這位“小客人”互動,怎樣招待小客人,如何向其他學生介紹身邊的小客人,等等。這現成的教學資源,稍加點撥利用,學生筆下就流淌出了生動的文字。靈動的作文必然與學生的日常生活密切相關。充分利用鮮活的生活資源,引導學生多動筆,他們才會寫出富有生活情趣的好文章。
4.運用激勵評價。小學生都希望從作文中品嘗到成功的喜悅。教師應對感受真、有真情的作文多加肯定、鼓勵,引領更多的孩子寫出具有真情實感的作文。
重感受原則。童言無忌,小學生作文中不乏稚語,一些教師不喜歡。這與教師高高在上,不肯蹲下身子與孩子平等對話的心態不無關系。作文評價重感受原則,與課標“珍視個人的獨特感受”要求一致,與新課程“應體現針對性、啟發性、激勵性”的評價理念相吻合。
抒真情原則。學生作文隨心隨性而發感慨,喜怒哀樂,不加掩飾地流于筆端,常有驚人之語。教師應善待之,委婉批評,不搞當頭棒喝,引導學生在作文中做真人,說真話,抒真情。
小學生習作中的童真童趣之美,是兒童天真爛熳天性、自然純真情愫的自然流露。在教學中,小學語文教師要懷著一顆童心,走進兒童的精神世界,引之,導之,培之,育之,為其一生的寫作能力奠基。
責任編輯 王 蕓